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凡的名字被王主任记住后,他在处里的境遇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陈处长交代任务时,解释得更详尽了些,偶尔还会询问他的看法;老张和小赵与他聊天时,语气也更随意亲近,少了几分对待新人的客套。他甚至发现,自己去其他处室送取文件时,对方工作人员脸上的笑容也真切了几分。
这座庞大的机构,似乎正向他敞开一道更深的门缝。
这天中午,叶凡和小赵结伴去机关食堂吃饭。食堂设在辅楼的一层,宽敞明亮,桌椅整洁,打饭窗口秩序井然。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一种低分贝的、混杂着碗碟轻碰和低声交谈的嗡鸣。
两人打好饭,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刚吃了几口,小赵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朝门口努了努嘴。
叶凡抬头望去,只见王明主任正端着餐盘走进来。他没有去干部专用的小包间,而是在大厅里扫了一眼,径直朝他们这个方向走来。
叶凡的心跳不自觉加快了少许,下意识地挺直了背。
王主任果然在他们旁边的空位坐了下来,对着有些拘谨地想要站起来的叶凡和小赵摆了摆手,语气平和:“坐,坐,吃饭,不用拘礼。”
“主任好。”叶凡和小赵几乎同时开口。
王主任点了点头,拿起筷子,像是随口闲聊般问道:“最近处里工作怎么样?忙不忙?”
小赵反应快,立刻接话:“还行,主任,都在按计划推进。刚忙完那个舆情分析的材料,这两天在准备季度总结。”
王主任“嗯”了一声,目光转向叶凡,那目光依旧锐利,但少了几分之前的审视,多了些长辈式的随意:“叶凡,适应得怎么样了?听说你是Z大法律系的高材生,当年可是状元。”
叶凡没想到王主任会知道得这么细,心里有些惊讶,忙放下筷子,恭敬地回答:“谢谢主任关心,还在努力适应学习中。状元不敢当,只是运气好。”
“Z大法律系是好地方啊,出人才。”王主任夹了一筷子青菜,语气带着回忆,“我当年在基层锻炼的时候,跟过一位老领导,也是你们Z大法律系出来的,水平很高,对我帮助很大。”
他并没有具体说那位老领导是谁,但这句话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微妙的亲近信号。叶凡感觉周围的空气都似乎温暖了些。
“是,学校老师们都很有水平。”叶凡谨慎地附和。
“嗯,理论基础扎实是好事。”王主任话锋一转,又回到了工作上,“不过机关工作,光有理论还不够,要多接触实际,了解下面的情况。以后有机会,可以多跟跟调研。”
“是,我一定多学习。”叶凡认真点头。
这顿饭接下来的时间,气氛轻松了不少。王主任没有再问工作,而是聊了些省里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偶尔问问叶凡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叶凡尽量让自己的回答既体现出思考,又不失年轻人的谦逊。
王主任吃得很快,不到二十分钟就结束了午餐。他拿起餐巾纸擦了擦嘴,对叶凡和小赵点了点头:“你们慢慢吃。”便起身离开了。
直到王主任的背影消失在食堂门口,叶凡才感觉那根无形的弦松弛下来,轻轻舒了口气。
小赵凑过来,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羡慕:“可以啊叶哥,王主任这可是头一回在食堂跟咱们坐一桌吃饭,还聊了这么久。”
叶凡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并非全然的喜悦,反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领导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奖赏,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它意味着你被看见了,同时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下午回到办公室,叶凡敏锐地感觉到,周围同事看他的眼神又有了细微的不同。那是一种混合着探究、评估,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他明白,从今天起,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新人叶凡”,在某种程度上,他被打上了更清晰的标签。
快下班时,他收到了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备注是“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刘峰”。叶凡想起来了,是上次他去送文件时,那个表情严肃的年轻科员。
他通过了好友申请。
对方很快发来消息:“叶科您好,我是政法委研究室的刘峰。冒昧打扰了。”
称呼直接变成了“叶科”,虽然叶凡现在只是科员。
叶凡回复:“刘科您好,叫我叶凡就行。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就是上次您来送文件,感觉您特别干练。以后工作上可能还会有交集,就先加个好友,方便联系。”刘峰的文字透着客气。
“您太客气了,以后多指教。”叶凡回了句场面话。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开始陆续下班的人群。食堂里的一次偶然同桌,像一块投入水面的石子,涟漪正在悄然扩散。一些人开始主动向他靠拢,编织着若有若无的关系网络。
他想起了唐若雪。她此刻或许正在某个工棚里,顶着灰尘和异样的目光,耐心地向工人们解释着法律条文,收集着证据。她的世界里,关系网络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和纯粹的信任之上,而非职位和潜在的资源。
两种截然不同的“圈子”,正在将他们引向不同的方向。
叶凡收回目光,拿起自己的公文包。包还是那个包,但感觉似乎比以前沉了一点。
里面装着的,不再仅仅是文件和笔记本,还有那些刚刚开始附着在他名字上的、看不见的东西——期待、审视,以及悄然蔓延开的人际脉络。
这顿食堂的午餐,滋味远比饭菜本身,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