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恐怕很难再见到古井的身影了。电视里偶尔还能瞥见一两眼,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农村,古井大多已被废弃,自来水管道早已铺进了千家万户。然而,有这么一口古井,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我二姨所在的村子里,有口古井,就坐落在姥姥家的大门口。那井口是用青石板精心砌成的,直径足有一米半宽。站在井口往下望,深不见底,还悠悠地冒着冷气。井水清澈见底,喝起来清冽甘甜。在村里还没家家打井的时候,这口井就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至于这口井有多少年的历史,谁也说不清,就连村里那些百岁老人都说,他们记事起这口井就已经存在了。
井边有棵老榆树,同样不知年岁几何。它那苍郁的树冠和盘曲的树枝,遮盖住了井口上方的天空。榆树下的土地被井边的孙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夏天的时候,大伙儿都喜欢聚在井边乘凉聊天。从家里拿些黄瓜、西红柿,用井绳吊在井里镇一会儿。等大伙儿聊累了,提上来分着吃,又冰又解渴,比现在的冰箱还节能环保呢!
井边的青石被磨得锃亮,但这么湿气重的地方却从不长青苔。村里的老人都说这口井是个宝贝,冬天暖夏天凉。这话还真不假。东北的冬天,零下几十度,可井口从不结冰。井壁倒是被水汽蒸腾出一圈圈雾气,但并不蔓延到水面。冬天打的水不冷,夏天打的水解渴。井水和河水一样,可以直接喝,从来没听说有谁喝了会闹肚子。村里人也从不提醒小孩子不要去井口玩,因为什么活物都掉不下井里去,这事儿很奇怪。
记得有次,井边孙家的孩子,大概三四岁,刚学会跑跳。一天,趁家里的奶奶不注意,一溜烟地跑到井边玩。奶奶是小脚,哪里追得上孩子。一个不留神,孩子就在井台上滑倒了,眼看就要往井里滑。奶奶吓得脚都软了,连喊都喊不出来。偏偏那时正是大中午,太阳晒得人都躲在家里歇着,村里连个人影都没有。
奶奶拼尽全力撑起身子,胆战心惊地往井里瞧。奇迹出现了,孩子竟然抓着轱辘上掉着的井绳,没掉进水里。你说一个小孩能有多大力气,竟然能抓住绳子坚持好几分钟。奶奶顿时像活过来一样,咬着牙把孩子绕上来。刚把孩子抱上来,井绳就被挂着的木桶带着嗖地掉下去,连着轱辘飞速地转圈,扑通一声,木桶掉到了几米深的水面上,溅出的水花崩了奶奶一脸。这一击,奶奶算是醒过来了,哇的一声哭出来,把歇午觉的邻居都吵醒了。
邻居们出来一听奶奶的叙述,都纷纷称奇。有人说,平时井绳会在轱辘上别个弯儿,可能是孩子轻,竟然禁得住了。奇怪的是,这孩子被救上来后,一点也没害怕,还嘻嘻地跟着笑呢。大伙儿都说是神灵保佑,让奶奶赶紧回家杀鸡祭拜一下。
奶奶不敢怠慢,先是死命地掐了孙女几下,然后转身扭着小脚回家,就把下蛋的鸡给抹了脖子。鸡血都撒在了井边上,奶奶又上了几柱香拜了几拜,嘴里念叨着:“多亏神灵保佑我,我家小孙女儿才能保住一条命。我以后一定看管好孩子,不给你添麻烦了。”
后来,这口井又发生了几次意外,但都是有惊无险。最好笑的是,村头的张小儿媳妇刚嫁过来,打水时不会用轱辘,自己也没劲儿。打了水咬着牙转着轱辘绕井绳,绕了一半却再也绕不上来了。没憋住劲儿,自己一松手,被回过劲儿的轱辘一杆子打晕掉到了井里。等同村的人过来打水,往下一看,这媳妇儿竟然坐在打水的木桶里晕着呢,这么大个人坐在桶里飘在水面上都没沉。
这件事情传扬开去,自此之后,大家都说这口井水有神庇护着,不收人也不收牲口。至少有三次,有小猫崽子爬到老榆树上下不来,最后掉到井里,却都无一例外地被打水的人救上来。不会游泳的猫都淹不死。想想我舅舅家的一口小井,也就一个脸盆那么大的井口,却淹死了好几只鸭子。我就觉得这井真的是很有灵气的,知道全村人靠这口井水吃饭,不能肮脏,所以不收性命。
我小时候去姥姥家玩,这口井还在。井水依然清冽,但此时村里都已经通上了自来水,没有自来水的人家也都有了自己家的电动抽水井,不再常用这井水吃喝了。不过,这口井还是被村里人封为神地。夏天,大家依旧会过来乘凉,依旧会在井水里冰镇吃的。那井口的青石板经过多年的风雨,被磨得越加光亮。
每一个夏夜,天上的星星倒映在井水里闪着光。老人们坐在井边乘凉聊天,都会提起井边发生的惊心故事,然后对孩子说:“这口井可有灵气啊,不能随便亵渎。”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会往井水里吐唾沫。井边的青石板上,还被镌刻上了“理这屯井”四个字,依旧静静守候在那里,诉说着悠悠岁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