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大院的气氛,与省政府大院似是而非。同样庄严肃穆,却少了几分烟火气,多了几分沉静与深不可测。这里的树木似乎更高大,树荫更浓,连空气都仿佛凝结着更厚重的历史与权力。
叶凡拿着调令,在组织部工作人员引导下,穿过层层门禁,走进了省委政策研究室所在的三号楼。他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一间向阳的房间,面积不大,但书柜、办公桌、会客沙发一应俱全,窗外是几株高大的雪松,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综合研究协调处,名副其实的新设机构。除了他这个光杆处长,目前只有从研究室内部和其他部门抽调来的三名干部,以及两个刚毕业的选调生。人手紧缺,百事待兴。
他的三位下属:副处长老周,五十岁上下,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眼镜,是研究室的老笔杆子,据说材料写得极好,但性格有些沉闷;主任科员小郑,三十出头,原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看起来精明干练;另一位主任科员老吴,四十多岁,从省发改委调来,对经济工作熟悉。两个选调生则是一张白纸,充满朝气却也略显青涩。
第一次处务会,气氛微妙。老周捧着茶杯,眼神藏在镜片后,看不出情绪;小郑笑容热情,言语间带着试探;老吴话不多,偶尔插一句,都在点子上;两个年轻人则正襟危坐,有些紧张。
叶凡没有摆任何新官上任的架子,语气平和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然后话锋一转:“综合研究协调处,是研究室的新生力量,也是省委决策的重要支撑。我们处刚成立,一切都是零,但也是零负担,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当前最紧要的,是两件事:一是尽快理清职责,建立工作机制;二是围绕省委中心工作,特别是主要领导近期的关注点,拿出一到两份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打响头炮。”
他目光扫过众人:“老周文字功底深厚,麻烦你先牵头,草拟一个处内工作细则和近期重点课题计划。小郑沟通能力强,负责与研究室其他处室及相关厅局的初步对接。老吴熟悉经济,重点关注近期省里重大项目的政策配套问题。两位年轻人,先跟着老周熟悉情况,协助资料收集整理。”
分工明确,各展所长,既给了老同志尊重,也赋予了年轻人任务。几人相互看了看,都点了点头。
“叶处安排得妥当。”老周扶了扶眼镜,率先表态。
“没问题,叶处,我马上着手联系。”小郑立刻响应。
老吴也“嗯”了一声。
开局顺利,但叶凡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后面。要让这些来自不同单位、各有想法的骨干真正信服,靠的不是职位,而是能力和格局。
他立刻投入工作。白天,他翻阅研究室过往的重要报告和内参,熟悉这里的文风和研究范式;与老周讨论课题方向,虚心请教;听小郑汇报对接情况,给出具体指示;与老吴探讨经济领域的热点难点。
晚上,他泡在办公室里,阅读大量的文件、数据和理论着作,努力弥补自己在宏观战略研究方面的不足,常常到深夜。
他发现,省委研究室的研究,与办公厅那种侧重于协调落实的风格截然不同。这里更强调前瞻性、战略性和理论深度,要求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思考问题,提出的建议要能入决策者的法眼。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压力巨大。
几天后,省委主要领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到了对“新形势下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要求政策研究室加强研究。
机会来了。叶凡立刻召集全处人员。
“领导点了题,这是我们处立足的关键一战。”叶凡开门见山,“这个课题很大,但也正是我们发挥综合协调优势的地方。老吴,你从产业基础和转型难点入手;小郑,你负责搜集兄弟省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老周,宏观政策和理论支撑这部分你来把握;两位年轻人,协助搜集数据和案例。我来负责总体框架和最终统稿。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有没有信心?”
他的安排雷厉风行,目标明确,并且将自己放在了任务最重的位置上。几人感受到他的决心和担当,精神都为之一振。
“没问题,叶处!”
“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综合研究协调处灯火通明。叶凡身先士卒,与老周反复推敲报告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主线,与老吴深入分析各项经济数据的背后含义,帮助小郑提炼外省经验的本土化启示。他不再仅仅是分配任务,而是深度参与到每一个环节,用自己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在办公厅锻炼出的宏观视野,将各处汇集来的碎片化信息,整合、提炼、升华。
他几乎不眠不休,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他享受着这种挑战智力极限、创造有价值成果的过程。
报告初稿形成后,叶凡没有急于上报,而是带着处里同志,主动拜访了研究室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虚心听取意见,反复修改打磨。这份严谨和谦逊,赢得了老专家们的好感,也让老周等人对他刮目相看。
最终,这份题为《关于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的报告,以政策研究室的名义,报送省委主要领导。
报告送上去后,是更煎熬的等待。叶凡表面平静,内心却如同绷紧的弦。
一周后,消息传来。领导在报告上作了批示,虽然只有“请发改、工信等部门研酌”几个字,但对于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处室、一位刚刚上任的年轻处长来说,这已是莫大的肯定!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成果,进入了决策流程!
消息传到处里,一片欢腾。老周那张古板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的笑容,小郑兴奋地差点跳起来,连老吴都用力拍了拍叶凡的肩膀。
“叶处,厉害!”小郑由衷地说。
“这份报告,站得住脚。”老周也难得地给出了正面评价。
看着手下人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振奋,叶凡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这不同于在办公厅协调成功带来的满足,这是一种凭借真才实学、创造知识价值后被认可的喜悦。
他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雪松苍翠的枝叶。
新的“象牙塔”,更高,也更冷。
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终于在这里,凿开了第一块砖,站稳了脚跟。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挑战只会更多。
但他无所畏惧。
因为他已经证明,无论在怎样的塔内,他都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发出不容忽视的声音。
塔影依旧森然,但他的内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