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又提醒道:“陛下,此计虽妙,但还需注意保密。若被敌国探知,恐怕会功亏一篑。”
嬴政点头表示赞同:“国师放心,朕会小心行事。”
果然不出杨凌所料,当秦军佯攻燕国的消息传开后,楚、齐两国果然派兵前来救援。而秦军则趁机派出精锐之师,突袭了楚国都城郢都。楚王措手不及,被秦军生擒活捉,楚国顿时陷入混乱。
消息传到齐国后,齐王大惊失色。他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大王,楚国已亡,我们独木难支。为今之计,不如向秦国投降,或许还能保住一命。”
齐王听后,忿怒地拍案而起:“住口!朕乃一国之君,岂能向贼子投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传旨下去,全军备战,与秦军决一死战!”
然而,齐国的军队在秦军的铁蹄下节节败退,最终齐国也被秦军所灭。至此,六国已有五国被秦所灭,只剩下最北边的燕国还在苦苦支撑。
燕王得知齐楚两国灭亡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他知道燕国已经没有胜算了,但他仍然不愿意束手就擒。于是,他决定派出刺客前往咸阳刺杀嬴政,以图挽回败局。
然而,这个计划却被杨凌提前得知了。他当即向嬴政汇报了这一情况。嬴政听后冷笑一声:“哼,燕王真是黔驴技穷了,竟然想出这样的计策来。传旨下去,加强宫中的警卫,严密防范刺客的袭击。”
同时,嬴政也派出了大军前往燕国边境驻扎,以震慑燕军,并派使者前往燕国劝降。燕王知道大势已去,最终选择了投降。至此,六国全部被秦所灭,嬴政终于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目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嬴政开始着手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嬴政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地扫视着殿下群臣。经过连年的征战,六国已全部归顺于大秦的统治之下。但嬴政并未因此停歇,他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
“众卿家,”嬴政缓缓开口,声音威严而有力,“如今六国已平,天下已成为一个整体,不再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互相攻伐。但朕认为,这还不够。朕要的是一个真正统一、繁荣昌盛的大秦帝国!”
群臣们闻言精神一振,纷纷挺直了腰板,注视着嬴政。他们知道,陛下这是要有新的大动作了。
嬴政继续说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朕决定召集兵马,开始新的谋划。朕要的不仅仅是六国的归顺,更是要他们的心悦诚服,要他们真正融入到大秦的大家庭中来。”
李斯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英明!如今天下已成为一个整体,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治理。不知陛下有何具体计划?”
嬴政微微一笑:“朕打算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朕还打算修建一条连接六国都城的驰道,以便于朕巡视天下,了解民情。”
杨凌听后眼睛一亮:“陛下此计甚妙!修建驰道不仅可以加强各地的联系,还能彰显陛下的威严和恩泽。臣愿为陛下分忧,主持驰道的修建工作。”
嬴政点了点头:“国师有此心意,朕自然欣然接受。不过驰道修建非一日之功,需从长计议。朕今日召集兵马,是为了另一件更为紧迫之事。”
群臣们闻言纷纷猜测起来,不知道陛下所指的紧迫之事究竟是什么。嬴政见状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朕得到密报,六国残余势力并未完全归顺,他们仍在暗中勾结,企图颠覆我大秦的统治。因此,朕决定出兵清剿这些残余势力,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群臣们顿时议论纷纷。他们都知道六国残余势力的存在是一个隐患,但没想到陛下会如此雷厉风行地出兵清剿。
一位武将站出来说道:“陛下,六国残余势力虽然不足为惧,但他们的藏身之处极为隐秘,且分散各地。若要一一清剿,恐怕需要耗费不少时日和兵力。”
嬴政冷笑一声:“朕当然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处隐秘,但朕有信心将他们一一揪出!传旨下去,命王贲为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即刻出征,清剿六国残余势力!”
王贲奉了嬴政之命,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六国残余势力。一路上,他策马扬鞭,风尘仆仆,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当他看到路边那些因为连年战乱而民不聊生的百姓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悯之情。
他驻足观察,只见百姓们面黄肌瘦,衣不蔽体,有的在乞讨,有的在卖儿卖女,只为了能换取一口吃的。这样的景象让王贲感到十分痛心,他不禁开始思考:这场战争究竟值不值得?
带着这样的疑问,王贲决定亲自返回咸阳城,向嬴政陈述百姓的疾苦,并劝说他放弃这场战争。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触怒龙颜,但他认为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即使冒死进谏也在所不惜。
当王贲来到咸阳宫时,嬴政正在与杨凌、李斯等人商议国事。见王贲突然回来,嬴政不禁感到有些惊讶:“王将军,你不在前线指挥大军,何以突然返回咸阳?”
王贲跪倒在地,决定先坦诚自己的“失职”以表诚意:“陛下,臣有罪!臣未能完成陛下交付的任务,还请陛下责罚。”
嬴政眉头一皱:“王将军何出此言?你尚未出征,又何来有罪之说?”
王贲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一一陈述给嬴政听。当说到百姓的疾苦时,他的声音不禁有些颤抖:“陛下,臣看到百姓们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心中实在不忍。臣斗胆请问陛下,这场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百姓们继续受苦吗?”
嬴政听后沉默良久,然后缓缓说道:“王将军,你起来吧。朕知道你的心意,也知道百姓的疾苦。但这场战争并非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王贲依然跪在地上:“陛下,臣愿意听从陛下的教诲,但臣还是认为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臣恳请陛下三思!”
嬴政叹了口气:“王将军,你可知道六国残余势力对我大秦的威胁?他们虽然表面归顺,但暗中仍在勾结作乱。若不将他们彻底铲除,我大秦的统治岂能安稳?”
王贲抬头看着嬴政:“陛下所言极是,但臣认为战争并非唯一途径。我们可以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加强教化、推行恩政等。”
嬴政摇了摇头:“王将军,你太过天真了。六国残余势力根深蒂固,非战争不能解决。不过朕答应你,这场战争会尽快结束,让百姓们早日过上安宁的日子。”
王贲知道再劝无益,只得叹了口气:“臣遵旨。”
王贲离开了咸阳宫,心中充满了沉重和无奈。他明白嬴政的决心和意志,也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这场战争的进程。然而,他实在无法忍受看到那些无辜的百姓在战乱中受苦。
在回营的路上,王贲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难民,他们扶老携幼,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绝望。这一幕幕深深地刺痛了王贲的心,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回到营地后,王贲召集了一众将领商议对策。一位将领担忧地说道:“王将军,私自开放粮仓接济难民可是大罪啊!万一被陛下知道了,我们可都吃不了兜着走!”
王贲眼神坚定地看着他:“我岂不知此事的严重性?但身为将领,我们岂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受苦而无动于衷?我宁愿冒着被陛下责罚的风险,也要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众将领听后默然无语,他们知道王贲的为人和决心,也明白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最后,一位将领站出来说道:“王将军,我们愿意跟随你!即使被陛下责罚,我们也无怨无悔!”
于是,王贲下令秘密开放粮仓,将粮食分发给难民们。当难民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纷纷跪倒在地,感激涕零地呼喊着:“王将军大恩大德!我们永世不忘!”
王贲扶起一位老者说道:“老人家快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放心在这里安顿下来吧,我们会尽力保护你们的。”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就有探子将此事报告给了嬴政。嬴政听后勃然大怒:“王贲竟敢私自开放粮仓接济难民!他眼中还有朕吗?”他当即下令将王贲召回咸阳问罪。
当王贲接到召回的命令时,他心中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嬴政的底线,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只想为那些无辜的百姓做点什么,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返回咸阳的途中,王贲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难民因为自己的善举而得救,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觉得即使自己因此丢了性命,也值了!
回到咸阳后,王贲被直接带进了大殿。嬴政铁青着脸看着他:“王贲,你好大的胆子!竟敢私自开放粮仓接济难民!你可知这是何等大罪?”
王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急切说道:“陛下请息怒!臣深知自己罪不可恕,但实在不忍心看着百姓受苦却无动于衷。臣愿意独自承担所有罪责,只恳求陛下能够宽恕那些无辜的百姓。”
嬴政凝视着王贲那坚定而无畏的目光,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深知王贲是个忠心耿耿、心系百姓的将领,也理解他的苦衷和无奈。最终,他长叹一声道:“王贲啊,你让朕该如何是好?”
此时,王贲跪在大殿上,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明白自己私自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触犯了嬴政的底线,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只想为那些无辜的百姓尽一份力,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嬴政再次看向王贲,怒火已消。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问道:“王贲,你可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王贲毅然抬头,直视嬴政的眼睛:“陛下,臣自知罪不可赦。但臣无法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而无动于衷。臣愿一人承担所有罪责,只求陛下能够宽恕那些无辜的百姓。”
嬴政沉默片刻,又叹了口气:“王贲啊,你让朕该如何是好?你可知私自开仓放粮是何等大罪?但朕也明白你的苦心和无奈。你一直是个忠心耿耿、心系百姓的将领,朕也不想因此毁了你的一生。”
王贲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没想到嬴政会如此理解自己。他连忙磕头谢恩:“陛下隆恩!臣自知罪孽深重,无颜再面对陛下和天下百姓。臣愿回家闭门思过,永不再涉足仕途。”
嬴政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你如此说,那朕就成全你。你回家去吧,好好反省,永不得再入仕途。但朕会派人暗中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确保你们的安全。”
王贲感激涕零地磕了一个头,决定暗中调查此事线索,为皇上分忧解难,然后默默地离开了大殿。他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事,便无怨无悔地离开了咸阳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当王贲回到家乡时,那些曾经被他救济过的灾民纷纷前来送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拉着王贲的手说:“王将军的大恩大德,我们永世难忘!如今您要离开了,我们真是舍不得啊!”
王贲微笑着看着他们:“乡亲们请起!我王贲何德何能受大家如此大礼?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而已。如今我虽然离开了咸阳城,但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灾民们听后纷纷落泪,他们知道王贲是个真正的好官、好人!他们为有这样的将领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王贲回归家乡后的日子宁静而安详,仿佛一切纷争与战火都与他无关。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家人和乡亲们和睦相处,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