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海外学习时光,倏忽而过。当叶凡再次踏上省城的土地,呼吸着熟悉而略带凛冽的空气时,竟有片刻的恍惚。
异国他乡的前沿理论、高效运转的市政厅、充满活力的科技园区、以及课堂上与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同僚的激烈辩论……那些画面依旧鲜活,但眼前的车水马龙和远处省委大院轮廓分明的建筑,又将他的思绪迅速拉回现实。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让司机将车开到了办公室。已是晚上八点,专班政策研究组的灯光依旧亮着。推开门,老周、小郑等几个核心骨干都在,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看到叶凡进来,众人都是一愣,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迎。
“叶处!您回来了!”
“叶组长,我们可想死你了!”
看着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叶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里,才是他真正的战场。
“怎么样,我离开这段时间,家里一切都好吧?”叶凡放下行李,笑着问道。
“都好!就是感觉缺了主心骨。”老周递过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您再不回来,我们都快顶不住有些部门的‘反扑’了。”
小郑立刻开始“诉苦”,将叶凡离开后,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规定》执行上出现的“回潮”现象,以及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问题依旧是老问题,但表现形式更加隐蔽和复杂。
叶凡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发表意见。他发现,经过三个月的沉淀和远观,自己看待这些熟悉难题的心态和角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他可能会急于寻找具体的破解之道,而现在,他更倾向于从系统层面、从机制设计上思考根源。
“大家辛苦了。”听完汇报,叶凡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这些问题,我大致了解了。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深化,不能仅仅依靠个案突破和行政压力,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优化、自我纠偏的生态系统。”
他走到那面熟悉的问题墙前,目光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条目。
“比如,‘执行折扣’问题,除了加强督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引入更强大的公众监督和评价机制?将各部门、各地市的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不仅向领导汇报,更向社会公开,让市场、让群众来给它们打分,形成真正的倒逼压力。”
“再比如,针对基层的‘路径依赖’,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套正向激励机制?将《规定》的落实效果与地方的转移支付、项目的优先安排、甚至干部的考核任用更紧密地挂钩?让改革者得利,让守旧者承压?”
他的思路,明显比离开前更加开阔,也更注重运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撬动体制的变革。
老周等人听着,眼中闪过思索和兴奋的光芒。叶处的归来,不仅带回了人,更带回了新的“武器”和“地图”。
第二天,叶凡向魏省长报到,详细汇报了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魏省长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
“很好!看来这次出去,收获很大!”魏省长赞许地点点头,“你提到的构建‘生态系统’的想法,很有见地。改革越是深入,越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省里正在谋划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举措,你的这些思考,正好可以融入进去。专班的工作,你要尽快重新抓起来,把新的想法落地,争取打开新局面!”
带着魏省长的期许和新的思考,叶凡迅速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召开了专班工作会议,调整了工作思路和重点,将构建“营商环境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闭环生态系统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他似乎还是那个叶凡,沉稳、干练、雷厉风行。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他看待问题的视野更加宏阔,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加多元,对于改革的长时期性和复杂性,也有了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天晚上,他加完班,独自走在回公寓的路上。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拿出来一看,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只有简短的四个字:
“欢迎回来。”
没有署名。
叶凡的心猛地一跳。这个号码,这个语气……他下意识地翻看通讯录,目光停留在那个早已熟记于心、却许久未曾拨打的号码上。不是她。但直觉告诉他,这条信息,与她有关。
他抬起头,望着城市璀璨的夜空,深深吸了一口气。
归来,意味着重新开始。
带着更丰富的学识,更开阔的视野,和……一份依旧埋藏在心底、未曾磨灭的牵挂。
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只凭一腔热血的青年。如今的归来,是螺旋式的上升,是为了在这座“象牙塔”内,以更强大的力量,去守护那些应当被守护的价值。
他将手机放回口袋,步伐坚定地融入夜色。
征途,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