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夜,月如银盘悬于天心,清辉洒落蔡州原野。
稻穗初灌浆,风过处,千顷绿浪翻动,细碎声响如蚕食桑,又似低语呢喃。
辛弃疾卧于田埂之上,身下垫着一领旧蓑衣,头枕布囊,双目微阖。
然而他并未入睡。
掌心血契隐隐搏动,与远处稻穗的生长节律遥相呼应,仿佛大地之脉正透过泥土渗入他的血骨。
闭目内守,心渊如镜,映出百里田畴——东坡沃土,金浪翻涌,稻株齐整,穗头沉垂,亩产可超三石;西涧低洼,晚秧青翠却根浮土松,叶色偏淡,若不早治,恐减两成。
他倏然睁眼,眸光如电。
翻身坐起,取笔研墨,就着月光铺纸挥毫,绘就一幅《秋收预判图》。
线条纵横,标注分明:某丘宜加肥,某畈须疏水,某渠当浚淤,某仓应扩容。
字字如刻,笔笔带力。
“钱算盘明日一早便去各村巡行,依此图调度粮仓、备足人手。”他低声自语,又顿了顿,“百姓不信未收之言,便叫他们亲眼看着仓廪满起来。”
翌日清晨,钱算盘捧图而出,面有迟疑:“大人……未收而断丰歉,岂非神算?若误判,恐动摇民心。”
辛弃疾负手立于碑前,目光掠过新立的“田心碑”,那幅《蔡州水脉总图》在晨光中清晰可见,沟渠井田皆如血脉贯通。
“非神算。”他缓缓道,“地气催苗,其速可察;牛步缓急,知水丰枯;井水甜涩,辨土厚薄。我不过将百日所见所记,归于一心罢了。”
钱算盘默然良久,终是拱手而去。
消息不胫而走。
赵守田闻之,面色骤变。
此人乃本地豪强,素来暗控粮市,趁灾籴米,贱买良田。
今见辛弃疾未收先知,且命官仓提前备储,分明是要断其囤积之路。
当夜,他密会城中三大粮商,以重金购得万石陈米,尽数藏于地下窖仓。
又遣家奴四散流言:“辛公虚报收成,只为多征秋税!待谷上场,必按图索户,亩抽三斗!”更有甚者,称“共济仓”所发米券乃朝廷征粮凭证,换者即为纳赋。
一时间,乡民惶恐,纷纷携田契求售。田价暴跌,十不值一。
风声传至范如玉耳中时,她正在织坊督制“艾阴布”——此布以艾草浸染,防潮驱虫,专为储粮所制。
闻言不动声色,只召账房清点仓底存米,旋即下令:“共济仓开仓!凡持一匹艾阴布者,兑米一石,每户限三匹,不得转卖。”
消息传出,百姓奔走相告。
更奇者,孙铁角竟率牛群每日绕仓行走,数十头耕牛蹄声如鼓,哞鸣相应,宛如巡守。
孩童嬉笑追逐,呼曰:“牛都帮辛公守仓!”
粮商大惊,欲压价抛售,却发现市面需求不跌反稳。
百姓不再抢卖田地,反倒议论纷纷:“若真要征重税,辛公何必开仓救急?”“那布是防霉用的,那是什么税票?”
赵守田怒极攻心,摔杯骂道:“妇人之仁,也能乱我大局?”
而此时,钱算盘正徒步巡田至西涧边缘。
忽见一老农跪于地头,双手沾泥,正以指尖为笔,在湿润的田土上一笔一划写着什么。
神情庄重,如书宗庙牌位。
钱算盘近前轻问:“老丈,写的是何?”
老农抬头,眼中含泪:“我家祖孙三代佃种此田,从无名字刻于册上。今日听钱吏说,新地册已定,每户田界皆刻碑公示……我想着,这土上,终于该写我的名了。”
他颤抖着手,写下“王阿六”三字,最后一笔拉得极长,深入泥中。
钱算盘怔立良久,喉头滚动,竟说不出话来。
回衙后,他默默取出私藏多年的旧地册——那上面尽是涂改删补,权门勾结,隐匿田产不下千亩。
火光照亮他满脸沟壑,他一手执册,一手持烛,终于将其投入炉中。
烈焰腾起,映红半间屋宇。
次日清晨,新册颁行,每户田界皆附渠碑铭文,由孙铁角亲刻于各段石碑背面。
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有人指着碑文喜极而泣:“真是我家那块地!连拐角槐树都记上了!”
田埂之上,辛弃疾遥望东方。
朝霞初染,稻穗低垂,金芒渐盛。
掌心血契再度微颤,仿佛回应着大地深处那一声无声的呼唤。
而人心,也终于开始在泥土里生根。第340章 万民书名
秋收之日,蔡州大地如镀金箔。
东坡千顷稻田翻涌着沉甸甸的金浪,穗头低垂,几欲触地。
农夫挥镰如舞,谷秆应声而倒,空气中弥漫着熟谷的醇香与泥土的温润。
一担担新米运至官仓前的晒场,谷粒在阳光下泛出油亮光泽,经斗量后报来:亩产三石二斗,破三十年纪录。
西涧亦非败局。
虽因土湿水滞,晚秧减成,然因辛弃疾早绘《预判图》,钱算盘依令疏渠引阳、补种耐旱豆麦,田垄间黄豆青麦交错成畦,挽回大半收成。
损失不过一成,反较往年丰盈。
百姓感念,自发抬谷载酒,齐聚“田心碑”前。
那碑上刻有《蔡州水脉总图》,背面则由孙铁角以铁笔镌刻各村田界户名,字迹刚劲如牛角犁沟。
老幼围碑而立,焚香酹酒,将新收的稻穗插于碑基四角,口中喃喃:“此田有主,此户有名。”
刘石柱赤膊立于碑侧,肩披一条沾泥的白巾,身后百余名屯民列队持镰肃立。
忽闻他振臂高呼:“辛公知地——”
“——地知我们!”百人齐应,声震原野,惊起林中宿鸟成阵。
高坡之上,辛弃疾负手而立,青衫被晨风鼓动,须发微扬。
他凝望着万民抢收的壮景,掌心血契隐隐温润,如春泉缓流,与大地节律相和。
那一瞬,他仿佛听见了泥土深处的呼吸——不再是挣扎与饥馑的呜咽,而是苏醒与归属的轻叹。
他闭目低语:“不是我知地,是地终于认回了它的主人。”
范如玉立于宅院窗前,手中整理《蔡州农政录》。
纸页间夹着艾阴布样、田册抄本、共济仓出入明细,皆是这半年点滴心血。
她抬眼望见丈夫身影独伫高坡,背影孤峭却如山岳。
当夜,月隐云层,星河漫天。
她见辛弃疾立于庭前,仰首不语,目光似穿透苍穹,直抵北境寒云。
她轻步上前,递过一件薄氅:“下一步,是回临安?”
他摇头,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赵守田今夜必遣快马北去。他输的不止是粮市,更是对人心的掌控。他要让百姓信——唯有豪强能赐活路,朝廷不过空文。”
他缓缓抚过左手掌心,那血契微光隐现,如蛰伏的地火。
“可如今,土里已写满了名字。”他唇角微扬,却无笑意,“我要让这名字多到他们抄录不及,压覆不住,最终不得不承认——黎民非草芥,寸土皆有主。”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钟声三响,乃报秋收过半之讯。
万家灯火映照田野,炊烟与笑语交织,一派久违的安宁。
然而就在子时将尽,万籁俱寂之际,辛弃疾忽从浅眠中惊醒。
掌心血契骤然灼热,如沸水翻腾!
那感觉并非来自田畴丰歉,亦非人情冷暖——而是自地脉极深处,传来一丝极细微、极诡异地颤动。
非人足所踏,非耕犁所凿。
他猛然坐起,额角渗汗,眸光如电射向窗外。
夜色浓重,稻浪静伏,仿佛一切如常。
可他知道,有些东西,已在看不见的地方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