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计划”让林羽通过减少活动、模拟假寐和改进保暖材料,成功降低了代谢,节省了资源。然而,山洞外部的威胁并未因此消失,尤其是在极寒环境中,防御手段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在资源匮乏的冬季维持防御,林羽将目光投向了冰雪,试图通过冰刃防城来构建一道独特的防御体系,却也再次遭遇了材料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矛盾。
在执行“冬眠计划”的日子里,林羽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节省体力和保持低代谢中。山洞内外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和煤球的巡逻声。然而,林羽从未放松对外部世界的警惕。他知道,即使在严寒中,饥饿的变异生物也可能铤而走险,试图闯入他的山洞。
山洞入口的木栅栏是他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但这些木头在严寒中变得更加脆弱,而且容易被大型生物破坏。林羽需要一种既能增强防御,又能提供预警的手段。他想到了冰。
山谷中的水潭和溪流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林羽发现,这些冰块在极寒中变得异常坚硬。他小心翼翼地从冰层上凿下一些薄冰。然后,他用石刀和磨石,耐心地将薄冰磨成刀片。这些冰刀晶莹剔透,边缘锋利,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他将这些锋利的冰刀片,巧妙地镶嵌在洞口木栅栏上。他用湿泥和雪将冰刀片固定在木栅栏的缝隙中,让它们像倒刺一样向外延伸。他希望,当有变异生物试图强行闯入时,这些锋利的冰刃能够对其造成伤害,从而阻止它们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林羽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预警机制。当变异生物触碰到这些冰刃时,冰刀片会因为冲击而冰碎声预警。这种清脆而独特的碎裂声,在寂静的冬夜中会显得格外清晰,足以惊醒处于假寐状态的林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
林羽对这个“冰刃防城”的设计感到非常满意。它既能增强防御,又能提供预警,而且材料取之不尽,成本几乎为零。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冬季防御方案。
然而,大自然的规律,再次给他上了一课。
到了白天,当太阳升起,阳光洒在山洞入口时,林羽很快就发现,他引以为傲的“冰刃防城”出现了问题。随着气温的回升,那些镶嵌在木栅栏上的冰刃开始融化。阳光下,水滴顺着木栅栏滴落,冰刀片也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完全消失。
“失效:冰刃白天融化!”林羽的心猛地一沉。他忘记了最基本的一点——冰在零度以上就会融化。他的“冰刃防城”只能在夜间发挥作用,而白天则完全失去了防御能力。这意味着他每天都需要重新制作和安装冰刃,这无疑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也无法保证白天山洞的绝对安全。
他将这次“冰刃防城”的失败,包括“失效:冰刃白天融化”的困境,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任何一种防御手段,都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面对白天融化的困境,林羽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反复利用,或者更方便制作的冰刃替代品。他不能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去磨制冰刀片。他想到了清水瓶。
在废墟中,林羽曾找到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和玻璃瓶。这些瓶子虽然破旧,但只要清洗干净,就可以用来装水。他将这些瓶子灌满清水,然后放置在山洞外部的阴凉处,或者直接埋入积雪中,让它们在夜间冻结。
到了第二天清晨,他将这些冻结成冰块的清水瓶取回。这些冰块的形状规则,而且硬度足够。他直接将这些冰瓶塞入木栅栏的缝隙中,或者用绳索将其固定在栅栏上。这样一来,当有变异生物触碰时,冰瓶就会破碎,发出响亮的预警声。
这种“改用清水瓶冻冰替换”的方法,大大简化了冰刃的制作过程。林羽只需在夜间将水瓶冻结,白天取出替换即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清水瓶的形状规则,更容易固定,也更不容易在轻微触碰下就碎裂。
他将这次“冰刃防城”的成功改进,包括“改用清水瓶冻冰替换”的创新方案,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对资源的灵活运用和对现有材料的巧妙改造,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这次对“冰刃防城”的尝试,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防御体系和材料特性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虽然经历了冰刃融化的失败,却也因此开发出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冰刃替代品,学会了利用环境周期性变化来构建防御。这种对材料科学和环境适应的深入探索,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外部威胁”的深层含义——威胁始终存在,而人类必须不断创新以求生存。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冰刃防城虽然有效,但其防御力依然有限,主要功能在于预警。他开始思考,除了冰刃,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利用冰雪来增强防御的方式?比如,构建冰墙,或者利用冰来制作陷阱。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制造一种不会融化的冰,那将是更高级别的材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