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韵”家具出海后,工坊里的日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却又似乎有些不同。大家心里都悬着一根线,既期盼着远方的消息,又有些忐忑不安。毕竟,那是国际舞台,是真正的高手如云。
郑怀古明显清瘦了些,但精神头很足,带着石根他们重新投入了日常生产,只是对工艺的要求,比以往更加严苛,仿佛要把“明韵”的标准,贯彻到每一件普通家具上。石根等人也毫无怨言,经过那次极限锤炼,他们的手艺和心性都上了一个台阶,干起活来更加沉稳专注。
李杏枝把“明韵”从选料到完工的每一笔开销、每一张图纸、甚至每一次修改的记录,都整理成厚厚的档案,她知道,这是“北匠”最宝贵的财富。王老蔫则忙着清点库存,联系新的木料渠道,为接下来的生产做准备。
陈山河一边处理积压的零活订单,一边开始琢磨“后明韵时代”的发展规划。他意识到,不能只靠偶然的“大项目”吃饭,必须建立更稳定的产品体系和市场渠道。他找来郑怀古和石根,商量开发一个面向中端市场、既能体现“北匠”工艺特色、又能量产的新系列家具。
日子在忙碌和期待中,一天天过去。
一个多月后,那天下午,邮递员老王骑着绿色的自行车,一路按着铃铛,风风火火地冲进工坊院子,手里挥舞着一个大大的牛皮纸信封,嗓门洪亮:
“山河!省里来的信!厚着呢!还有照片!洋码子!准是好事儿!”
这一嗓子,把工坊里所有人都吸引了过来。大家围拢过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陈山河深吸一口气,接过信封。信封是省轻工厅的落款,沉甸甸的。他小心地拆开,里面滑出几张彩色照片和一封打印的公函。
照片上,正是那堂“明韵”翘头案和圈椅,被安置在一个灯光璀璨、极具现代感的展台上,周围围着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俯身仔细观看,脸上带着惊叹和赞赏的表情。另一张照片,是一位外国老者,正用手轻轻抚摸圈椅的扶手,眼神专注。还有一张,是周厅长站在展位前,与外国嘉宾握手交谈的场景,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公函是周厅长亲笔签名的,语气激动:
“陈山河同志并‘北匠工坊’全体职工:欣告佳音!在刚刚落幕的德国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上,我省选送、由贵坊制作的‘明韵’套家具,以其精湛绝伦的传统工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东方美学,赢得了评委和各国观众的高度赞誉,荣获‘特别工艺奖’!这是中国传统工艺在本届博览会获得的最高奖项!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特此报喜,并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获奖了!国际大奖!”石根第一个喊出来,声音都变了调!
“老天爷!国际大奖!”王老蔫激动地直拍大腿。
赵小满、马永贵等人欢呼雀跃,互相拥抱。
李杏枝拿着照片,手抖得厉害,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郑怀古没有凑过去看照片,他背着手,走到工坊门口,仰头望着蓝天,肩膀微微耸动,久久没有说话。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上,那身影,像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松。
陈山河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公函和照片,眼眶发热,喉咙发紧。两个月不眠不休的艰辛,此刻化作了巨大的自豪和喜悦!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誉,是郑师傅的心血,是石根他们的汗水,是“北匠”全体匠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
“同志们!”陈山河转过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充满了力量,“我们成功了!‘北匠’的名字,响到国外去了!咱们的手艺,得到世界的认可了!”
工坊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荣誉,属于这里的每一个人!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双河堡子,飞遍了红旗公社,甚至传到了县里、省里。“北匠工坊”和它获得的国际大奖,成了街头巷议的热点。县里的广播站、省里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来自东北农村的“草根”工坊创造奇迹的故事。
荣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不仅有本地的,还有省外慕名而来的。以前需要主动推销,现在客户是拿着报纸找上门。价格也水涨船高,“北匠”的品牌,真正有了含金量。
但陈山河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庆功会上,他端着酒杯,对全体职工说:
“这奖杯,是鼓励,更是鞭策!它告诉咱们,路走对了!但也告诉咱们,以后得更较真儿!每一件出自‘北匠’的东西,都得对得起这块牌子!对得起这份荣誉!”
他看向郑怀古:“郑师傅,您说是不是?”
郑怀古重重地点了点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载誉归来的“北匠工坊”,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逆袭的路上,荣誉是里程碑,更是加油站。它激励着陈山河和他的伙伴们,向着更远大的目标,继续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属于“北匠”的传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