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极简版)
深夜,我在因果视图里
跟系统谈完“一生最后一场大活”:
它拿三条路给我选,
我提出轮值制、三级预警、明文合同;
它退了一步:
古柳成为“多承载节点试点”,
镇域岗位可以轮值,
事故预警不再只弹在我脑子里。
回来之后,我知道——
我的命不一定更长,
但下一代人的命
不会再这么被蒙在鼓里。
现在:几天后,一个普通黄昏。
没有暴雨,没有投票,
只有一群小孩,
在老柳树下吵着
谁的糖更大块。
傍晚的光
从老柳树叶缝里漏下来,
落在石墩和一群小孩的脑袋上。
“老师!他多拿了一块!”
一个小男孩
手里抓着一颗糖,
急得耳朵都红了,
指着旁边那个
笑得见牙不见眼的同伴:
“明明是我先抽的!”
我从石墩上站起来,
过去一看——
地上摆着一圈糖纸,
有大的,有小的,
几乎就是
当年我们小学
春游分零食的原场景复刻。
“谁出的糖?”我问。
“我妈店里的。”
另一个小女孩举手,
“说给我们练习抽签。”
“结果练成吵架课堂了是吧。”
我叹气。
我蹲下来,
看着那个拿到最大块的男孩。
他握糖的手有点发紧,
明显有点愧疚,
却又不太舍得松手。
“你觉得不公平?”我问。
他愣了一下,
小声说:
“好像有一点。”
“那你打算怎么办?”
“要不……
我藏起来,下次不跟他们玩?”
这小孩
比我小时候聪明一点——
我那会儿只知道
自己偷着吃完。
我笑起来:
“我教你一个办法。”
我伸手,
把那颗糖
从他掌心里
轻轻拿出来,
又当着他面
掰成两半。
“你看。”
“这一半给她,”
我指指旁边那个
眼巴巴看着的女孩,
“另一半
你自己吃。”
小女孩一开始
也有点不好意思,
看着那半颗糖,
迟疑了一下,
最终还是
伸手接住。
两个小脑袋
一左一右,
在老柳树下
挤在一起啃那半颗糖,
吃得很认真,
像在完成一项
极其严肃的任务。
“这样,”
我说,“
你们谁也不算
亏太多。”
“但会比
你一个人躲起来吃完,
舒服一点。”
小男孩抬头看我,
眼神有点迷茫:
“可是老师,
我还是想
自己吃。”
“那是你今天的运气啊。”
“那你就
先记得一件事。”
我说。
“以后
你哪一天
运气特别好——”
“比如考试超常发挥,
比如抽奖抽中,
比如出门捡到红包——”
“你想想今天这颗糖。”
“看看周围
有没有谁
过得特别糟糕。”
“如果有,
你就掰一点点出去。”
“不是所有时候
都得这么干,
你也没这么伟大。”
“但你至少
记得自己吃这颗糖的时候——”
“不是没人饿。”
小孩听得
似懂非懂,
半天憋出一句:
“老师你说话
好难。”
旁边的几个孩子
哄地笑起来。
我也笑。
“那换个说法。”
“你一个人吃糖——
会烫嘴。”
“你多掰一点出去——
大家一起吵着吃,
你耳朵会有点疼,
但心里
没那么烫。”
这句话
说完的时候,
我突然觉得
像是在
对十年前的自己
补课。
那年我十岁,
祠堂翻修,
误动分运碗,
把全村气运
往自己命里
灌了一大碗。
那之后十几年,
我一个人
在所有人
都没弄明白状况的时候,
背着那碗烫嘴的糖,
吃得胆战心惊。
直到老柳树下
那次暴雨,
我终于
把碗里的东西
倒出去一半,
看着这片地
再长出一点点
新芽。
现在,
老柳树枝条
比那时候更密,
叶子压下来,
像给这群小孩
搭了一个
临时的棚。
远处,
小卖部门口
挂着那块牌子:
【今天继续开门】
再远一点,
有人在对着镜头
调整焦距。
顾晚星
举着相机,
站在道路另一边,
嘴里叼着一根笔,
一边看我们这边,
一边对摄像师说:
“这个画面好。”
“这就是
《古柳十年后》的收尾。”
“树、石头、小孩,
还有一个
多管闲事的林老师。”
她看见我
朝那边瞄了一眼,
冲我挥了挥手,
没走过来,
只是把镜头
稍微拉近一点。
她知道
这一幕
不需要她进场。
小杏在店里
一边算账一边骂学生:
“少拿一块,
不付钱的,
记到林老师头上。”
梁思曼
今天没来村里,
据说在别的市
跟一群年轻创业者
吵架——
吵的是
“社会效益
到底该怎么算”这种事。
罗雨薇
在镇里开会,
要给一个新的
“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写审查意见。
疯二舅
坐在老柳树
另一边的石头上,
拿树枝
在泥地上画圈,
嘴里嘟囔着
听不见的咒骂,
时不时
抬眼看我这边,
像个
不太专业的监考老师。
这些画面
都在我的视野里
晃了一圈。
我忽然觉得——
自己从“偷运的人”
一路走到现在,
其实就干了一件事:
学会
在什么时候
该掰糖,
在什么时候
该硬着头皮
把糖吃完,
然后硬着头皮
去还账。
“老师,你在发呆。”
一个小女孩
扯扯我衣角。
“想什么呢?”
我回神,
笑着说:
“想以前
你们大人小时候
也这么吵。”
“那你小时候呢?”
“我小时候……”
我顿了顿。
“那年
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
孩子们一片“哇”的起哄声。
“骗人!”
有人抗议,“
怎么可能!”
“真的。”
“后来我才知道,
运这东西——”
“一个人
拿着会烫手。”
“能分出去一点,
大家都好受一点。”
“剩下还欠的,
就留着我
慢慢还。”
“反正——”
“人生这么长,
欠点人情,
才像活过。”
说完这段话,
我自己都
被这句“金句味”
熏了一下,
忍不住在心里
吐槽自己:
——你看,
讲课讲多了,
人也会变油嘴滑舌。
老柳树上
那几串灯
被夜风轻轻吹动,
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祠堂里,
分运碗
好端端摆在供桌角落,
今天没人动它。
碗口朝上,
看起来
就是一只
略有磕痕的旧瓷碗。
只有我
知道那碗的
前前后后——
但我没打算
再去碰它。
系统这几天
安静得很,
像是忙着
给其他镇域
跑审批手续。
直到孩子们
吵完糖,
慢慢散去,
老柳树下
只剩下我一个人
和昏黄的路灯时,
我才在
视野一角
看到了一行
极小极小的字:
【古柳:平衡中。】
就这一行,
别的什么也没有。
没有任务,
没有预警,
没有 KpI 评估,
更没有冷冰冰的
“牺牲支线候选栏”。
我忽然觉得,
这就是
对我这本书
最好的结语。
不是“圆满”,
是“平衡中”。
——平衡
随时可能打破,
随时要有人
去修修补补,
吵吵闹闹,
签字、拍片、算账、
骂街、分糖。
但至少
现在这一刻,
这片地
没有在塌,
这群人
没有在散,
这棵树
还长着新芽。
我坐回石墩上,
仰头看一眼
被风吹得沙沙响的枝叶,
笑着在心里
跟那个
看不见的系统说了一句:
——行了,
这回轮到你
替我睡不着觉了。
我回屋,
关灯,
上床,
这一夜,
睡得出奇安稳。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