2025年2月12日,农历乙巳蛇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限制或者禁止燃放鞭炮和礼花的时代,偶尔看到听到远方天空的礼花闪烁和鞭炮声,我的心儿很是失落,年味淡了,没有了过去的元宵节味了。
荡秋千哪去了?民谣哪去了?弧鞣儿哪去了?
沉思的心声念起童年和少年,念起我的同龄三娃。
三娃的故事代表了我和家族之间的风景,一个官方政史,一个民间艺术,也是我们家族丰碑的骄傲。
——题记
正月十五元宵节念起三娃
2025 年 2 月 12 日,元宵节。清晨,柔和的阳光如同薄纱般,轻轻洒落窗前。我缓缓睁开双眼,起身拉开窗帘,目光瞬间被窗外的景象所吸引。远处,黄河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晨曦中闪烁着粼粼波光,静静流淌,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我们的牡丹城杨柳村,就依偎在黄河岸边,像是被母亲温柔呵护的孩子。
此时的村子,却没有了往昔元宵节那种热闹喧嚣的氛围。街道上行人稀稀落落,偶尔有几个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手持色彩斑斓的花灯,那花灯的光芒在清冷的空气中显得有些黯淡,孩子们脸上的兴奋劲儿,也远不及我记忆中的模样。
我不禁轻声叹息:“唉,这年味,真是越来越淡了。”在这限制或禁止燃放鞭炮和礼花的时代,节日的氛围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膜给隔开了。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每到元宵节前夕,整个杨柳村就像被点燃的篝火,热闹非凡。
那时,黄河岸边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大人们在院子里忙碌着,有的在精心调制着炸丸子的肉馅,那浓郁的香味顺着风飘散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在蒸年糕,蒸笼里冒出的热气带着丝丝甜意,仿佛在预告着节日的甜蜜。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鸟,在村子的大街小巷里穿梭。黄河边的柳树虽还未抽出新芽,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树下嬉笑玩耍,商议着如何制作出最漂亮的花灯。
杨柳村元宵节有个独特且令人着迷的传统习俗——“黄河灯阵”。在村子靠近黄河的一片开阔地上,这个灯阵便会在元宵节前夕被精心布置起来。
关于黄河灯阵的起源,有着诸多神秘而有趣的传说。一种说法与《封神演义》紧密相连,相传殷商时期,三霄娘娘为替兄长赵公明报仇,与姜子牙展开斗法,摆下了九曲黄河阵。此阵规模宏大,排兵布阵暗藏乾坤,蕴含天地造化之妙。“阵排天地,势摆黄河,装尽乾坤,环抱九州,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湾内隐风雷”,三霄娘娘凭借此阵给姜子牙一方带来诸多麻烦。虽然这是神话故事,但却为黄河灯阵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仿佛灯阵从诞生起便带着不凡的使命与力量。
另一种传说则和孙庞斗智的故事相关。据说孙膑为了与庞涓和解,特意设下九曲黄河阵。在这个充满智慧与谋略的阵中,或许蕴含着孙膑希望化解仇恨、实现和平的美好愿景。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个原本用于和解的阵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民间热闹非凡的黄河灯阵,承载着人们对和谐、美好的向往。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于唐朝时期。相传唐玄宗在元宵夜,与道教大师叶法善一同乘风腾云,从京都前往凉州观灯。当他们来到凉州,眼前的灯市盛况让唐玄宗大为赞叹,直呼凉州的灯市丝毫不亚于京城长安。而令唐玄宗赞不绝口的,正是凉州的黄河灯会。从这个传说中,不难想象当时黄河灯阵的盛大与辉煌,已然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
黄河灯阵整体呈正方形布局,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规整的方阵图。它一般由365根灯杆组成,每一根灯杆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一年中的365天,若是闰年,这灯杆的数量还会相应有所变化。每根灯杆的顶端,都放置着一盏灯,在夜幕降临时,共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就像甘肃临泽四坝村的灯阵,是由1根高杆、8根次高杆和356根低杆组成,总共365支杆,共同构建起这奇妙的灯阵世界。
灯阵的内部结构以古老的八卦图为基础,遵循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九宫”的精妙阵法来设计。内里细致地划分成三行,每行又有三个小正方形,总共九个,巧妙地形成了神秘的“九宫八卦阵”。在灯阵的中央,有一座代表着太极的紫禁城,庄重而威严,仿佛是整个灯阵的核心灵魂。而围绕着紫禁城的周围八城,则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方位,蕴含着天地乾坤的奥秘。
不仅如此,灯阵内还设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以及中宫,一共九宫,这九宫象征着中华九州大地,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灯阵中还设有荆州、雍州等“九州”地域,每一曲的中心都设有一州门,当人们穿梭其中,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九州的奇妙之旅。
灯杆之间用绳索或布条精心连接起来,形成了固定且独特的路线。这条路线一般为单行道,游客们需要从入口有序进入,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能停顿、也不能折回,只能按照指定的路径缓缓前行,直至到达出口。这种设计既增添了灯阵的神秘氛围,也让游客在行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秩序与庄重。
黄河灯阵的特点鲜明,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老而深邃的哲学思想,仿佛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文化典籍。
在灯会正式开始之前,通常要举行一场隆重而庄严的开阵仪式。届时,锣鼓声震耳欲聋,鞭炮声噼里啪啦响彻云霄,人们燃香焚纸祭天,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企盼来年人寿年丰、风调雨顺。整个仪式充满了仪式感,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神圣。
当夜晚来临,灯阵被一一点亮,那场面可谓是震撼人心。一盏盏灯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片绚丽多彩的光的海洋。远远望去,与黄河奔腾的波光相互交融,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且,在灯阵的周边,往往还会布置有高架秋千、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表演,热闹非凡,将节日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对于杨柳村的人们来说,黄河灯阵还蕴含着美好的祈福寓意。大家都坚信,能够顺利地走出灯阵,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而当人们轻轻触摸灯阵内的旗杆时,仿佛能将平安健康的祝福传递到自己身上,具有驱灾祛病、健康长寿等诸多美好的寓意。
元宵节当天,村子中央的晒谷场上,早早便架起了高高的秋千架。粗壮的绳索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天还没亮透,我和三娃三叔就迫不及待地冲向晒谷场。月光洒在雪后的地面上,泛着清冷的光,我们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眼前凝结成白色的雾团。
三娃三叔比我大一岁,是60后,属马。小时候,他就聪慧过人,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学东西也特别快。
“三娃三叔,你说今儿咱俩谁能荡得最高?”我兴奋地搓着小手,眼睛紧紧盯着秋千,那眼神仿佛要把它看穿。清冷的空气让我的脸颊有些发红,但内心的期待却如燃烧的火焰。
“那肯定是我!我昨儿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荡到云彩里头去啦。”三娃三叔拍着胸脯,一脸自信,仿佛冠军之位非他莫属。
终于轮到我们,我一个箭步冲上去,一屁股坐上秋千,双手死死抓住绳子。三娃三叔在后面铆足了劲,用力一推,“嗖”的一声,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要挣脱大地,飞向广阔天空,兴奋地大喊:“三娃三叔,再使点劲!”晒谷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和远处黄河水奔腾的声音相互呼应,共同绘就了一幅欢乐的节日画卷。
除了荡秋千,元宵节的猜灯谜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村里那棵古老的槐树下,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灯。花灯的样式琳琅满目,有憨态可掬的玉兔灯,寓意着兔年吉祥;有威武霸气的老虎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一年的勇猛。每盏花灯下面都系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灯谜。
我和三娃三叔穿梭在花灯之间,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老人们聚在一起,一边欣赏着花灯,一边回忆着过去的元宵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年轻的姑娘们穿着鲜艳的新衣,轻声讨论着灯谜,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小孩子则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好奇地看着每一盏花灯,时不时发出惊叹声。
“你看这个,‘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这肯定是鱼啊!”我兴奋地扯下纸条,向三娃三叔炫耀。
三娃三叔不甘示弱,指着另一盏花灯说:“那这个‘一物生来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一件,年底剩张皮。打一日常用品’,不就是日历嘛。”我俩你一言我一语,沉浸在猜灯谜的乐趣中,每猜出一个灯谜,那份喜悦就像绽放的烟花,在心里绚烂盛开。
还有那神秘的“弧鞣儿”,这是只有元宵节才有的独特游戏道具。用竹子和彩纸精心制作而成,形状像弯弯的月牙。我们手持“弧鞣儿”,在村子里你追我赶,相互碰撞。黄河岸边的空地上,堆满了我们制作“弧鞣儿”剩下的彩纸碎片,就像五彩斑斓的花瓣,点缀着这片充满欢乐的土地。为了做出最结实、最漂亮的“弧鞣儿”,我和三娃三叔没少费心思。我们会跑到村后的竹林里,精心挑选最坚韧的竹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削竹条、糊彩纸,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仿佛在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那时,老人们还会在一旁吟起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为节日增添几分雅致。“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我和三娃三叔虽然不能完全领会诗词的意境,但那优美的韵律却深深印在我们心里。老人们还会讲起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元宵节的历史文化有了懵懂的认知。
到了元宵节中午,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而且还有个讲究,就是元宵要煮得又圆又大,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元宵,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另外,村里的妇女们会在这一天用彩纸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贴在窗户上、门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些剪纸图案丰富多彩,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象征幸福的人物造型。
如今,三娃叔在牡丹城财政局做副局长。然而,自他上大学起,我们就很少来往了,我甚至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岁月悠悠流淌,我们各自忙碌于自己的领域。我一心扑在艺术领域,为各种创作和项目奔波,而他则在行政部门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如今已身居要职。
在我遭遇事业困难,焦头烂额之时,我也从未想过要去找他。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独自咬牙坚持,四处寻求解决办法,却始终没有拨通那通可能会改变局面的电话。我时常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把我们曾经亲密无间的亲情血脉拉得如此遥远?是生活轨迹的巨大差异,还是各自忙碌的人生让我们渐行渐远?又或者,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心理隔阂在悄然作祟?我不知道……这种困惑就像一团迷雾,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走出家门,漫步在街头。远处,黄河水依旧奔腾不息,可曾经那热闹的元宵节场景却已不复存在。隐隐约约能看到天空中有几朵礼花闪烁,那微弱的光芒,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单。偶尔传来几声稀疏的鞭炮声,像是在努力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低声吟起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心中满是惆怅。那些曾经的欢乐时光,如同这渐渐消逝的年味,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荡秋千哪去了?民谣哪去了?弧鞣儿哪去了?”我在心里反复念叨着。这些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事物,如今大多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公园。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小型元宵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着简单的花灯。我走上前去,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三娃三叔。
“叔叔,你看我做的花灯好看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抬起头,天真地问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好看,真好看。”我微笑着回答,思绪却飘得更远。我想起小时候和三娃三叔一起制作花灯时,为了一个造型争论不休,最后又齐心协力完成作品的情景,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傍晚,我回到家中。妻子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元宵,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香甜的元宵,我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些什么重要的东西。我知道,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味,那些承载着童年欢乐和家族记忆的事物,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着,与记忆中那被礼花照亮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特殊的元宵节,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传统节日的氛围能够重新浓郁起来,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传统习俗,不会被人们遗忘。
这个元宵节,虽然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一份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知道,生活在变,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童年友谊的珍视,永远不会改变。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和三娃三叔一起,在熟悉的杨柳村,伴着鞭炮声和礼花,度过一个充满年味的元宵节,再一起吟诵那些关于元宵的美好诗词,解开我们之间那道无形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