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里要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清源市“老城记忆”项目及鼎华集团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迅速在相关圈层炸响。文件尚未正式下发,风声却已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省直机关和清源市。
叶凡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氛围的微妙变化。一些以前对他客气但保持距离的部门负责人,如今打招呼时笑容里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深意;一些消息灵通的“秘书圈”同仁,在非正式场合看他的眼神,也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他成了那个亲手点燃引信的人。无论调查结果如何,他都将自己置于了漩涡的中心。
魏省长的态度明确而坚决,联合调查组的组建推进得异常迅速。由省发改委一名副主任担任组长,财政厅、审计厅、住建厅各派出一名副职领导担任副组长,组员则从相关处室和公安经侦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阵容强大,规格之高,显示出省里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调查组出发前往清源市的前一天晚上,叶凡接到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电话。来电显示是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姜文涛。
姜部长是省内资深的组工干部,位高权重,话语权极大,与各方关系盘根错节。叶凡与他工作接触不多,但深知其能量。
“叶凡同志,没打扰你休息吧?”姜部长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听不出任何情绪。
“姜部长您好,没有打扰。您请讲。”叶凡心中警惕,语气保持恭敬。
“听说省里要派调查组去清源,动静不小啊。”姜部长像是随意提起,“清源市是我们省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远山同志呢,也是年轻有为的干部,工作上可能有些急于求成,方式方法上需要注意,但能力和成绩,省里还是看在眼里的。”
他顿了顿,语气依旧温和,但话语间的分量却沉甸甸的:“调查组的同志下去,是为了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大局。这一点,我相信调查组的同志,还有你,都是清楚的。要注意把握尺度,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嘛。”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肯定了调查的必要性,又强调了“保护干部”、“维护稳定”的基调,更隐隐点出周远山是“省里看在眼里”的干部,其回护之意,不言自明。
叶凡立刻明白了这个电话的用意。这是来自更高层面的“打招呼”,是一种施压,也是一种警告。姜部长亲自出面,说明周远山背后的势力已经开始动用其能量,试图影响调查的走向和深度。
“姜部长的指示我明白了。”叶凡的回答谨慎而克制,“调查组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一定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地查明情况。我相信,清源市的干部队伍整体是好的,个别问题查清楚了,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清源的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他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也没有反驳姜部长,只是重申了调查的基本原则和目的,将皮球巧妙地踢了回去。
姜部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笑了笑,语气不变:“好,你有这个认识就好。那就这样,不打扰你了。”
挂断电话,叶凡的心情更加沉重。姜部长的介入,意味着这场较量已经升级,超出了清源市的范围,牵扯到了省里更高层面的博弈。他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周远山和一个鼎华集团,而是一张更为庞大、也更为隐秘的关系网。
调查组如期进驻清源市。他们的到来,在清源官场引发了地震。各种传言四起,人心惶惶。
周远山表面上依旧镇定,主持召开了配合调查的专题会议,要求各部门“坦诚面对、积极配合”,但据赵磊从清源传回的消息,周远山私下动作频频,频繁约见一些关键部门负责人和可能知情的商人,其办公地和住所周围,也多了些不明身份的“眼线”。
调查组的工作似乎遇到了一些无形的阻力。一些原本答应提供情况的人开始变得闪烁其词,部分账目和文件的调取过程变得曲折缓慢。调查组组长,那位发改委的副主任,压力巨大,几次通过保密渠道向省里汇报情况,语气凝重。
叶凡密切关注着调查的进展,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直接插手。他所能做的,就是在魏省长问起时,客观汇报了解到的情况,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调查组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支持。
比如,他将赵磊调查到的关于那几家境外离岸公司的模糊信息,通过加密渠道,提供给了调查组内的经侦人员,为他们拓宽侦查思路提供了线索。
这是一场耐心的较量。调查组在明,对手在暗。双方都在角力,看谁能先找到对方的破绽,给予致命一击。
这天深夜,叶凡加完班回到宿舍,手机屏幕亮起,是一条来自唐若雪的短信,内容依旧简短:
“调查组来了。谢谢。保重。”
看着这寥寥数字,叶凡靠在沙发上,久久无言。唐若雪的感谢,是因为调查组的到来,或许能为她一直抗争的环境问题带来最终的真相与公正。而她的“保重”,则清晰地表明,她也知道,叶凡此刻正身处怎样的险境。
他将手机扔在一旁,闭上眼,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调查组的到来,撕开了清源市表面的平静,但也将他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对手的枪口之下。前路是更猛烈的反扑,还是拨云见日的曙光?他无从得知。
他只知道,自己已经踏出了这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他必须在这场由他亲手掀起的风暴中,坚持下去,直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窗外,夜色浓重,万籁俱寂。但在这寂静之下,清源市,乃至省里,正有多少人,因为这支调查组的到来,而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