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笠翁游世篇(陆)
part Six:俗世浮图终有尽 湖山归处笠翁闲
书接上回!
从市井优伶跃入皇家供奉的门槛,这协理南府乐部的工作,看似得了个御赐的官衔。对普通人来说可谓一步登天,但对李渔来说,实则是将野鹤关进了描金笼子,毫无乐趣可言。
而李渔作为班主,被安置在京师南府衙门后一处僻静小院,美其名曰“清养轩”,实则同软禁无异。院墙高耸,隔绝了市声,也隔绝了自由呼吸的空气。
乐部规矩森严如铁律,供奉之乐,需先经礼部侍郎、尚书层层审核,但凡有丝毫“不庄”、“逾矩”、“有伤风化”之处,立遭朱笔删改,训斥如冰雹般砸下。
李渔笔下那点泼辣生机、市井锋芒、嬉笑怒骂的真性情,被这无形的金丝笼子箍得奄奄一息,如同离水的鱼儿,到了岸上之后,再也蹦跶不出任何的“浪花一朵朵”。
这些天来,他终日伏案,写的尽是些《万寿无疆赋》、《河清海晏颂》、《圣德巍巍歌》之类歌功颂德、空洞无物的应制之作。词藻堆砌得华丽无比,却毫无血肉灵魂。
昔日,在秦淮河畔挥洒自如、令满堂喝彩的“湖上笠翁”,如今日渐枯槁,如行尸走肉一般。案头一盏孤灯,映着他紧锁的眉头和鬓边悄然滋生的华发。
一日,乐部主事送来修改后的《怜香伴》新本,要求抄录一份后供奉内廷。李渔翻开一看,只觉一股浊气直冲顶门,天旋地转。
那一篇脍炙人口的“假凤虚凰”关目,竟被那些人,生生改成了“姐妹情深,义结金兰”!词句间所有可能引人遐思的机锋、暗示,尽数删削干净,只剩下一片苍白无味的“高风亮节”。
他气得指尖发抖,将那本子狠狠摔在桌案上,碰到的墨汁溅污了刚写好的《瑞雪兆丰年》颂词。
“笠翁先生何故动怒?”一个清朗中带着疲惫的声音传来。纳兰性德不知何时已立在门边,依旧是一身石青行褂,只是眉宇间的忧郁之色更浓,如同化不开的秋雾。
他挥手屏退欲通报的随从,缓步走了进来。
李渔忙起身行礼,指着那被篡改的戏本,声音艰涩:“哎……容若大人……您看看,这还是我李渔的《怜香伴》吗?这……这简直是庙里的木偶在念经!”
纳兰性德拾起戏本,草草翻阅几章之后,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轻声说道:“先生勿恼。礼部诸公,自有其……考量。内廷供奉之物,首重‘祥和’、‘雅正’四字。”
他放下戏本,目光落在李渔案头那叠厚厚的应制文稿上,轻叹一声,“先生可知,性德有时读您旧作《闲情偶寄》,谈园林之巧,论饮馔之精,品词曲之妙,字字珠玑,满纸生趣,常觉口齿生香,心向往之。”
他走到窗边,望着院中一株在寒风中萧瑟的老槐树,“看似我这等人,身份尊崇,却生来便在樊笼,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系着家族兴衰,圣眷隆替。便是胸中有块垒郁结,笔下欲倾吐,也须斟酌再三,恐落人口实,祸及家门。”
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窗棂,指节泛白如玉葱般精致,“这‘情’字,于他人是蜜糖,于戏中人是烈焰,于我……怕只是穿肠的毒药,碰不得,沾不得。”
他声音低沉下去,似有无尽悲凉,“拙荆……去岁病殁……拙荆在时,尚能听我吟词几句……如今……”话至此,戛然而止,只余一声悠长的叹息,在寂静的室内回荡。
李渔默然。他知纳兰性德丧妻之痛,更知他身居高位、心在牢笼的苦闷,无人与诉。
他也深知这位贵公子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怅惘,“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悔,字字泣血,何尝不是另一种更深的桎梏?
他陪纳兰默坐良久,除了煮一壶清茶,两人客气地举一下杯,亦无言可慰。
想来这金马玉堂的富贵囚徒,未必比他这俳优弄臣快活几分。窗外,北风呼啸,卷起枯叶,拍打着窗纸,更添寂寥。
纳兰性德离开后,好几个月无人到访,随即有消息陆续传来,如同飘落的雪片,带着远方的寒意。
石涛来信说自己已溯长江而上,入巴蜀写生,终日在夔门险峰之巅,于风雪中赤膊作画,状若疯魔,画中山川险峻奇绝,吞吐云雷雾霾,非人间气象。
随园主人袁枚,更是索性关了东苑,只在西苑那间堆满志怪典籍的书房里,潜心炮制他那部神鬼莫测的《子不语》,连李渔的信笺也懒怠回复,只托人带出一张字条,上面是那熟悉的疏狂字迹:
“随园三随,独不随俗流。笠翁珍重,莫陷泥淖深。鬼话连篇累牍,其乐自在无穷,胜过尔等朝堂聒噪百倍!子才顿首。”
至于那捧着血玉般奇石、终日梦呓红楼残影的曹雪芹,自从离开戏班之后,听说因性情孤僻,不善逢迎,在李渔推荐的乐府杂役中备受排挤苛待。
终在某个寒夜,抱着他那装着破旧书稿和血玉石的蓝布包袱,悄然翻出院墙,如今不知所踪,只留下一个荒诞凄凉的梦境和一枚妖异石头的传说,在仆役间口耳相传。
李渔枯坐京华,只觉身心俱疲,了无生趣。昔日芥子园中,虽处市井喧嚣,笔下却有翻江倒海的自由,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如今身居这“清要”之地,锦衣玉食,反似行尸走肉,灵魂日渐枯萎。他望着镜中那张刻满风霜、眼神黯淡的脸,终于下定决心。他寻来素笺,以最恭谨卑微的言辞,陈述年迈体衰、才思枯竭,难供驱策,恳请纳兰性德代为陈情,乞骸骨归乡。
离京那日,天阴欲雪,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紫禁城的琉璃瓦顶。纳兰性德竟独自一人,未带随从,策马送至城外十里长亭。寒风卷起他石青色的披风,猎猎作响。
他解下腰间一枚羊脂白玉佩,玉佩温润莹洁,雕着简约的云纹,塞入李渔手中。触手生温,仿佛还带着主人的体温。
“先生此去,如鸟归林,鱼入海,性德唯有羡煞。”纳兰的声音低沉而真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此佩伴我多年,微物不足为念,留赠先生,见佩…如见容若。江南路远,风霜雪雨,万望珍重…珍重。”
“此外,这是我多年的心血,《纳兰词》诗稿的手抄稿,日后若有机会,先生也编排个关目出来,若能演出,更是不错。”说罢,将手抄稿递给李渔,嘱咐他好生保管。
李渔接过书稿,将其塞入行囊,深深一揖。纳兰性德那挺拔的身姿在漫天风雪中,竟显得异常孤直与落寞,如同一杆寒风中不肯弯折的竹。
纳兰性德翻身上马,不再回头,那一道石青色的背影很快便融入苍茫风雪,消失在官道尽头,只余下马蹄踏雪的清冷声响,久久回荡在空旷的原野。
李渔握着那枚犹带体温的玉佩,伫立在风雪弥漫的长亭外,久久不动。玉佩的温润与风雪的刺骨交织,如同他此刻的心境。
良久,他才登上那辆简陋的南归骡车。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的声响,载着他,驶离这座埋葬了他最后一点锐气的煌煌帝都,驶向那未知的、却也可能是唯一生路的江南烟水。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