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皇宫,那股浓重得化不开的药味,如今掺杂进了另一种更令人不安的气息——绝望。
锦州陷落,济尔哈朗焚身殉国的消息,如同两记沉重的丧钟,在这座象征着后金-清政权荣耀的宫殿内回荡,震得每一个满洲亲贵、文武大臣心胆俱裂。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劲旅,在明军那种闻所未闻的“堡垒推进”战术面前,竟显得如此笨拙和无力。辽西走廊门户洞开,松山、杏山危如累卵,大清的国运,仿佛悬于一线。
皇宫深处,皇太极的寝殿内,气氛更是压抑到了极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带领女真走向强盛的清太宗,如今已是油尽灯枯。他的脸颊深深凹陷下去,蜡黄的皮肤紧贴着骨骼,每一次呼吸都如同破旧风箱般艰难而嘶哑,偶尔睁开的眼睛里,昔日的锐利早已被浑浊和疲惫取代。
庄妃布木布泰日夜不离地守在榻前,美丽的容颜上写满了憔悴和忧惧。她不仅担心丈夫的生命,更恐惧着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和大清王朝的未来。
“皇上……松山……杏山……”内大臣索尼跪在榻前,声音哽咽,几乎无法成言,将前线最新的噩耗——明军已完成对松山、杏山的战役合围,正在构筑前所未有的坚固工事和庞大炮阵——断断续续地禀报完毕。
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皇太极粗重艰难的呼吸声。
良久,皇太极紧闭的眼皮下,眼球剧烈地滚动了几下。他猛地睁开眼,那双浑浊的眸子里,竟陡然爆发出一种回光返照般的、令人心悸的光芒!
“扶……扶朕起来!”他嘶哑地命令道,挣扎着想要坐起。
布木布泰和近侍慌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将他搀扶起来,用厚厚的软枕垫在他身后。
“拿……地图来……辽西的地图!”皇太极的声音微弱,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辽西舆图再次被铺到龙榻前。皇太极颤抖着、骨瘦如柴的手指,艰难地划过锦州,最终停留在被重重红色标记(代表明军)包围的松山、杏山上。
“张……世杰……好狠……好稳的手段……”他咳着,嘴角渗出一丝血丝,“这是要……活活憋死我大清啊……”
他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榻前跪着的索尼、范文程等寥寥几位核心心腹,最终,那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望向了南方。
“朕……不能……不能再躺在……这榻上等死了……”皇太极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倾尽生命最后力量的执拗,“大清……是朕……和先汗……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不能……毁在朕的手里!”
“皇上!”布木布泰惊呼,泪水夺眶而出,“您的龙体……”
“龙体?”皇太极惨然一笑,“国都要亡了……还要这残躯何用?!”
他猛地抓住索尼的手臂,枯瘦的手指如同铁钳,几乎要掐进对方的肉里:“传……传朕旨意!朕要……御驾亲征!亲赴松山前线!”
“皇上!不可啊!”索尼等人闻言,如遭雷击,纷纷以头抢地,痛哭劝阻,“皇上龙体欠安,岂可亲临险地!前线烽火连天,若有闪失,臣等万死莫赎!”
“闪失?”皇太极剧烈地咳嗽起来,帕子上满是鲜红,“留在盛京……就能……安然无恙吗?锦州已失,松山杏山若再……盛京便是……孤城一座!朕宁可……死在冲锋的路上……也绝不……死在这冰冷的……龙榻之上!”
他的眼中燃烧着最后的、近乎疯狂的火焰:“朕要去!要去告诉……松山杏山的将士们……他们的皇帝……没有抛弃他们!要去告诉……多尔衮、豪格……大清的皇帝……还在!大清的魂……还没散!”
他推开试图劝阻的布木布泰,用尽全身力气,几乎是咆哮着下令:“即刻准备銮驾!召集所有还能动的巴牙喇护卫!朕……三日后……启程!”
皇太极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涛汹涌的湖面,在清廷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反对声、劝阻声不绝于耳,但皇太极以不容置疑的、濒死帝王的最后威严,强行压下了一切异议。
三日后,盛京城门缓缓打开。一支规模不大,却凝聚了清朝最后尊严和希望的队伍,迤逦而出。皇太极并未乘坐舒适的銮驾,而是强撑着披上了沉重的甲胄,骑上了一匹温顺的战马。尽管他需要两名最忠诚的巴牙喇勇士在两侧几乎是用身体支撑着他,才能勉强坐在马背上,但他坚持要以此种姿态,出现在他的军队面前。
他的脸色在盔甲的映衬下更显灰败,眼窝深陷,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死死地盯着南方,透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坚毅和决绝。
队伍沉默地前行,沿途的百姓跪伏在地,哭泣声不绝于耳。所有人都明白,这或许是他们皇帝的最后一次出征。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先于皇太极的队伍,传到了松山前线。
当“皇上御驾亲征,已离盛京”的消息传入松山城内时,原本因被重重围困、士气低迷到极点的清军,瞬间爆发出了一阵难以抑制的骚动!
“皇上!是皇上!皇上没有放弃我们!”
“皇上亲自来了!天佑大清!”
“誓死保卫皇上!跟南蛮子拼了!”
绝望之中,皇太极的亲自到来,如同在即将熄灭的灰烬中投入了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残存的八旗将士心中那最后一丝忠诚和血气。连日来被明军堡垒和炮火压抑的恐慌,似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转化为一种悲壮的同仇敌忾。
多尔衮和豪格闻讯,心情却是无比复杂。他们既为皇太极此举可能带来的士气提升感到一丝振奋,又深感忧虑。皇太极的身体状况他们很清楚,此行凶多吉少。一旦皇帝在前线……那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皇太极的到来,也意味着他们二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必须暂时彻底搁置。
数日后,皇太极的銮驾历尽艰辛,终于抵达了被明军铁桶般围困的松山城。
当那个需要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立,却依旧坚持身着戎装,在城头上对着汇聚过来的将士们,用尽最后力气挥动手臂的熟悉而憔悴的身影出现时,整个松山城沸腾了!
“皇上万岁!”
“誓死效忠皇上!”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穿透了明军重重的包围圈,甚至传到了对面明军的阵地上。
明军“望虏岗”帅帐。
张世杰放下手中的千里镜,脸上没有任何轻敌的表情,反而带着一丝凝重。
“皇太极……果然是一代枭雄。”他轻声感叹,“濒死之际,竟有此魄力,以身为饵,提振士气。此人之志,不可小觑。”
李定国肃立一旁,沉声道:“大帅,清虏士气复振,恐会狗急跳墙。是否要加强戒备,防止其突围?”
祖大寿则道:“皇太极亲至,松山杏山守军必拼死力战。强攻难度,恐要增加。”
张世杰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处松山城头那隐约可见的、被簇拥着的身影。
“无妨。”他平静地说道,“士气可鼓不可久。皇太极此举,不过是饮鸩止渴,回光返照。他亲自前来,确实能给清军打上一剂强心针,但同时也将他自已,以及这松山、杏山最后的十万清军主力,彻底绑在了这辆冲向悬崖的战车之上!”
他的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他来了,正好。省得我们日后还要劳师远征,去盛京找他。传令各军,按原定计划,继续巩固工事,加强炮阵!他皇太极想凭一己之力挽回颓势,本帅便让他亲眼看着,他这最后的挣扎,是如何在他眼前,被碾得粉碎的!”
“他要御驾亲征,本帅便成全他,让他在这松山城下,为他的大清……送终!”
一股更加肃杀、更加坚定的战意,在明军阵营中弥漫开来。皇太极的悲壮赴死,并未让明军感到畏惧,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彻底终结这场战争的决心。
松山城内,因皇帝亲临而暂时高涨的士气,与城外明军那冰冷、有序而坚定的钢铁壁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场围绕着这位濒死帝王、决定着两个帝国命运的最终决战,随着皇太极的抵达,正式拉开了最惨烈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