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第四个月,生产进度已过半,但最艰巨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剩下的,都是工艺最复杂、耗时最长的核心部件:几张需要大面积浮雕的餐桌面板、几套带有复杂榫卯和曲面造型的扶手椅、以及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整体组装和精细打磨。
疲劳开始显现。连续三个多月的高强度、高精度作业,让老师傅们眼力、腕力都有些吃不消,年轻学徒更是疲惫不堪。车间里,咳嗽声多了,失误率也开始微微抬升。一个不留神,赵小满在雕刻一张餐桌中心的“松鹤延年”图时,刻刀一滑,鹤翅上留下一道细微的瑕疵。虽然勉强能修补,但追求完美的郑怀古看到后,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都打起精神来!”石根的嗓子已经完全沙哑,他指着进度板上还剩下一小半的红色区域,“最后这一哆嗦了!谁也不能掉链子!想想合同!想想咱的牌子!”
压力空前。
陈山河知道,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光靠喊口号不行,必须拿出实招,稳住军心,激发最后的潜力。
第一招:思想鼓劲,目标聚焦。
陈山河让李杏枝把合同影印了几份,贴在车间最显眼的地方,旁边用红笔大字写上:“距离交货还有45天!每一刀,都关系着‘北匠’的信誉!每一件,都代表着中国工匠的脸面!”他每天早晚两次,在进度板前开短会,不批评,只通报进度,表扬先进,解决具体困难。目标清晰,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为什么而战。
第二招:生活保障,全力跟上。
李杏枝把后勤做到了极致。伙食标准再提高,每天保证有肉有蛋,晚上加餐有热汤面。劳保用品足量供应,特意托人从县里买来缓解眼疲劳的眼药水和护手霜。她甚至说服陈山河,拿出一小笔钱,作为“最后冲刺特别奖金”,完成当天发放,激励效果立竿见影。
第三招:技术支援,重点突破。
郑怀古几乎住在了车间。他不再全面巡视,而是坐镇几个最关键、最易出错的工位。餐桌浮雕难度最大,他亲自操刀示范,讲解下刀的力度和角度;扶手椅的曲面靠背榫卯难配合,他手把手教徒弟如何微调;最后的总装和打磨,他定下“零瑕疵”的死命令,亲自拿着放大镜一件件检查。老爷子的身先士卒,比任何命令都管用。
第四招:灵活调度,劳逸结合。
石根调整了排班。不再机械地三班倒,而是根据工序特点和人员状态,实行弹性工作制。需要高度专注的精细活(如雕刻、打磨),安排精力最好的老师傅在白天完成;体力消耗大、精度要求稍低的粗加工、备料活,放在晚班。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对充分的休息,避免疲劳作战。
最紧张的是最后半个月。几张大型餐桌进入最后的组装和打磨阶段。这是面子工程,一点瑕疵都不能有。郑怀古、石根、赵小满等核心骨干,连续几天几乎没合眼,围着工作台,反复调试、打磨、上漆。车间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木屑和植物漆的味道,只有砂纸摩擦的沙沙声和偶尔低声的交流。
陈山河和李杏枝也守在车间,端茶递水,处理杂事,陪着大家熬。王老蔫负责外围联络和物资保障,确保万无一失。
倒数第三天,最后一张餐桌打磨完成。郑怀古用软布细细擦去浮尘,对着灯光检查每一个角落,用手抚摸每一寸漆面。良久,他直起腰,对满眼血丝的石根和陈山河点了点头,沙哑地说:“行了。”
这两个字,像一道赦令,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最后两天,是最后的清理、包装和装车。李杏枝带着女工们,用特制的软布和填充物,将每一件家具包裹得严严实实,贴上标签,编号入库。王老蔫联系好的卡车提前到位,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包装好的家具抬上车厢,用绳索固定。
当最后一件家具稳稳地放入车厢,挡板合拢的那一刻,整个车间先是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不少人直接瘫坐在地上,脸上却洋溢着如释重负的喜悦和巨大的成就感。
郑怀古靠着工作台,点着了久违的烟袋,烟雾缭绕中,看着空荡荡的车间和堆积如山的包装材料,眼神复杂,有疲惫,更有欣慰。
陈山河走到老爷子身边,递上一杯热茶:“郑师傅,辛苦您了!”
郑怀古接过茶,喝了一口,哼了一声:“这把老骨头,还算硬朗。”
卡车在社员的目送下,缓缓驶出合作社大院,向着港口方向驶去。它载走的,不仅仅是七十套家具,更是“北匠合作社”一百多个日夜的心血、汗水和希望。
冲刺阶段,终于有惊无险地闯过来了。逆袭的路上,最艰难的时刻,往往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挺过去了,便是海阔天空。接下来,就是等待远方市场的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