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为了确保各兵种之间的多样性,避免被敌人针对,四支人马都派遣了自己麾下的一支人马,以形成相互补充的态势派遣到其余几人的麾下。
西凉的韩遂和马腾率领的全部是轻骑兵,这种兵种具有机动性强、速度快的特点,适合在战场上进行快速突袭和追击。
荆州一方则是以弓弩兵和步兵的组合为主,弓弩兵可以在远距离对敌人进行攻击,而步兵则可以在近距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种组合能够在不同的距离上对敌人造成威胁。
益州的军队则主要由步兵组成,同时也配备了少量的弓弩兵。步兵在防御和攻城方面具有优势,而弓弩兵则可以在需要时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兖州的刘岱所带领的全部是轻骑兵,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曹操对兖州一直虎视眈眈,让刘岱感到如芒在背。为了防止曹操的突然袭击,刘岱只带领了兖州所有的骑兵出征,而将其余的步兵全部留在兖州城池防守,以防被曹操从背后偷袭。
然而,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刘岱离开兖州的那一刻,曹操立刻展开了吞并兖州的计划。原来,曹操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而袁绍之所以愿意帮助曹操,是因为他与曹操达成了协议:只要曹操成功拿下兖州,就会帮助袁绍共同出兵冀州。
兖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其世家大族数量众多,势力庞大。袁绍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凭借着自己家族的背景和深厚的底蕴,他决定联合曹操,在刘岱返回兖州之前,将兖州的控制权据为己有。
袁绍的四世三公的名号可不是徒有其表,这个头衔代表着袁家在朝堂上的崇高地位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许多诸侯都认为,无论是袁绍还是他的弟弟袁术,都有能力成为这个乱世中的新帝王。袁家的底蕴确实非常雄厚,他们拥有众多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分布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网络。
就连早期的董卓,也曾经想要拜入袁家门下,可惜袁家并没有接纳他。无奈之下,董卓只能选择效忠于十常侍。由此可见,袁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
如今的学子们或许对朝堂上的诸公名讳并不了解,但他们却对袁家的门庭耳熟能详。袁家的门槛之高,使得没有足够能力和地位的人根本无法加入其中。
然而,刘岱却对此一无所知。他现在满心都想着为刘协报仇,并期望能够立新帝。实际上,刘岱本身也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但他却被袁绍和曹操的计划所蒙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中。
在长安城外,围三缺一的策略依然在持续执行着。与此同时,朝堂之上,李傕和郭汜召集了所有尚存的大臣们上朝议事。尽管小皇帝刘协已经失踪,但他们决定让宗正尽快挑选出一位汉室宗亲来暂时坐上宝座,以维持汉室的表面稳定。
龙椅之下,站在台阶上的正是李傕和郭汜二人。他们面对着朝堂上诸位大臣那凝视的目光,却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甚至内心的怒火还在熊熊燃烧。毕竟,他们才刚刚享受了几天安逸的日子,如今却又有人来攻打司隶,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无比的烦躁。
李傕和郭汜原本期望朝堂上的诸公们能够想出一些应对之策,然而事实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面对众人的沉默,郭汜这个暴脾气终于按捺不住,他怒发冲冠地吼道:“你们这些朝堂上的蛀虫!平日里享受着朝廷的俸禄,却不为国君分忧解难也就罢了。如今长安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你们不仅不想办法解决,反而想要将我二人逼入绝境,那好,我今天就先让你们无路可走!”
当杨彪得知郭汜即将大开杀戒时,他深知自己再也无法继续装聋作哑、坐视不管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站在所有同僚面前,吸引了众人关切的目光。
杨彪面色凝重,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说道:“吾有一计!”
李傕听闻,原本淡漠的脸上露出一丝好奇,他缓缓开口道:“爱卿可有什么想说的?”
杨彪微微一笑,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接着说道:“依我之见,我们可以让各家各户召集家丁来防守城墙。毕竟,长安城内的粮食充足,只要我们能够坚守城池,等待城外的联军自行散去,便可化险为夷。”
他稍作停顿,观察着李傕和郭汜的反应,继续解释道:“那些远道而来的大军,其粮草辎重必然难以跟上。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他们必然无法持久作战。所以,只要我们坚守不出,他们最终只能无奈退兵。”
李傕和郭汜对视一眼,两人瞬间明白了杨彪的计策。尽管他们是一介武夫,但对于政务也并非一无所知。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对朝堂事务有着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将其管理得井井有条。
虽然杨彪这样做确实有些不公平,但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李傕和郭汜这两个人倒是非常听从劝告,他们立刻让各个世家召集家丁,然后把这些人赶到城墙上镇守。现在,他们只需要静静地等待,只要城外的联军开始攻城,他们就能够立下不世之功!
那么,为什么四路联军要在三个门外边安营扎寨呢?其实,这主要是为了调度和分配的问题。而且,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更方便地修建攻城器械。基本上,这些攻城器械都是就地取材的,不过打造起来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然而,刘岱他们可是有足够的时间去拖延的。毕竟,现在就是比谁更有底蕴的时候嘛!刘岱背后可是有天府之国的益州,还有荆襄之地的荆州作为支撑呢!所以,就算联军想要退兵,那也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