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的火整整烧了二十四个小时,当陈工匠用铁钩拨开窑口的最后一块砖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顾繁星手心攥得发紧,连呼吸都放轻了——她的目光紧紧锁在窑口,生怕错过第一缕映在青瓷上的晨光,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腕上的护腕,那点暖意成了她此刻的慰藉。
“再等十分钟,让窑温再降点,不然釉面会裂。”
陈工匠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手里的铁钩都在微微发抖。
他不放心的反复叮嘱队员们:“等会儿拿青瓷的时候,一定要戴双层手套,轻拿轻放,手指别碰釉面,不然会留下印子,影响品相。”
裴洛南站在顾繁星身边,悄悄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暖意:“别紧张,不管结果怎么样,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从找窑址到调釉料,你付出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
顾繁星点点头,目光却没离开窑口。
这二十四个小时里,她几乎没合眼,记火温,调通风口,凌晨三点跟着陈师傅一起检查窑体,生怕哪里出问题。
她想起第一次在遗址里摸到瓷碗的那一刻的悸动;想起在青龙坡找到窑址的狂喜;想起和陈师傅一起调釉料,反复试验找到合适配比的坚持;想起裴家帮她联系保温棉、送宵夜的温暖——所有的努力,都在等着这一刻。
终于,十分钟过去了。
陈工匠戴上厚厚的石棉手套,深吸一口气,弯腰钻进窑口。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没过多久,陈工匠抱着一个青瓷碗走了出来,碗身的淡青釉色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块被溪水浸泡了千年的玉,碗沿还带着淡淡的窑火余温。
“成了!成了!”
陈工匠激动得声音都在抖,他小心翼翼地把碗递给顾繁星,生怕手滑摔了。
“你看,釉色均匀,没有一点裂纹,碗底的‘清宁窑’印记也清晰得很!跟宋代的瓷碗比,一点不差!”
顾繁星接过碗,指尖隔着手套都能感受到釉面的光滑细腻,仿佛能摸到千年时光的温度。
她低头看着碗底的印记,那熟悉的纹路和特展里的宋代瓷碗一模一样,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这是她找了两年的“清宁窑”,是她和所有人一起守护的文化,现在,它终于以最完整、最鲜活的样子,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太好了!太好看了!”
裴母跑过来,激动得擦了擦眼泪,她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碗沿。
“这釉色比博物馆里的还润,摸着手感这么好,星星,你太厉害了!阿姨真为你骄傲,昨天跟你王阿姨打电话,还跟她夸你呢!”
裴父也走过来,接过顾繁星手里的碗,从口袋里掏出个放大镜,仔细观察着釉面的纹路,连碗底的印记都反复看了好几遍。
他看了很久,语气里满是赞赏:“釉色这么温润透亮,没有一点杂质。
你知道吗?我去年去景德镇看古瓷展,见过一只宋代的‘清宁窑’残碗,只有半个碗身,釉色还带着点杂质,跟你这个比起来,差远了。
你不仅还原了工艺,还把老祖宗的匠心琢磨透了,这份成绩,值得所有人为你鼓掌。”
他顿了顿,又说:“我还记得,你第一次跟我聊‘清宁窑’的时候,说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被遗忘的窑口,不想让老祖宗的手艺失传。
那时候我还担心,你一个女孩子,要面对考古的风吹日晒,还要应对发掘、复烧里的各种困难,会不会中途放弃。
可你没有,你不仅坚持下来了,还把这件事做得这么好。
你没喊过苦,没说过累,也没抱怨过。你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有热爱,有坚持,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顾繁星听着裴父的话,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叔叔,谢谢您,谢谢您和阿姨一直这么帮我、支持我。没有你们,我可能也走不到今天。”
“傻孩子,跟我们还客气什么。”
裴母走过来,轻轻抱了抱她,拍了拍她的背。
“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不管你以后想做什么考古项目,我们都支持你,绝不含糊。下次要是再发掘窑址,阿姨还帮你缝护腕,给你送宵夜。”
周围的村民也围了过来,杂货店老板娘从筐里拿出个热乎的鸡蛋,塞进顾繁星手里。
“星星,吃个鸡蛋补补,这都是你应得的!以后咱们青山镇有了‘清宁窑’,说不定还能开个瓷文化园,到时候你可得常回来看看!”
李伯也拿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走过来,打开是半块瓷片。
“这是我父亲当年留下的,也是‘清宁窑’的,你看跟你烧的碗多像,以后我就把它交给你保管,也算圆了我父亲的心愿。”
裴洛南看着顾繁星,眼里满是温柔。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到顾繁星面前:“打开看看,给你的礼物,特意等今天送给你。”
顾繁星疑惑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用青瓷碎片做的吊坠,吊坠中间刻着一个小小的“星”字,周围还刻着缠枝纹——是“清宁窑”瓷碗上最经典的纹样,碎片边缘被打磨得光滑圆润,不会划到皮肤。
“这是我用你第一次试烧的陶片做的,找专业工匠做的,还特意让他照着瓷碗上的缠枝纹刻了边。”
裴洛南帮她戴上吊坠,指尖轻轻拂过吊坠,“以后,它就像‘清宁窑’一样,陪着你,守护你,也纪念你为‘清宁窑’付出的所有努力。”
顾繁星摸了摸脖子上的吊坠,冰凉的瓷片贴着皮肤,却让她觉得无比温暖。
她看着眼前的裴家人、陈工匠和村民们,看着手里的青瓷碗,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她不仅找到了“清宁窑”,还收获了最珍贵的亲情和爱情,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谢谢大家,谢谢你们一直陪着我、帮我。”
顾繁星举起手里的青瓷碗,声音哽咽却坚定,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光。
“今天,‘清宁窑’的青瓷能重见天日,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人的功劳。
以后,我会继续努力,把‘清宁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老祖宗的文化好好传承下去,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好!”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声音回荡在青龙坡上,惊飞了枝头的小鸟。
晨光洒在每个人身上,也洒在青瓷碗上,淡青的光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像一颗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宝石。
裴母笑着说:“走,咱们去镇上庆祝!我已经订好了饭店,特意点了你爱吃的糖醋排骨和清蒸鱼,今天咱们不醉不归!”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镇上走,顾繁星走在裴洛南身边,手里紧紧握着青瓷碗,吊坠在胸前轻轻晃动。
她知道,有裴家人的全力支持,有大家的陪伴,她的考古之路会走得更远,而“清宁窑”的故事,也会像这青瓷一样,在时光里慢慢的沉淀,永远温润,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