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天下都沉浸在一种蓬勃向上却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之中。
此时,大秦官府做出了一项意义深远且影响巨大的决策——在大秦广袤的疆土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姿态登报公告天下,推行一项关乎国之根本、民之未来的重大举措:实行六年义务教育,要让所有汉人都能读书识字。
这六年义务教育被精细地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前三年为基础教育字,主要学会汉字拼音,能读能认识汉字,统一发音标准,允许各地的方言同时存在,后三年则是技能教育,因为世家门阀控制历朝历代的书籍,大秦只能教授墨家的工匠技艺,还有就是在实行工业化过程中,记录编撰的技能书,只是这类书籍在开始时会有些少。
在那一间间即将拔地而起、读书声即将朗朗回荡的学堂里,孩子们将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知识之旅。
基础教育阶段,就如同为一座宏伟的大厦打下坚实的根基。孩子们会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学习最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知识,比如诗词歌赋,感受着大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学习历史典故,知晓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大秦的兴衰荣辱;学习基础的礼仪规范,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准则,学习十八级军功爵制,明白自己上升晋级的渠道。
而到了中等技能教育阶段,孩子们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深入学习各种实用的技能,像是木工技艺,亲手打造出精美的木器;纺织技能,织就出绚丽多彩的布匹;农耕知识,掌握种植庄稼的科学方法,为大秦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学子们历经六年的学堂苦读,顺利毕业后,大秦官府将会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统筹能力和对人才的重视,会统一为他们安排就业,将其中的佼佼者选拔出来,再进行培养,让他们成为帝国的专业管理阶层。
这就如同为每一只羽翼渐丰的鸟儿,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可以施展才华的枝头。
无论是进入官府的各个部门,协助处理政务;还是投身于商业领域,促进大秦的经济繁荣;亦或是加入到农业生产的大军中,让大秦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学子们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让他们虚度光阴,还可以在新疆域里开枝散叶,把广阔的大秦疆域慢慢填满。
更为激励人心的是,官府为了鼓励学子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设立了丰厚的奖学金制度。在每年的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的前三名学子,将得到这份沉甸甸的奖励,学霸甚至可以通过学习赚钱发家致富。
这笔奖学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它激励着每一个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勇拼搏,力争上游。
而在完成六年基础教育之后,一场决定众多学子命运的全国统考将拉开帷幕。这场考试,就像是一座高耸的龙门,等待着学子们奋力一跃。
那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考上大秦高等学堂的学子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学习天地。
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学费减免的优惠政策,还能在那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里,集中精力学习格物、天文地理、统筹、算术、管理等高端知识。
格物之学,让他们探索世间万物的奥秘,明白自然规律的神奇;天文地理,可以观天象制定历法,明阴阳,学懂天地奥妙;统筹之术,培养他们全局规划、合理安排的能力;术数,让他们在数字的世界里畅游,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知识的传授,则为他们将来踏入官场、治理一方百姓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其实,这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教育政令,在大秦北方地区早已悄然铺开。曾经,北方大地遭受了五胡的野蛮入侵和残酷破坏,那些承载着汉民族千年文化的书籍,几乎被焚烧殆尽。
一时间,北方的文化传承陷入了文化上的荒漠。即便大秦官府心怀普及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宏伟愿景,却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积累和知识储备,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无奈之下,只能先从最基础的识文断字开始,举办各种短期的培训班来应付眼前的局面。
在那些简陋的培训场所里,老师们声嘶力竭地讲解着每一个汉字的含义和用法,学子们则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随着大秦立国已稳,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秩序逐渐安定。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前朝的珍贵书籍被重新寻回,墨家积累编撰的技能书,以及流水线操作手册不断积累出版,才让普及教育开以展开。
这些书籍,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秦教育事业前行的道路,为开设学堂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书籍作为支撑,就算开办学堂,老师们也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学子们也将失去汲取知识的源泉。
如今,有了这些书籍的保驾护航,大秦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大秦的繁荣昌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大秦的发展之路上。
倘若没有像墨家那般源远流长、系统有序的传承体系,仅仅是有那么一小撮人会识文断字,却不懂得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记录,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发明,那整个社会就如同缺乏活水的池塘,终将变得一潭死水。
想想看,知识就像一颗种子,只有经过精心的培育和记录,才能不断繁衍生长,开花结果。而传承便是那肥沃的土壤,为知识的种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墨家传承千年,他们不仅在思想、科技、学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将这些成果记录下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使得他们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然而,想要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普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普及教育,就需要大量的纸张来承载知识。
大秦如今正面临着一个奇特的困境,那就是纸张多得堆积如山,却找不到合适的消耗途径。要是贸然让民间办学,那可真是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难以控制局面。
民间办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各种思想和理念鱼龙混杂,很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如果由官府来办学,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官府办学可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方向。而且,官府还可以实行学费减免、书籍免费的政策,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向往知识的传统,读书人更是有崇高的地位,官办教育可以开发出一个新的产业市场。
这看似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学堂里的一切开支,从桌椅板凳到笔墨纸砚,都可以用纸币来结算。这将在国内创造出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化,增强货币的流通速度。
汉人自古以来就对知识有着极高的尊崇和重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们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当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摆在眼前时,他们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呢?
哪怕是节衣缩食,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供养自己的子女去学堂读书。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通过知识的武装,子女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才能为家族带来荣耀和希望。
当然,所谓的免费普及教育,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免费。
官府只是免收了书籍和学费,而其他的一些费用,比如食宿费、学杂费等等,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承担的。
而且,免费的教育也只是针对前三年的基础教育。在这三年里,学生们将接受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后三年的中等技能教育阶段,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不过,这些费用并不高,只是收取成本费而已。
虽然实际上并不是全免,但对外宣扬全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前三年的免费基础教育已经为他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还可以为他们免费照顾孩子。而且,这种宣传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报名上学,打破知识的垄断。
一旦打破了知识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那整个社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大秦也将因此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成为一个繁荣昌盛、人人向往的帝国。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大门,让大秦帝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