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流水线上制造出的一些商品,在当时堪称是独门生意。
玻璃,那晶莹剔透的质地,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是将天上的星辰捕捉到了人间。
钟表,那精准的计时功能,如同神秘的魔法,让人们能够精确地掌控时间的流逝,看到时间飞逝人渐变老,生命短暂只有一次。
铁壳子船,那坚固的船体,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乘风破浪,成为了海上贸易的利器,开阔人的视野扩展了天下人食物的来源。
香水,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满足了汉人对香味的追求。
香皂,那细腻的泡沫,能洗净人们身上的污垢,带来清爽和舒适,提高天下人的生活质量,汉人总是喜欢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这些商品在当时都是高档奢侈品,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能每天坚持享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商品,秦纸币才有了小范围使用的基础。那些购买这些高档奢侈品的人,不得不接受用秦纸币进行交易。
慢慢地,秦纸币开始在南方的一小部分人群中流通起来,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南方的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
内务府的官员们看着这一切,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隐隐有些担忧。
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打开南方市场,让秦纸币在南方广泛流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就是南方的汉人大多数被世家门阀控制了人身自由,个人财产可以被世家门阀掠夺,更丧失了挣钱的欲望。
但内务府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通过纸币和商品达成统一的目标。
在大秦的广袤大地上,内务府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举措,其影响深远而又广泛,坚持要把秦朝不能实现的治理目标,通过内务府的努力,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务府将目光投向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兴土木,建立起了数量众多的供销社。这些供销社就像是农村经济的新枢纽,整齐地排列在村庄的各个角落,用坚持固宽敞的房屋,来彰显内务府的实力雄厚,同时向底层宣传秦皇的仁义,用实际利益来宣扬大秦帝国统治的合法性。
走进供销社,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仿佛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王国。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日用百货,有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棉布,这些棉布被精心裁剪成不同的尺寸,满足着村民们制作新衣的需求;还有造型各异的陶瓷碗碟,它们散发着质朴的光泽,为村民们的餐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更有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肥皂,能让村民们在劳作之后洗净一身的疲惫,主要是便宜。
还有便宜实用的针线,剪刀、菜刀、铁锤、斧子等等小五斤金,内务府卖这些小五金可没有安什么好心,这是变相向农民售卖反抗的武器?
与此同时,供销社还承担着收购农副产品的重要任务。每天清晨,村民们便挑着自家的鸡鸭鱼蛋等农副产品,满怀期待地来到供销社。
那些肥硕的鸡、鸭、鹅,羽毛油亮,咯咯咯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健康与活力;新鲜的鱼在水盆里活蹦乱跳,溅起晶莹的水花;鸡蛋则被小心翼翼地放在竹篮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竹篮里还铺了一层层的枯草。
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会仔细地检查,这些农副产品的质量,然后按照合理偏高的价格进行收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多数原本处于赤贫状态的村民,有了挣钱的途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而供销社里丰富的商品,又为他们提供了花钱的地方,村民们可以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生活必需品,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的提升,家里也有了自卫的基本武器,只可惜火器不会出售。
内务府的举措远不止于此。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在商业领域有所作为,还将目光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在南方开展修路工程,那一条条规划好的道路就像是画一条条巨龙,蜿蜒在南方的山水之间铺开。
修路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内务府便开始大规模地招收工人。刚开始的时候,考虑到工人的实际困难,内务府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饭菜。
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仅填饱了农民工的肚子,更温暖了他们的心,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路工作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路逐渐修建完成,沿线的商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时,内务府开始给修路的农民工发放纸币。这些纸币印刷精美,上面印有大秦的标志性图案和文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秩序。
为了让纸币能够更好地流通,内务府又开设了分支机构银行。在银行里,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普通人服务,让纸币和金银币能够自由兑换。普通人可以拿着纸币来到银行,兑换成金银币,也可以将金银币换成纸币,这种灵活的兑换方式让纸币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在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贾宜生并没有为此着急。他像一位睿智的观察者,静静地看着大秦纸币在市场中逐渐运转起来。他深知,只要官府能够做到公平买卖,维持好商业运转的秩序就可以,纸币就会像一台无形的发动机,自行推动工业化的前进。
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资本的逐利性所带来的问题。资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期的规划。
一些商人只想着短期内获取巨额利润,而忽视了对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官府发挥管理和规划的作用,不能任由产业资本野蛮吞噬自然淘汰进化,不能任由产业资本野蛮发展。否则,市场将会陷入混乱,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而且,目前贾宜生最为关注的是大秦的支柱产业——冶铁。
冶铁产业就像是大秦经济的脊梁,支撑着整个帝国的发展。在大秦的各个角落,冶铁厂的烟囱里冒着滚滚浓烟,那是工业发展的象征。许多大型机器,如纺织机、矿山开采机等等,才是消耗大量铁的主力之一。
这些大型机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铁来制造零部件,它们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冶铁产业的支持。贾宜生明白,只有冶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大秦的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推动整个帝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
就拿造船厂来说,那可是一个对铁需求量极大的地方。想象一下,一艘巍峨的大型远海捕鱼船静静伫立在造船厂的船坞之中,它身形庞大,结构复杂,每一处龙骨、每一块船板都需要大量的铁来铸就。
那粗壮的船锚,仿佛是一头沉睡的巨兽,光是它的重量就不知要耗费多少的钢铁;而那纵横交错的船身骨架,更是如同钢铁铸就的巨人的脊梁,支撑着整艘船在茫茫大海中乘风破浪。
与之相比,打造数十万把秦弩所消耗的铁量,在这艘大型远海捕鱼船面前,就如同小巫见大巫一般。
然而,如今这铁船虽然性能优越,却面临着销售的困境。放眼望去,有能力且愿意购买铁船的商家实在是少之又少,不是大秦不愿意出售,而是没有人能够卖买的起,即使买的起也养不起。
目前能买得起铁船的,主要就是内务府和官府。内务府财大气粗,为了满足皇家对于各类物资的需求,时常会购置一些铁船用于运输或是特殊用途。
而官府则是从战略和民生等多方面考虑,会采购铁船来加强海防、促进渔业发展等。除了他们之外,南方有一些与官府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海商,也能少量购买一些中型捕鱼船,还是更新迭代后的二手船,船厂打骨折价才卖给海商。
这些海商在海上摸爬滚打多年,深知一艘好船对于他们生意的重要性。中型捕鱼船虽然比不上大型远海捕鱼船那般庞大,但对于他们来说,也足以让他们在近海和稍远一些的海域捕获更多的鱼货,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整个用铁的格局中,军方无疑是官府冶铁厂最大的用户。
他们对铁的需求如同无底洞一般,从打造锋利的刀剑,到铸造坚固的盔甲,再到制造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每一样都离不开铁。军方的需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引擎,推动着官府冶铁厂日夜不停地运转。
此时,有一个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决策点上。他敏锐地察觉到,南方正陷入一场激烈的商战之中。
这场商战就像是一场暴风雨,各种势力在其中相互碰撞、厮杀。而他则打算利用这场商战的间隙,将自己的精力从这场局部的纷争中抽离出来,转而放到整体商业的布局上。
他心中有着一幅宏伟的蓝图,他想要构建一个庞大而有序的商业体系,让各类商品在这个体系中顺畅地流通,让各个行业都能蓬勃发展。
他深知,只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布局,才能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培养适应工业化的下一代工人更是当务之急。在这个时代,工业化的浪潮正汹涌而来,传统的手工业模式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他需要一批懂得新技术、新方法的工人,来推动各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这些工人就像是一颗颗种子,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就能成长为支撑整个工业化进程的参天大树。
但是,教育普及这件事却让他犯了难。如果让内务府出头去办,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内务府本是负责皇家事务的机构,让它来操办全国的教育普及事宜,就像是让一个厨师去做医生的工作,显得不伦不类。
而且,他心中也有着更深层次的担忧。如果真的让内务府把教育普及的事情全权包揽,那么内务府的权力必然会进一步扩大。长此以往,难道真要让内务府把大秦政务堂架空吗?
大秦政务堂是国家政务的核心机构,它承担着治理国家、制定政策等重要职责。一旦被内务府架空,国家的政治平衡将会被打破,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可能会陷入混乱。
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他必须要慎重考虑,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方案来推动教育普及这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