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闷热无风。新房子窗户大开,收音机里播放着咿咿呀呀的戏曲,李杏枝坐在缝纫机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给一件刚做好的衬衫锁边。陈山河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耳朵却捕捉着收音机里除了戏曲外的其他信息。
“……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个体运输户,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
“……南方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乡镇企业效益显着提升……”
“……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这些消息,像零散的拼图,在陈山河脑海里组合、重构。个体运输、来料加工、多种经营……每一个词,都指向一个更加活跃、开放的经济图景。
戏曲声暂歇,插播本地新闻。一条简短的消息引起了陈山河的注意:
“……我县土产公司仓库现有部分积压山货,包括木耳、蘑菇、榛子等,价格优惠,欢迎各供销社、集体及个体商户前来洽谈……”
土产公司?积压山货?
陈山河猛地睁开眼,坐直了身体。他想起前世模糊的记忆,似乎就在八十年代初,东北的山货因为信息不畅、运输困难,常常在本地积压,卖不上价。但与此同时,南方一些城市对这类纯天然的山珍需求很大,价格能翻好几倍!
这里面的差价,就是利润!巨大的利润!
“杏枝,关一下收音机。”陈山河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李杏枝停下脚,疑惑地看了他一眼,还是起身关掉了收音机。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的虫鸣。
“咋了,山河哥?”
陈山河没有立刻回答,他起身在屋里踱了两步,大脑飞速运转。土产公司的积压山货,价格肯定便宜。如果能吃下来,运到南方去卖……
但问题接踵而至:本钱从哪里来?怎么运输?运到哪里?卖给谁?这年头长途贩运,政策风险、路途风险都不小。他一个农村个体户,人生地不熟,能干成吗?
风险很大,但回报可能更高!这远比做家具来钱快!
“杏枝,”陈山河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你说,咱们收点山货,比如木耳、蘑菇,运到外地去卖,能行不?”
李杏枝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吓了一跳,下意识地说:“那……那能行吗?咱又没做过……听说路上不太平,还要介绍信啥的……”
她的担心是实在的。这年头,离开本县都算出远门,需要证明。长途贩运,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投机倒把”,风险极高。
陈山河也知道困难重重。但他更知道,改革开放的闸门已经拉开,胆子大、脑子活的人,会率先抓住机会。他拥有超前几十年的眼光,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
“事在人为。”陈山河语气坚定,“明天我去趟县里,摸摸情况。”
第二天,陈山河安排好几件紧急的木匠活,骑上自行车又去了县城。他没直接去土产公司,而是先去了邮电局,买了几份南方的报纸,又仔细看了张贴出来的全国列车时刻表和货运价格表。
然后,他去了县里的集市,假装要卖山货,跟几个摊主闲聊,打听本地木耳、蘑菇的收购价和品质。接着,他又绕到土产公司仓库附近,观察进出车辆和人员。
情况比他预想的要乐观。土产公司仓库确实堆了不少山货,因为今年雨水好,产量大,本地消化不了,保管不好容易发霉变质,公司急于脱手,价格压得很低。而他从南方报纸的中缝广告里,隐约看到了求购东北山货的信息,价格比本地高出两三倍不止!
关键在于运输和销售渠道。
回到服务队,陈山河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地图和草稿纸写写画画,算了一晚上的账。本钱、运费、损耗、可能的售价、潜在的利润……数字在他笔下跳跃。
风险确实存在,但如果操作得当,跑一趟赚的钱,可能抵得上服务队小半年的收入!
干,还是不干?
晚上,陈山河把自己的想法和初步计划,跟李杏枝和盘托出。他没指望李杏枝能给出什么建议,但他需要让她知道,自己可能要冒一次险。
李杏枝听完,久久没有说话,脸色发白。她知道山河哥心思活,可这事实在太大了,万一赔了,或者路上出事……
但她看着陈山河眼中那种熟悉的光芒,那种他决定做家具、开服务队、去展销会时才有的坚定和炽热,她知道,他心意已定。
“山河哥……你……你想好了就行。”李杏枝声音发颤,却努力保持着镇定,“家里……家里有我。”
陈山河握住她冰凉的手,用力攥了攥:“放心,我不会打无准备之仗。这事得好好筹划。”
这一夜,陈山河屋里的灯亮到很晚。
收音机里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像一颗火种,再次点燃了陈山河的野心。他的目光,已经越过了县城的展销会,投向了更遥远的南方。
逆袭的道路上,从不缺少挑战,也永远充满机遇。而敢于冒险,往往是跨越阶层的关键一步。陈山河,准备迈出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