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濑海音敏锐地察觉到,她在班级里建立的“热心、优秀、友善”的形象已经稳固。
同学们对她的评价普遍积极,这为她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完美的掩护。
她的目标始终明确——赵羽安。
而要更自然地接近和影响赵羽安,他的妹妹赵羽涵无疑是现阶段最理想的突破口。
一之濑海音坐在座位上,指尖轻轻摩挲着刚发下来的数学试卷,满分的红色印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她抬眼望向斜前方的赵羽涵,对方正对着试卷上的红叉皱眉,手指无意识地捻着笔杆。
赵羽涵的数学成绩一直卡在中游,尤其对几何辅助线的画法格外头疼,而这道题,恰是她昨天特意在教辅书中标记过的 “难点题型”。
一之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她知道,又一个自然接近的时机来了。
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教室里瞬间喧闹起来。
同学们纷纷扯下书包拉链,铅笔盒碰撞的声响、书本翻动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一之濑却刻意放慢了收拾的速度,等周围的人走得差不多了,脚步轻快地走到赵羽涵身边。
“赵羽涵同学,这次最后一道大题的考点还挺新颖的,我整理了两种解题思路,要不一起看看?”
她将试卷摊开,上面用蓝、红两种颜色的笔清晰地标注出解题步骤,关键公式旁还画了小小的提醒符号。
赵羽涵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别和一之濑走太近。
可此刻一之濑的眼睛里盛着真诚的期待,让她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好。”
她轻声应道,心里的防线又松动了一分。
此后,这样的共同学习成了常态。
一之濑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赵羽涵的学习需求:新课预习前,她会提前整理好知识框架,用荧光笔将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区分得一目了然,然后笑着递给赵羽涵一份复印件。
“这是我预习时整理的,你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我们可以互相补充。”
遇到赵羽涵不太擅长的几何题,她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着她一步步分析。
“你先观察这个图形的特点,看看有没有隐藏的相等关系,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她笑着说,语气自然得像是在分享一块蛋糕。
两人经常在教室里讨论复杂的几何证明题。
赵羽涵盯着草稿纸上的图形,尝试了几种辅助线的画法,都没能找到解题思路。
她烦躁地将笔扔在桌上,眉头紧锁。
“怎么这么难啊,我明明记得老师讲过类似的题型,可就是想不起来。”
一之濑放下手中的笔,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带着理解。
“我刚开始做这道题的时候,也卡了很久呢。当时我满脑子都想着连接对角线,结果越画越乱,后来才发现,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就好了。”
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轻轻画了一个钝角。
“你看,从这个钝角顶点画一条垂线,是不是就能把这个图形拆成两个我们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了?”
她没有把辅助线画完整,而是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痕迹,给赵羽涵留出思考的空间。
赵羽涵看着那个钝角,脑海中突然闪过讲过的知识点。
她拿起笔,顺着一之濑提示的方向,慢慢画出了一条垂线。
当笔尖落在草稿纸上的那一刻,解题思路瞬间清晰起来。
“我知道了!这样就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了!”
她兴奋地说道,眼里闪烁着光芒。
一之濑看着她的样子,笑容更加明媚。
“我就说你很聪明吧,一点就通。”
成功的喜悦让赵羽涵暂时忘记了对一之濑的警惕,她开始主动和一之濑分享学习中的困惑,甚至在休息时聊起一些生活中的小事。
自习课的阳光透过窗户,在课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翻书声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成安静的旋律。
一之濑海音握着笔,目光却时不时飘向斜前方的赵羽涵,心里盘算着如何能更自然地打听她的兴趣爱好。
毕竟,只有找到共同话题,才能更快拉近两人的距离,为接近赵羽安铺好更稳固的台阶。
她很快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当赵羽涵做题累了,就会从书包里掏出手机,戴上白色耳机听一会儿歌,手指还会轻轻跟着节奏敲击桌面,有时是轻快的点动,有时是缓慢的摩挲。
一之濑抓住这个机会,等赵羽涵摘下耳机的间隙,装作不经意地问道。
“赵羽涵同学,你平时听什么类型的歌呀?刚才看你听得还挺投入的。”
赵羽涵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回答。
“我比较喜欢古风音乐,觉得里面的旋律和歌词都特别有感觉。”
一之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立刻露出 “找到共鸣” 的神情。
“哇,好巧!我之前在朋友的推荐下,也听了几首古风歌,就是好多歌词里的典故都听不懂,感觉错过了很多意境。”
她刻意表现出些许困惑,为后续的交流留下伏笔。
从那以后,一之濑便开始在学习间隙 “不经意” 地分享小众古风歌曲。
到了午休,她戴着耳机,轻轻哼着一首曲调悠扬的歌,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旁边的赵羽涵听到。
果然,赵羽涵很快抬起头,带着惊喜问道。
“你也在听《青灯引》吗?这首歌我循环了好久!”
一之濑立刻摘下一只耳机递给她,眼神里满是 “找到同好” 的开心。
“对呀!我特别喜欢里面‘檐角风铃摇旧梦,青灯一盏照归程’这句,就是不太明白‘青灯’在这里有什么特殊含义,你知道吗?”
赵羽涵一下子来了兴致,身体微微前倾,开始认真解释。
“‘青灯’在古风歌词里常用来营造孤寂、思念的氛围,比如寺庙里的青灯古佛,就带着清冷的感觉。这里应该是想表达在漫长的等待中,只有青灯相伴,盼着故人归来的感觉,特别戳人。”
一之濑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还会顺着她的话提出自己的理解。
“原来是这样!那结合前面的‘檐角风铃’,风吹过风铃发出响声,是不是还能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沧桑感,就像等待了很久很久一样?”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从歌词典故聊到喜欢的古风歌手,甚至还分享各自收藏的冷门歌曲,原本短暂的午休时光,在热烈的交流中变得格外漫长。
随着两人关系逐渐拉近,赵羽涵偶尔会在聊天时提起哥哥赵羽安。
到了放学的时间,两人一起收拾书包准备回家,赵羽涵随口说道。
“我哥最近从老家回来睡眠好了点,之前总熬夜,早上起来都没精神。”
一之濑心里一动,面上却依旧是平和的笑容,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心。
“那太好了!之前在班级里,偶尔看到赵羽安同学上课的时候会揉眼睛,还担心他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休息不好呢。现在能调整过来,真是让人放心。”
她没有追问赵羽安之前睡眠不好的原因,也没有刻意提及更多关于赵羽安的事情,只是顺着赵羽涵的话,表达了正常的同学间的关心。
赵羽涵听了,心里更是觉得一之濑人很好,只是出于普通同学的善意,完全没有之前自己和家人担心的 “别有用心”。
她笑着点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欣慰。
“我哥最近从老家回来,睡眠终于好了点,之前他总熬夜,早上起来眼睛都是红的,一点精神都没有。”
一之濑看着她毫无防备的笑容,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她知道,自己 “关心不越界” 的态度,正在一点点打消赵羽涵的顾虑,而这层由 “共同兴趣” 和 “适度关心” 搭建起来的信任,就像一座隐形的桥梁,正朝着赵羽安的方向慢慢延伸。
她继续和赵羽涵聊着天,两人并肩走出教学楼,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贴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看似亲密的同行背后,藏着一之濑早已规划好的步步为营。
晚上吃饭时,她会不经意地对家人提起。
“今天一之濑帮我讲了道题,她的方法特别好,我一下子就懂了。”
每一次听到妹妹提起一之濑,赵羽安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赵羽安握着筷子的手猛地一紧,指节泛出淡淡的白色。
他想起上周在走廊里遇到一之濑的场景:当时他正低头看手机,抬头时刚好对上她的目光,那眼神里没有普通同学的友善,反而带着一种探究的深意,像在观察一件猎物,让他浑身不自在。
他想提醒妹妹“别和她走太近”,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一之濑确实在学习上帮助了妹妹,他没有理由反驳,更不能凭空污蔑别人。
他只能默默低下头,将心中的不安和担忧混着米饭咽进肚子里,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筷子,筷子在碗底划出轻微的声响。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客厅里的灯光照亮了他紧锁的眉头,却照不进他心中那片越来越浓重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