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练之极易亦极难。
易者,是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
其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
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
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动作不散乱。
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
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
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
难者,是练者厌其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
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拳术中和之道也。
形意拳虽为技击之具,但练习时不可有好勇斗狠之心,总以呼吸动作纯任自然,若太过执着,于已反而无益有损。
按九要之规矩,勤习渐悟,时日既久,功到自成。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心安,智能自然升起。
练功时不能有一丝的杀气,搏击的技能是临敌时自然勃发,造作杀心去练拳,人容易陷于愚昧。
无论与人较勇可平时自己走架练拳,勿追求刚愎之气,总宜平心静气。
神要提起,但要内敛,气要充实而不外发。
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动,气起,手动,脚随,切不可乱。
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
形意拳最大的好处是练脑子,练灵劲,越练越觉得活得明白,活得舒坦,活得有质量。
身上的筋骨、脏器、神经都在起变化,反应、协调性不断的提高。
过去想不开的事情,现在可以一笑了之,过去怕不成的事情,现在敢于尝试,一天天往成功的路上走,往强者的路上走。
形意拳诚一也,直中,用法如扁钻强弩,为中直之道。
形意劲长于截,截指的是击实不击虚,打坚不打瑕,用于彼劲将发未发之时,奥秘在桩法(三才式)。
形意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劲法的关键技能,形意中全部掌法都可以从劈拳中演化出来。
全部拳法都可以从崩拳中演化出来,强化练习此二式可一通百通。
形意拳技击性强,其势简、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
慢则一年,快则数月,习者就具有较强的搏击能力。
经实践形意搏击功夫快速上身法:桩功入手,五行单操,交手体验。
招式简单,直来直去,反复练习某个式子,拳不在多而在毒。
首先是定步找劲,在静步中把五种拳法的劲力找出,通过身体的各部掌握发劲的方法; 第二步是活步找劲,在运动中掌握发劲的方法; 第三步是变劲,随即应试掌握各劲力之间的转化。谈到桩功及单操,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轻松、自然、和谐。
掌握了活步发劲,就可进入交手体验阶段了。
自然松顺、以形导气贯彻始终。此阶段以练功为主,以用为辅,如有劈拳之定步活步之分。
至于招法,有了功夫一讲就能明白,无功多说无益,反而会影响练功。
正所谓糊涂进入明白出来。
教拳不教打,非前辈拳家保守。
靳云亭形意拳精要
手起如炮直冲,足落似树栽根何谓手起如炮直冲?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身纵力。
手去如钢锉,手落如钢钩,摩经摩胫,意气响连声。起是去,落是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也。
何谓足落似树栽根?前足不宜里扣,不可外横,向前一直而出,向后一直而退。
后足似顺不顺,似横不横,前脚后跟相对后脚华骨。前足后足相离远近,以人身躯高低为度,总以进退灵捷为是。
身正站直,脚趾抓地,一气贯通,乾坤无反意。靳先生谈形意拳精要时,其关照点在哪里?
手与足的运动状态。而形意拳的特点正是——手足相通、手足齐到——力达梢节!至于文中的每个用词,都是非常生动而精确,都是非常具体的操作规矩和要求。
只是由于这几局话,看着太熟悉了,反倒使我们容易忽视其深意,漠视其精微。
1、“意气响连声”?身体移动中能连续发力,完成意气力三者同步相合。这是只有在“紧随身”、“身纵力”时,才可能产生的效果。
2、“乾坤无反意”?内外相合、刚柔相济。靳师说:横拳要像撕丝绵般带着韧性暗暗着力,不可努力过火致露痕迹。
(原文大致意思)连络、通透,然后才能周身一家,暗劲乎?廖白评:乾坤无反意”?
形意与太极不同点在此,太极是乾坤反转如鱼尾,其吞退之意大且长,根本处在转跨; 形意不见身吞意其吞只在一沾转指间,故不见乾坤反转一沾触即打是根本处在脚形意刚实战太极柔仁化八卦如鬼魅所以形意如钢球即此其沾化不见形故称善打
练拳横气填胸,必定百病齐生
拳经有云:先求懂劲入门,而后愈练愈精阶及神明,不听古人言,百年操练也枉然,不修炼内劲难以入门,内劲修炼特征是:
祛病强身立竿见影,筋强骨壮内劲贯通,有内劲搭手控人很容易。
“横气填胸”是练习太极拳常见的一种病,什么是”横气填胸”,一看词义就知道,是将气填满胸膛,呼吸不自然,喘气,憋气,闷气。
在陈家沟常常听到一句话,”横气填胸,百病齐生'’。这就告诫我们千万注意,练拳不要”横气填胸”。
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江西南昌,学生引见了一位说是某某大师的大弟子,练了十几年的陈式太极拳,想让练一段指点一下。
我看了他练了新架八十三的三个金刚捣碓,仅仅十几个动作就上气不接下气,满面涨红,气喘嘘嘘。
我笑了笑,语重心长的告诉他:“我和你师父是一个老师,你看你师父是怎样练的呢,你这样的练法一遍拳能练完吗?你的样子大家替你难受。
陈家沟先辈一天三十遍,我们年轻时一次不停两个小时又怎么去练呢,你好好想一想,应该怎么去练”。
当第二年我再看他演练,就改变了,松柔很多,进步很大,他非常感激。
”横气填胸”是在套路形式演练中和意识心态思维上的不正确产生的。
拳论中讲:节节要松,皮毛要攻,连绵贯穿,虚灵在中。
这告诉我们,(放松)是太极拳中最最重要的拳技精华。节节放松全身要有气感,胸中要虚空。
在套路演练中,套路不熟练,姿势不正确,关节不灵活,动作运行上就出现僵硬,呆板发滞,练一招是一招,自始至终不能一气贯通。
在心态上就会心情紧张,思想紊乱,呼吸不自然,意识上不知所措,导致内外不放松,就会”横气填胸’’。
怎样去克服”横气填胸”?
首先练拳者不要急于求成,一定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练习太极拳的程序,最后达到心宽胸舒,没有横气填胸的迹象,再去狠下功夫。
刚刚入门太极拳时,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会,首先理解心态端正,心情平静,心无杂念,什么都不去想,寻找一位明白的老师,按老师的教法去练习。
现在很多老师教太极拳,先教套路。
在学习时不要想别的,只想你学的姿势,要求记住招式,力求正确,再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连贯在一起,这就是学架子和顺架子。
练习时一定动作正确,节节放松,懂得全身节节放松的是:指松腕活,坠肘沉肩,含胸塌腰,松垮屈膝,脚底踏平,顶劲领起,这是人体姿势动作的要求。
当然刚刚练习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做到,但力求做到,一个一个去正确完成,只想动作不想别的,只去练,当套路动作熟练连贯正确了。
再去狠下功夫,这就是在套路姿势的演练中自然的完成了不会“横气填胸”的外因。
“横气填胸”的另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意识心态上的思想紊乱,心情紧张,精神涣散,意识不集中所导致的呼吸不自然,所出现的内因状况。
'’横气填胸'’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两字,就是'’呼吸'’。
也就是怎样去了解'’呼吸'’,去练'’呼吸'’,去运用'’呼吸'’。这是一位太极拳老师所应该知道的。
横气不填胸首先必须了解、弄懂呼吸的练习法。'’呼吸'’有两种呼吸,一种是“自然呼吸”,也叫顺势呼吸,是人生下来的后天自然呼吸,不需要去练习的,不需要去想的呼吸。
呼吸是生命之本,无呼吸则无生命。
另一种是“呼吸自然”,也叫逆式呼吸,是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法,为先天呼吸,意在呼吸,力求自然,这就是'’胎息'’。
这种呼吸是靠意念导,练出来的,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导引吐纳”。
导引吐纳一定要懂得吐纳术,首先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否则,不解其理,不懂其法,会走弯路。
逆式呼吸靠思想意念,结合丹田“导引吐纳”术,也是我们常讲的'’气功'’,”静功“,'’内功心法'’。
怎样去练逆式呼吸?首先得明白丹田。
在医学中没有丹田的穴位,古人常讲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逆式呼吸指下丹田——气海穴,肚脐下三寸为丹田。
也正是以肚脐为中心的下腹部的中间,肚脐古称黄庭,属五行之中“土”,肚脐后两侧为肾,肾是发气之源。
太极拳以腰为主宰,逆式呼吸是以肚脐(黄庭)为中心,将肾产生的气,沉于丹田。
通过意念呼吸在肚脐(黄庭)周围(上腹部下腹部)运转,滚动,这就是太极拳练到一定水平时的”丹田内转“。
在学习太极拳套路时,暂不要去想丹田呼吸,更不要去配合动作,先自然顺势呼吸,当你动作连贯熟练正确后,再去想逆式呼吸。
开始先做到定势时呼,下沉时呼,发劲时呼,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将丹田之气配合于套路之中。
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传统功夫拳,她的风格独特,有刚有柔,有快有慢,有直有圆,有窜有跳,变化莫测。
要想配合丹田逆式呼吸法,需要下一番功夫。掌握它的节奏、韵律,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灵活运用。
拳论讲'’快则快进,慢则慢随'’达到拳法自然,当套路动作正确熟练后。
在练习中思想上一定心境宽阔,平心静气,专一演练进入有人当无人的境界,就不会“横气填胸”。
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自然顺式呼吸法配合动作的练习,进入丹田逆式呼吸法,使套路与呼吸,节奏与呼吸,心态与呼吸的内外整体配合。
久而久之,拳法自然,就会自然而然的内外一致配合在一起,就不会出现“横气填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