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刃防城”的尝试让林羽通过清水瓶冻冰成功增强了山洞的冬季防御和预警能力。然而,极寒之下,燃料的消耗依然巨大。为了应对资源短缺,林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遍布废土的人类尸体,由此开启了一场名为碳魂交易的生存行动,而这次选择,却让他在道德与生存之间进行了最为艰难的权衡。
冬季的寒意愈发浓重,尽管有分段燃烧的骨火和岩石储热,山洞的燃料消耗依然居高不下。林羽深知,骨料总有耗尽的一天,而砍伐木材在冰天雪地中不仅困难,效率也极低。他必须寻找新的、更高效的燃料来源。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山谷边缘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废墟。在那里,零星散落着许多在末世爆发初期死去的人类和变异生物的尸体。这些尸体在严寒中被冻得僵硬,但林羽知道,它们体内依然含有大量有机物,可以作为燃料。
他曾在“灰烬墓碑”和“味觉墓碑”的经验中,利用过死去的生物残骸作为肥料。而现在,他需要的是热量。他开始尝试燃烧尸体供暖。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些人类尸体和大型变异生物的尸体搬运回山洞附近,然后将它们分解,堆积在火堆旁。
当第一具尸体被投入火中时,火焰吞噬着血肉,发出滋滋的声响。一股令人作呕的焦臭味立刻弥漫开来。林羽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心中感到一阵强烈的道德挣扎。他曾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人,对生命有着基本的敬畏。而现在,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同类的尸体作为燃料。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他内心道德底线的巨大挑战。他感到一阵恶心和罪恶感。他的手在颤抖,但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选择。如果不这样做,他可能会被冻死,或者被活活饿死。
为了缓解内心的挣扎,林羽决定为这些无名的逝者做些什么。他找到一块相对平整的岩石,用锋利的石刀在上面立碑。然后,他用磨尖的骨片,在碑上刻下亡者姓名——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些名字,但他用“无名氏”、“废土行者”等字样代替,象征性地记录下这些生命的逝去。每当他燃烧尸体时,他都会在碑前默哀片刻,为这些“燃料”的牺牲表达一丝敬意。
这种仪式化的行为,让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自己的道德感,将这些尸体视为纯粹的能量来源,而非曾经鲜活的生命。他将这次“碳魂交易”的道德挣扎,包括“燃烧尸体供暖引发道德挣扎,林羽立碑刻亡者姓名并默哀”的内心写照,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碑,不仅记录着他的生存策略,更记录着他在这片废土上,人性的扭曲与挣扎。
然而,生存的压力容不得他过多地沉溺于道德困境。每当他遇新鲜尸体仍照烧不误。即使那些尸体看起来更完整,甚至能从穿着上看出它们生前的职业或身份,林羽也无法停下手中的动作。他知道,这是末世的法则,他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维持生命。这种看似冷酷的行为,却是他在极度严酷环境中,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他将这种在道德挣扎中,仍旧为了生存而做出残酷选择的现实,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中的人性,正被环境无情地塑形和改变。
然而,在一次燃烧尸体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却悄然发生,为林羽带来了希望。
这天,林羽像往常一样,将一具在废墟中发现的男性尸体投入火中。这具尸体穿着厚重的冬衣,看起来像是某个幸存者。在尸体被火焰吞噬之前,林羽习惯性地检查了一下尸体上的残余物品。他发现,在尸体胸前的口袋里,竟然藏着一个用防水布包裹的小包。
林羽好奇地打开小包,里面赫然是几粒饱满而坚硬的种子!这些种子颗粒饱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深褐色,与他之前见过的麦粒不同。林羽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是抗寒小麦的种子!
他回想起末世前的资料,曾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一种能够在极寒环境下生长的抗寒小麦品种。这种小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存活。这些种子,无疑是那具尸体生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他在这片废土上最大的希望。
这些抗寒小麦种子,成为了林羽在这个冬季最大的希望。这意味着,即使在严酷的冬季,他也可能拥有新的作物来源,不再完全依赖易受温度影响的土豆和萝卜。他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收好,如同对待最珍贵的宝藏。
他将这次“碳魂交易”中,所带来的震撼性转折,包括“某尸体口袋藏有种子(抗寒小麦),成为冬季希望”的意外发现,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也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这次对尸体作为燃料的利用,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资源利用和道德底线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虽然在燃烧尸体供暖中经历了巨大的道德挣扎,却也意外地发现了抗寒小麦的种子,为未来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在道德与生存之间反复权衡,并在绝境中发现机遇的能力,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资源短缺与外部威胁的隐患”的深层含义——资源匮乏迫使他做出艰难选择,而希望则在绝境中孕育。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抗寒小麦的种子虽然宝贵,但它们的种植和培育依然充满挑战。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他是否需要特殊的土壤或环境?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找到更多类似的抗寒作物,那将是更高级别的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