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走后的第三个月,青瓦巷开始拆迁。电台旧址的红砖墙被推土机撞出个大洞时,小张正在档案室整理新案宗,突然听见铁盒发出“嗡”的轻响,像共鸣的音叉。
他打开铁盒,里面的磁带碎片正微微颤动,拼出半张模糊的地图——指向电台后院的枯井,井旁画着个小小的风铃。
“张哥,拆迁队说枯井里有东西。”小林的电话带着杂音,“挖出来个民国时期的铜风铃,上面缠着线,线的末端……连在骸骨的手指上。”
小张赶到时,枯井已被挖开。铜风铃躺在淤泥里,铃舌上缠着的音频线还在轻轻晃动,线的另一端攥在苏曼的骸骨手里,指骨紧扣,像怕被人抢走。风铃上刻着“1941.3.17”,是她的生日。
“是她妹妹送的。”苏晓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她不知何时回来了,手里捧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是张泛黄的照片——两个扎麻花辫的女孩站在电台门口,手里举着同样的铜风铃,笑得露出牙齿。
“奶奶临终前叫我的,说这是太姑奶奶和她唯一的合照。”苏晓把照片放在风铃旁,“当年太姑奶奶住院,妹妹每天都去电台,把风铃挂在窗口,说风吹铃响,就像她在笑。”
风铃突然自己响了,叮铃叮铃的声音里,混着女孩的笑声,和开盘机里那段1942年的录音一模一样。小张看见骸骨的指骨慢慢松开,缠着的音频线顺着井壁往上爬,线的末端沾着的淤泥里,露出颗小小的珍珠——是风铃上掉下来的珠子,刻着个“曼”字。
“它在等这个。”苏晓捡起珍珠,轻轻放进风铃的缺口,“妹妹当年把珍珠刻了名字,说这样姐姐走到哪儿都能带着。”
珍珠归位的瞬间,音频线突然发光,变成透明的丝线,顺着风铃的声音往上飘,穿过柴墙的烟尘,消失在青瓦巷的尽头。苏曼的骸骨开始风化,变成白色的粉末,被风吹散时,竟带着淡淡的檀香,像寺庙里的祈福香。
拆迁队的工人说,刚才挖井时,看见井壁上有行刻字,是用指甲划的:“风停了,铃不响了,我该走了。”
小张把铜风铃带回档案室,挂在铁盒旁的窗台上。风一吹,铃声清亮,铁盒再也没发出过杂音。苏晓留在乡下的派出所,偶尔会寄来明信片,上面画着小小的风铃,说村里的孩子们很喜欢听她讲太姑奶奶的故事,不是恐怖的,是关于两个女孩和一串风铃的。
半年后的一个雨夜,小张加班到深夜。整理完最后一份卷宗时,突然听见风铃响了,不是窗外的风,是从铁盒里传出来的。
他打开铁盒,里面的磁带碎片已经消失了,只剩下张折叠的纸,上面用红笔写着:“谢谢。”
字迹的末尾,画着个小小的笑脸,像1942年那个春天,女孩清亮的笑声里,藏着的最后一点温柔。
窗外的雨停了,月光透过云层照进来,风铃在月光里轻轻晃动,铃舌上的珍珠闪着微光,像有人在说:
“这次,是真的再见了。”
后来,档案室换了新的档案柜,第37号柜子里放满了新的案件资料。只有那个铜风铃还挂在窗台上,风吹过时,铃声传遍整个楼层,新来的实习生问起,小张总会笑着说:“是个老朋友留下的,说听到铃响,就知道有人还记得她。”
而铁盒被锁进了仓库最深处,里面空空如也,只有盒底的木纹里,还沾着一点暗红色的痕迹,像当年那个未写完的“等”字,终于被时光磨成了温柔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