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松山杏山筑铜墙
锦州城头重新飘扬的大明龙旗,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北伐大军的血脉。捷报传开,从宁远到山海关,从朝堂到市井,一片欢腾。然而,在这胜利的喧嚣背后,真正的决策者们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冷静和清醒。
宁远,平虏大元帅行辕。
张世杰的目光越过眼前欢呼雀跃的报捷使者,落在了那幅巨大的辽东舆图上。锦州的陷落,只是砍断了清廷在辽西的一只臂膀,其心脏——沈阳,依旧在松山、杏山这两颗獠牙的护卫之后,强劲地搏动着。
“大帅,锦州已下,我军士气如虹!是否应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松山、杏山?”一名年轻的参谋官难掩兴奋地建议道。
张世杰缓缓摇头,手指精准地点在松山和杏山的位置。“骄兵必败。锦州之胜,在于‘稳’字。松山、杏山,比锦州更险,守军更多,且多尔衮、豪格主力犹在。若因胜而骄,冒然轻进,正中了他们下怀。”
他转过身,看向麾下核心将领与幕僚,声音沉稳而有力:“锦州模式,便是北伐的圭臬!下一步,对松山、杏山,依旧采取‘稳步推进,堡垒合围,火力决胜’之策!而且,要做得比锦州更彻底,更坚固!”
他目光扫过李定国、刘文秀、以及刚刚立下大功的祖大寿:“传令三军,休整三日,犒赏有功将士。三日后,主力前移,目标——松山、杏山!本帅将亲临前线,督建攻城阵地!”
“末将遵命!”众将齐声应诺,脸上充满了对接下来大战的期待与信心。
三日后,庞大的明军主力如同苏醒的巨龙,开始从锦州、塔山等多个方向,向着松山、杏山缓缓逼近。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军那杆绣着“张”字的帅旗,也随着大军一同北上。
张世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士气。他没有选择在后方安全的锦州城遥控指挥,而是直接将行辕设在了距离松山不到二十里的一处高地,这里被命名为“望虏岗”。
站在“望虏岗”上,松山、杏山两座依山而建、互为犄角的坚城清晰可见。山势险峻,城防坚固,远非锦州可比。城头上清军旗帜密布,巡逻士兵的身影隐约可见,透着一股森严的气息。
“果然是一块硬骨头。”张世杰放下千里镜,对身旁的李定国和祖大寿说道。
“大帅,松山守将主要是豪格,杏山则是多尔衮心腹把守。两城之间有一条峡谷通道,可互相支援。地形利于防守,不利于我军展开。”李定国禀报道。
祖大寿补充道:“而且经过锦州一役,多尔衮和豪格必然更加警惕,想要复制穴地爆破,恐怕难度极大。”
张世杰点了点头,目光深邃:“无妨。我们本就不指望奇袭。要的,就是堂堂正正,以泰山压顶之势,碾碎他们!”
他当即下令,召开前线军事会议。在临时搭建的中军大帐内,张世杰对着沙盘,做出了详细的部署。
“工兵营,作为全军先锋!”张世杰点将工兵营统领石根,“我给你双倍民夫和物料,你的任务,不是在城下挖一条地道,而是要在松山、杏山外围,给本帅挖出一座‘地上之城’来!”
他手指在沙盘上划出巨大的弧形:“以此地为起点,环绕两城,构筑三道连续的、相互连接的堡垒防线!壕堑要更深,土墙要更厚,炮位要更多!每一座堡垒,都要能独立支撑,又能相互火力支援!我要让松山、杏山,彻底变成孤岛!”
“末将领命!”石根黝黑的脸上满是坚毅,锦州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
“炮兵,”张世杰看向随军的格物院火炮专家和炮兵将领,“所有‘破城铳’,全部前移!在堡垒防线后方,选择最佳射界位置,构筑主要炮兵阵地。‘霹雳炮’分散配置在各堡垒中。集中全军最好的炮手,成立‘重炮旅’,由本帅直接调遣!我们的火药,要足够把松山、杏山的山头削平一层!”
“是!大帅!”
“步兵各镇,轮流参与筑垒,并负责外围警戒,严防敌军出城破坏!”
“骑兵,游弋外围,扩大侦察范围,确保后勤畅通,并警惕蒙古方向可能的援军!”
一条条命令清晰明确,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松山、杏山外围,变成了一片巨大的、喧嚣的工地。数以万计的明军士兵和民夫,在工兵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了规模远超锦州时期的土木作业。
这一次,明军的筑城技术更加娴熟,效率更高。壕堑挖掘的深度和宽度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挖出的泥土被直接用来夯筑高大的土墙,土墙外层还用砖石和木栅进行了加固。一座座堡垒不再是孤立的据点,而是通过交通壕和支援火力点连成了一体,形成了具有极强韧性的纵深防御体系。
张世杰每日都会亲临筑垒一线巡视。他并非走马观花,而是会仔细检查壕堑的深度、土墙的夯实度、炮位的射界是否开阔。他甚至会亲自跳下壕堑,用手丈量,用脚踩实。
有一次,他发现一段新筑的土墙夯得不够结实,立刻沉下脸,将负责的工头叫来。
“这墙,挡得住建奴的箭,挡得住他们冲锋时的撞击吗?”张世杰用手拍了拍土墙,簌簌落下的土屑让工头面如土色。
“大帅……小的……小的立刻让人返工!”工头汗如雨下。
“不是返工!”张世杰厉声道,“是推倒重来!记住,你们手里垒砌的每一块土,都关系到身后袍泽的性命!谁敢懈怠,军法无情!”
此事传开,所有参与筑垒的官兵和民夫无不凛然,再不敢有丝毫马虎。整个筑垒工程的质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庞大的炮兵群也开始在前沿阵地后方展开。一门门沉重的“破城铳”被骡马和人力艰难地拖拽到预设炮位,工匠们忙着加固炮基,测算射角。弹药堆积如山,覆盖着防雨的油布。
站在“望虏岗”上放眼望去,明军的包围圈如同一道不断收紧的钢铁绞索,又像是一只正在编织巨网的蜘蛛,耐心而致命。堡垒如林,旌旗如海,一股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松山城头,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因战事紧迫,暂时同在松山商议)望着城外那日新月异、规模宏大的明军工事,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
“这张世杰……是打算用土把我们埋了吗?!”豪格又惊又怒,一拳砸在城垛上。他从未见过如此“赖皮”的打法,不跟你正面交锋,就是不停地挖沟筑墙,让你空有武力无处施展。
多尔衮眼神阴鸷,心中同样震撼。明军这种完全依靠国力和组织能力,步步为营的打法,恰恰击中了清军的软肋。他们擅长的是机动、突袭、野战,而不是这种笨拙却无比坚实的消耗战。
“不能坐以待毙!”多尔衮咬牙道,“必须想办法破局!否则,松山杏山,就是下一个锦州!”
然而,望着城外那密密麻麻、防御森严的明军堡垒链,以及堡垒后方那若隐若现的庞大炮群,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在他心底悄然蔓延。
张世杰用他的行动,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他不追求速胜,他要的,是绝对稳妥的、毫无悬念的碾压。
在这铜墙铁壁般的包围和日益沉重的压力下,松山、杏山这两座孤城,还能支撑多久?城内的清军,那本就不稳的军心,又能维系几时?
一场意志与实力的终极较量,在这辽西大地上,悄然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