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像一面金字招牌,让陈山河的服务队名声大噪,生意更加红火。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双河堡子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多县城的客户嫌路远,不愿意跑,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陈山河意识到,要想把生意做大,必须把触角伸向县城。在县城有个固定的铺面,既是展示窗口,也是销售和接单的前哨。
他把这个想法跟李杏枝和郑怀古说了。
李杏枝有些担心:“在县里开店?那得花多少钱啊?人生地不熟的……”
郑怀古抽着烟袋,没说话,但眉头皱着,显然也觉得这事有点悬。
“钱的事,我想办法。”陈山河语气坚定,“咱们的家具,在展销会上受欢迎,说明县城有市场。老窝在屯子里,生意做不大。有个铺面,客户看货订货都方便,还能接县里的灵活,信息也灵通。”
他分析得头头是道。李杏枝和郑怀古虽然仍有顾虑,但看陈山河决心已定,也没再反对。
说干就干。陈山河开始频繁往县城跑,不是卖货,而是转悠着找合适的铺面。他要求不高:位置不用在正街,但交通要方便,最好靠近居民区或者机关单位;面积不用太大,能摆下几件样品、有个接待谈事的地方就行;最关键的是,租金要能承受。
转了几天,还真让他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在县城西关,离主街不远的一条相对安静的巷子口,有两间临街的旧瓦房,原来是家裁缝铺,房东是个退休的老教师,准备搬去省城儿子家,急着把房子租出去。
陈山河去看了。房子有些旧,但结构完好,墙面还算干净,门口有棵大槐树,夏天能遮阴。最重要的是,租金不贵。
他跟房东谈了几次,凭着营业执照和诚恳的态度,最终以一个很划算的价格,签下了一年的租约。
铺面有了,接下来是装修和布置。陈山河没请人,带着王老蔫和石根,自己动手。墙面重新粉刷,地面铺了青砖,窗户换成明亮的玻璃。他又用服务队自己打的木料,做了几个简洁大方的货架和一张长条柜台。
最关键的是样品陈列。陈山河精心挑选了几件最能代表服务队水准的家具:一套带玻璃拉门的组合柜、一张可折叠的餐桌、两把线条优美的扶手椅、还有一个带书架的书桌。李杏枝则配上了相应色调的桌布、沙发套和靠垫,让整个展厅显得温馨而有格调。
郑怀古虽然没去县城,但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打制了几副结实又别致的黄铜拉手和合页,装在样品家具上,顿时增色不少。
半个月后,“山河木器服务部”的招牌,正式挂在了县城西关巷口。招牌是请公社学校老师写的,楷书,端正大气。开业那天,没放鞭炮,没请客,陈山河只是把店门打开,把样品擦得锃亮。
起初,生意有些冷清。巷子偏,人流少。但陈山河不着急。他印了一些简单的宣传单,上面写着服务部的地址、经营范围和特色(可定制、做工精良),让石根在附近机关单位和居民区散发。
他还利用以前积累的人脉,比如秦老师、韩大夫,还有展销会上认识的客户,请他们帮忙宣传。口碑的力量是强大的,渐渐地,开始有人循着地址找过来。
来看的人,起初是好奇。但一进店,看到那些款式新颖、做工扎实、价格公道的家具,都忍不住驻足细看。尤其是听到可以按需定制尺寸和样式时,更是动了心。
第一单生意,是附近中学的一位老师,想给女儿做个陪嫁的衣柜。陈山河亲自上门量尺寸,沟通样式,回来后精心打造。成品出来后,老师非常满意,又介绍同事来订做了几张书桌。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县城的小店慢慢打开了局面。虽然单量不如屯子里大,但接触的客户层次更高,订单的附加值也更大。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了服务队了解县城市场需求、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
陈山河安排石根常驻店里,负责接待和日常看管,他自己则每隔两三天跑一趟,处理订单和重要客户。
有了这个县城的“桥头堡”,服务队的业务范围一下子拓宽了。屯子里的大本营负责生产和批量订单,县城的铺面则负责零售、接单和展示。两头呼应,生意做得更加活络。
李杏枝偶尔也跟着陈山河来县城看店,看着整洁的铺面和来来往往的城里人,她心里的底气更足了。她知道,山河哥的脚步,已经稳稳地踏进了县城。
这小小的铺面,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楔入了县城市场。它为陈山河的逆袭之路,开辟了第二战场,也预示着,他的事业,将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