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吧,明早你还要陪娘去镇上买东西,睡晚了起不来,娘可不叫你。”
又是想弄死朱家人的一天。
麻蛋!
要不是怕朱耕有什么事会连累到其他战士、耽误正事,孟锦是真想给他也弄点药。
咬牙切齿的轻拍着拴住,手上缓缓的给他输送木灵力。
很快,累了一天又兴奋过头的拴住就打起了小呼噜。
孟锦抱着娃闪身进了空间。
春寒乍暖,他们娘俩的身子都不大好,别冻病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孟锦就把娃给抱出了空间,叫醒拴住,娘俩吃了点小米粥,抱着叠好的军大衣背着包袱出了门。
今天出去走的还是昨天那条绕过竹林的小路,但今天的小路明显比昨天的好走了许多。
这得归功于昨天那些来帮忙的村民,他们不仅帮孟锦把屋子收拾了一遍,连小路都给重新铲平整了。
娘俩先去了村长家还军大衣,又找王嫂子打听村里有没有去镇上的牛车。
村里到镇上倒不算远,但他们要买的东西多,扛回来不现实。
孟锦打算一次性把一些基本生活用品都买了。
只要过了明路,她就可以夹带私货。
要不然她也没法把空间里的东西往外拿。
守着宝山喝西北风的滋味可不好受。
牛车还真有。
村里的统共就一头牛,是孙大爷家的。
农忙的时候孙大爷免费借给大家轮流使唤,但也有要求,不能把牛累坏咯,得把牛喂好、喂饱。
农闲的时候他就赶牛车往返镇上,赚点辛苦钱,偶尔也会去县里。
王嫂子想着孟锦娘俩不熟悉镇上的情况,怕是买东西都不知道往哪头走,就要跟着一起去,带孟锦熟悉熟悉路。
结果被她小女儿刘小梅看见了。
“娘,我也要去!”
小姑娘看着四五岁的样子,个头比拴住还要高一点,扎着两个小羊角辫,蹦蹦跳跳的跑到拴住身边,很自然的牵住了拴住的手,仰头甜甜冲孟锦喊了声:“姨姨好~!”
转头又冲拴住说道:“哥哥,我们一起去好不好?”
好不好?
拴住不知道啊~!不对,她咋喊自己哥哥呢?他们不认识啊~!
冷不丁的被一只暖暖的小手牵住,小手的主人还软乎乎的叫他哥哥,拴住无措极了。
瘦巴巴的小脸上写着大大的懵!
孟锦看着好笑,却也没说什么,带不带孩子去得孩子娘自己决定。
王嫂子大手一挥:“想去就去,但你不能乱跑,不然被拐子拐跑了可就找不到爹娘了。”
刘小梅仰着小下巴拍着小胸脯保证绝不乱跑。
小模样还挺骄傲,看得拴住也想学着来一下。
俩大带着俩小往村口孙大爷停放牛车的地方走。
王嫂子是个热心人,路上遇见谁都打招呼,顺便帮孟锦介绍。
听说她俩是去镇上置办东西的,大家一寻思,家里的盐巴、洋火啥的似乎也快没了。
那就一起吧。
一来二去的,去镇上的队伍又扩大了,其中还有孟锦昨天刚认识的几个嫂子。
一车人热热闹闹的去了镇上。
有了这帮大嫂子小媳妇的加入,孟锦买东西是一点弯路都没走。
她只需要说自己要买啥,大家伙立马就能把她带到他们常去的店铺。
孟锦也不矫情,再加上她买的也都是些常用的必需品,大家一起挑挑拣拣,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各自都买了些。
还有锅碗瓢盆、油灯、草纸啥的,她也买了。
不多,够他们娘俩用的就行。
大家见她买的种类虽多,却量都不大,都是安家必备的,也没说啥,只在心里暗暗感叹她掏钱痛快,也不知道孟锦有多少家底子。
唯一有分歧的就是买被褥。
孟锦肯定是想买新的。
但王嫂子她们推荐她去旧货铺子买旧的。
一个是价格上要便宜许多,再一个,新的镇上不一定有货。
镇上的旧货铺子原本是个当铺,解放后,当铺不让开了,改成了旧货铺子。
旧货铺子卖旧货也收旧货,其实跟当铺也没啥区别,名头不一样了而已。
孟锦不想要旧被褥的原因很简单,不知道从哪收来的东西,她心里膈应。
这跟方嫂子她们给她旧衣服穿不一样,人家那是拿的自己的,洗的干干净净。
旧货铺子的衣服她绝对不会买,万一前头穿过的人有啥皮肤病、脏病可咋整?
但最后,她还是买了套六七成新的旧被褥。
没办法,新的真没货。
不买还不行,家里没有啊,总不能又去借吧?关键谁家都没有多余的。
完事孟锦又去布料店买了些青布和棉布。
青布做被面,棉布做里子。
回去把被褥掏出来多晒晒太阳,完了再拿空间里的棉被替换掉,用新的被面里子包上。
旧的就放空间里去,消消毒后备用。
布买的有多的,孟锦打算给自己和拴住做身新衣裳,总得换洗不是。
这一通买买买,朱耕补偿的那些钱一下子就花出去一大半。
钱是真不经花呀。
这还没买粮食呢。
她想买来着。
但嫂子们让她回村里买,不拘粗粮细粮,村里人多少都能匀点,指定比在外面买便宜,反正他们娘俩也吃不了多少。
孟锦不好说自己饭量大,先答应了下来。
水桶也没买,村里有木匠,回头去木匠那里定就是。
回去的路上,孟锦买的东西占了大半个牛车,这里边最大的件就是一口大水缸。
水缸重,孙大爷心疼他家牛,只同意带东西,不同意带人。
不坐车就不用花钱,反正回去的路也不算远,大家没意见,把各自买的东西都塞进了绑好的水缸里,一行人说说笑笑的回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