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专班政策研究组的办公室,迅速成为了一个信息与压力的漩涡中心。叶凡带领着从研究室和各部门抽调的几名精干力量,几乎是连轴转地工作。
按照他提出的“问题清单化”思路,他们从之前的内参、各部门自查报告以及新收集的企业诉求中,梳理出了第一批共二十七项“硬骨头”问题,涉及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融资信贷、执法监管等多个领域。
这些问题被制作成一张巨大的表格,悬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墙上,每一项都明确了问题描述、涉及部门、初步建议和计划解决时限,如同一张作战地图。
第一次专班工作组协调会,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召开。会议由叶凡主持,参会的是各相关厅局负责此项工作的副职或核心处长。当那张巨大的问题清单投影在屏幕上时,会场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叶凡没有给太多时间让他们消化不安,直接切入正题:“各位领导,清单上的问题,是制约我省市场活力的关键症结,也是魏省长和专班要求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今天开会,不是讨论这些问题存不存在,而是研究怎么解决。我们一项一项过,请牵头部门先谈解决思路和时限。”
他的开场白干脆利落,定下了务实、高效的基调。
会议进行得并不轻松。每个部门都本能地倾向于解释困难、强调客观原因、或者试图将责任推给其他环节。叶凡耐心地听着,不时插话,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将讨论拉回解决问题的轨道。他态度坚决,但语气始终保持冷静,引用中央政策和省领导指示作为依据,让试图敷衍的部门难以招架。
当讨论到清单上编号为“Gt-008”的问题——“部分工业园区存在‘园中园’、‘企中企’等变相垄断,阻碍外部企业公平参与配套业务”时,会场的气氛明显变得微妙起来。这个问题,直指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而给予特定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了事实上的市场壁垒。
牵头部门是省工信厅,但工信厅的处长面露难色:“叶组长,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园中园’是历史形成的,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招商承诺和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厅主要是行业指导,强行干预恐怕……”
叶凡看着清单上备注的典型案例——恰好又指向了清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那里的一家龙头企业,几乎垄断了园区内所有的物流、仓储和技术服务配套,外部企业进入成本极高。
“历史形成不是拒绝改革的理由。”叶凡打断了对方的推诿,目光扫过全场,“招商承诺不能凌驾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之上。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谈何‘优化营商环境’?工信厅如果觉得协调难度大,专班可以上报,请魏省长亲自给清源市主要领导打电话。”
他直接抬出了最高领导,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工信厅的处长脸色变了几变,不敢再硬顶,只得表态:“我们……我们马上组织调研,与清源市深入沟通,尽快提出解决方案。”
“好,”叶凡在本子上记下一笔,“请在一周内,将初步解决方案报专班办公室。下一个问题,‘Gt-011’,关于涉企收费不规范……”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叶凡像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牢牢掌控着会议的节奏和方向,将一个个看似棘手的难题,分解、定位、并压实的责任。当他宣布散会时,不少参会者都暗暗松了口气,同时也对这个年轻的执行副组长刮目相看。
然而,叶凡知道,会议上的表态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会后的落实。
果然,第二天下午,关于“Gt-008”问题的“回响”就来了。电话是清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胖子——赵主任打来的。
“叶组长!叶大组长!”赵主任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热情得近乎夸张,带着熟悉的谄媚,“恭喜高升啊!您现在可是在魏省长身边工作的领导了,以后可得多多关照我们清源啊!”
叶凡不动声色:“赵主任,有事请讲。”
“哎呦,还不是您们专班点名的那个‘园中园’的小问题嘛。”赵主任语气立刻变得“推心置腹”,“叶组长,您是从我们清源调研过的,了解我们的情况。那家龙头企业,可是我们开发区的纳税大户、就业保障啊!当初为了引进它,我们是给了些优惠承诺,现在要是动它的配套业务,怕是……影响企业信心,也影响我们地方的稳定啊。”
他开始诉苦,打地方发展和稳定牌。
“赵主任,”叶凡语气平静,却带着锋芒,“优化营商环境,是为了吸引更多像它这样的企业,而不是为了保护个别企业的垄断地位。公平竞争的环境,才是对企业信心和地方长远发展的最大保障。这个问题,省里态度很明确,必须解决。我希望清源市能主动作为,拿出一个既尊重历史、更面向未来的妥善方案。如果需要,专班可以派人下去实地督导。”
他把“督导”两个字咬得很清晰。
赵主任在电话那头噎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叶凡如此强硬,而且完全不接他“人情”和“困难”的招。他干笑两声:“那是,那是,省里的指示我们坚决执行!我们一定尽快研究,拿出方案向您汇报!”
挂了电话,叶凡嘴角泛起一丝冷意。他知道,赵胖子绝不会轻易就范,后面肯定还有各种软磨硬泡,甚至可能通过其他渠道施加影响。
但这“第一块骨头”,他必须啃下来。这不仅关乎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关乎专班和他本人的权威,关乎这场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的士气和走向。
他走到那张巨大的问题清单前,在“Gt-008”那一栏,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攻坚战,已经打响。
而这“第一块骨头”,再硬,他也要把它啃碎。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是为了证明,他所推动的这场改革,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敢于向积弊亮剑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