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扬名之后,林砚在京城士林中的声望悄然攀升,“淮安林砚”四字不再仅仅与白驹场盐政革新挂钩,更与“经世之才”、“见识超卓”等评价联系在一起。这固然带来了一些慕名而来的拜访和交流,但也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暗处的审视与压力。周府的防卫在沈舟的布置下愈发严密,赵铁鹰的“听风阁”也在缓慢而谨慎地铺开网络,收集着京中各方势力的动向。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备受瞩目的制科,终于在礼部的主持下,于贡院正式开考。
这一日,贡院门前车马塞道,人头攒动。与常科不同,参加制科者年龄、出身差异极大,有白发苍苍的老儒,有意气风发的青年,亦有如林砚这般已有实务经验的特召之士。气氛庄严肃穆,又隐隐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
林砚手持考牌,随着人流通过严格的搜检,步入那象征着无数士子梦想与挣扎的号舍。狭小的空间,简陋的陈设,却要在此决定许多人人生的走向。
试卷下发,果然如王守哲所言,并无八股时文,只有三道策论题目:
其一,论当今财政困局之源与疏解之道。
其二,论边关防御与军费筹措之平衡。
其三,论吏治清浊与国家兴衰之关联。
三道题目,皆紧扣国计民生之要害,直指当下朝廷面临的核心困境。
考场之内,寂静无声,唯有笔墨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以及考生们或凝神静思,或奋笔疾书的细微声响。有人眉头紧锁,有人额角见汗。
林砚展卷阅题,心中一片澄澈。这些议题,他早已与王守哲探讨过,更在白驹场的实践中深有体会,一路北上的见闻更丰富了其内涵。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闭目沉思良久,将脑中酝酿已久的观点、数据与对策细细梳理,务求逻辑严谨,论述有力,既展现锋芒,又不失稳健。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目光已如古井无波。他提起笔,蘸饱浓墨,在那决定命运的宣纸上,落下了第一笔。
他以白驹场盐政革新数据为引,剖析财政困局源于“制度漏洞”与“吏治腐败”交织,提出“开源(发展工商、谨慎开海)、节流(清查亏空、改革旧制)、革新吏治(考成审计、高薪养廉)”三位一体之策;论及边关,他强调“强兵必先固本”,将军事与国内经济民生紧密联系,提出优化军械、改革屯田、以战养战等具体建议;至于吏治,他更是大胆引入了“流程监管”、“独立审计”等超越时代的理念,并结合传统考课之法,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监察与激励体系。
字字珠玑,言之有物,数据翔实,对策新颖。既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又有切实可行的步骤。他并未刻意炫耀现代词汇,而是将那些先进的理念巧妙地融入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表述之中,使得文章既显深邃,又不至过于惊世骇俗。
三篇策论,一气呵成。当最后一句“故曰:欲强其国,必先固其本;欲安其民,必先清其吏。财用足,兵革利,纲纪振,则盛世可期矣”落笔,林砚轻轻放下笔,长舒一口气,只觉得心神俱疲,却又畅快淋漓。
数日之后,贡院龙门重启,考生们鱼贯而出,有人欢喜有人愁。林砚面色平静,回到周府,静候结果。他对自己有信心,但帝心难测,结局如何,尚未可知。
放榜之日,贡院外墙之前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赵铁鹰早早带人前去守候。当日头高升,礼部官员捧着黄榜而出,在无数道焦灼、期盼的目光注视下,缓缓张贴。
人群瞬间骚动起来,无数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榜单。
“中了!我中了!”
“唉……”
“快看!一甲第三名,探花……淮安,林砚!”
当“林砚”二字出现在一甲第三的位置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不小的惊呼!制科取士本就严格,一甲更是凤毛麟角,而林砚以如此年纪、商籍背景(虽因特使身份暂免,但出身无法改变)夺得探花,堪称异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回周府。饶是林砚心性沉稳,听到自己高中探花时,心中也不由泛起一丝波澜。这一步,他终于踏出去了!
然而,惊喜并未结束。紧接着,宫中传来旨意:陛下将于明日于文华殿,亲自召见本次制科一甲三人,御前对策!
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金榜题名只是资格,御前对策的表现,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起点和圣眷深浅。
次日,皇宫,文华殿。
殿宇巍峨,气象万千。林砚与状元、榜眼三人,身着崭新的进士服,在内侍的引导下,垂首步入大殿。丹陛之上,端坐着当今大明天子,虽隔得尚远,仍能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威压。
行礼如仪后,皇帝并未让他们吟诗作对,而是直接拿起他们的考卷,就策论中的观点,逐一提问。问题刁钻而深刻,涉及财政细节、边关形势、吏治难点,甚至对林砚文中提到的“审计”、“以工代赈”等新鲜词汇也追问不休。
状元、榜眼虽才学不俗,但面对皇帝连珠炮似的实务诘问,不免有些紧张,回答虽引经据典,却稍显空泛。
轮到林砚时,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并未抬头直视天颜,而是微微垂首,声音清晰沉稳,将自己的观点再次阐述,并结合白驹场的实际案例、一路北上的见闻,甚至引用了一些简单易懂的数字和比喻,将复杂的政策问题讲得深入浅出。
当皇帝问及“审计之法如何能防贪腐”时,林砚答道:“回陛下,审计之法,犹如商户盘账。并非不信掌柜,而是立下规矩,定期核对,收支有据,往来明晰。如此,则心有所忌,手有所束。贪腐之念,或可消弭于无形。此法可用于核查朝廷重大项目款项,使每一文铜钱,皆知其去向。”
皇帝闻言,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又问及“开海之利与弊”,林砚并未一味鼓吹,而是客观分析:“开海之利,在于互通有无,可得海外珍奇、稀缺之物,亦可输出我朝丝绸、瓷器,充盈国库。然其弊在于,需防海盗、倭寇,需建水师,需管理市舶,若处置不当,恐生边衅。故臣以为,当循序渐进,先于一两处设点试行,积累经验,完善律法,再图推广。”
不偏不倚,务实谨慎的态度,更显可信。
一番问答下来,皇帝对林砚的印象显然最佳。他放下考卷,看着阶下这位年轻的探花郎,缓缓道:“林砚。”
“臣在。”
“汝之策论,务实敢言,见识非凡。白驹场之事,朕已知之。望汝入仕之后,不忘初心,持此心为国效力。”
“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林砚躬身,郑重应道。
御前对策结束,退出文华殿时,林砚的后背已微微见汗,但心中却是一片明朗。他知道,自己这第一步,走得极稳。
数日后,吏部文书下达:制科一甲第三名,探花郎林砚,着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即日入职。
消息传出,京华再次为之侧目。以商籍之身,连登桂榜,御前应对得体,更直接进入清贵无比的翰林院!这林砚的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
然而,站在翰林院那古朴而肃穆的大门前,林砚的心中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翰林院,这个被誉为“储相”之地,既是清贵闲职,也是风暴来临前,最适合观察、学习和布局的……潜龙之渊。
新的征程,就在脚下。而暗处的风雨,也必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