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朝中的朋友讲,陛下已然知晓了这些事。”李世民又道。
“这有什么稀奇,这些东西迟早会被陛下知道。”陈迎新不以为然。
“你且听我说完!”李世民道,“我那朋友说,陛下有意封你为‘守国公’!”
“更打算晓谕各州郡县,往后凡有你陈迎新之名的物事,当地官员皆须竭力推行!”
此言一出,陈迎新顿时愣住了。
这消息,确实让他吃了一惊!
李二竟要封他做国公?
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那些物事,早已在关中之地推行开来。时日一久,消息自会传到陛下耳中。
这一点,陈迎新当初便已料到。
只是他万没想到,李二非但没追究,竟还要赏他,更封了个国公!
犹记得当初推广这些东西时,他行事何等谨慎。张贴告示那阵子,他几乎闭门不出。
他敢打包票,官府的人绝无可能知晓是他!
如今李二连他面都没见过,这国公是怎么封的?
陈迎新将信将疑:
“这消息当真?”
“自然当真,前几日早朝上议过此事。”李世民说得笃定,“过不了几天,消息自会传来。我那位朋友说了,是陛下亲口下的旨意。”
一听这话,陈迎新心头微惊,忙问:“李二发现我了?”
“朝中无人知晓你身份。”李世民续道,“此次封赏国公,是论你功劳所定。”
陈迎新这才放下心来,只要不暴露身份,随李二怎么赏去。
他吁了口气,略带讶然:
“没成想这李二倒还大方,竟直接给了我个国公!”
“不过嘛……”他话锋一转,好奇道,“这‘守国公’的名号是何讲究?”
大唐的封号,向来以封地为名。他在大唐这些年,可没听过有哪个州县叫“守”的。
“陛下言道,‘守’乃守护之意。”李世民解释道,“有你在,便可守护大唐千秋万世。陛下是盼着你继续守护这大唐江山呢。”
一旁的李淳风听得“守国公”三字,眼睛猛地睁大,惊疑不定地看向陈迎新。此刻,他哪还有心思琢磨什么佛理。
他虽不上朝,却也听闻过这位神秘的守国公。
若非亲眼所见,他绝难相信,眼前这青年便是朝堂上流传的那位奇人!那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竟都出自此人之手!
看陛下这般态度,分明是有意隐瞒,不欲世人知晓陈迎新身份。
再想到陈迎新方才那番高谈阔论,李淳风心中更是波澜起伏。这人,仿佛无所不知!一桩桩一件件,早已超出了他的认知!他心痒难耐,终是按捺不住,悄悄端详起陈迎新的面相来。
陈迎新正因这突如其来的册封惊讶,一时未曾留意李淳风的窥探。他笑了笑:
“李二倒还有点良心。”
“‘守国’二字,我陈迎新倒也当得起。”
“既然他这般大方,那我便领受了。”
“只要我在一日,大唐便在,保它个千秋万世!”
李世民听了这番保证,心头畅快,朗声笑道:“你还真是不懂得谦虚!”
陈迎新忽又问道:“老龙,你那位朋友可曾提起,陛下将辽东哪块地封给我了?”
“似乎……是整个辽东之地吧。”李世民随口胡诌,又道,“陛下还说了,你若想去领赏,随时都可受封。那国公的印玺、文书,此刻都在宫中存放着,你若要,现下便可去取。”
李世民目光灼灼,紧盯着陈迎新,心中暗喜:若这小混蛋当真肯入朝,成了君臣……哼,定要好好“收拾”他一顿!他想象着陈迎新得知眼前人便是天子时,那副惊骇模样,险些笑出声来。
可惜,又是空欢喜一场。
陈迎新连连摆手,再次拒绝:
“辽东那地方,打死我也不去!”
“李二这回东征大胜,高句丽人死了几十万,背后可都有我的主意。”
“万一那些冤魂厉鬼寻我晦气怎么办?”
“说破天,我也不去辽东!”
李世民听得直翻白眼:
“世上哪有什么鬼怪!你这也太过迷信了!”
“先前不还嘲笑陛下服食仙丹么?怎么自己倒信起这些来了?莫不是得了癔症?”
“这两者岂能混为一谈?”陈迎新摇头道,“这种事玄乎得很,宁可信其有。辽东,我是绝不会踏足的。”
“那些杀伐罪业,还是让李二自个儿担着吧。”
李世民再也按捺不住,冷哼一声:
“陛下自是不惧!那些蛮夷活着时挡不住我大唐铁骑,死了还能翻起什么风浪?!”
“自灭了高句丽,陛下便命程咬金大将军为都护,率两万精兵镇守辽东!”
“有我大唐雄兵在,管他化作什么,也休想放肆!”
一旁的房玄龄忽然开口:“照你方才的意思,若陛下肯换个封地予你,你是否便愿去领那封赏了?”
此言一出,屋内众人目光齐刷刷聚焦在陈迎新身上,满是期待。
几人之中,最盼着陈迎新入朝的,当属长孙无忌。每次来这河西村,他都得费尽周折易容乔装,实在麻烦透顶!若陈迎新肯为官,他们也不必常往这村里跑了。
“换个封地,我也不去。”陈迎新斩钉截铁,再次拒绝。
“我在河西村住惯了,别处不想去。”
“除非……”他顿了顿,语出惊人,“除非李二能把长安城封给我,那倒可以考虑考虑。”
这话一出,房玄龄吓得一个激灵,慌忙偷眼去瞧陛下脸色。这话可万万说不得!保不齐陛下真会动心!毕竟陛下对陈迎新,那是看重得紧。
果然,李世民闻言,竟真的凝神思索起来。
房玄龄生怕陛下脱口答应,连忙道:“你这不是胡言乱语么!陛下怎可能把长安封给你?这可是皇城所在!”
“唉,可惜啊,”他又叹道,“你不肯露面,那些丰厚赏赐,也只能留在宫中了。”
陈迎新浑不在意:
“钱财本是身外物。”
“我若要用钱,去国库支取便是。”
“于我而言,名头才是最要紧的。”
“有了这名头,往后无论再推出什么新东西,官府推行起来,想必都会顺畅许多。”
他说完,转头看向李世民,再次确认:“老龙,李二当真说了,往后凡是以我‘陈迎新’之名推行的东西,地方官府都得尽力配合推广?”
“确实如此。”李世民没好气地应道,“你那些东西于百姓有利,陛下又不傻,自然会鼎力推行。”
“你不愿露面便罢,陛下还能省下一大笔开销呢!”
这小子口气忒大!什么叫“去国库支取便是”?那可是大唐的国库,又不是他家库房!这话听着就让人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