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归来的叶凡,如同被重新淬火的利剑,锋芒内敛,却更显坚韧。
他将构建“生态系统”的理念迅速融入专班工作,推动建立了全省营商环境“红黑榜”定期发布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与媒体监督、社会评议深度绑定。
同时,他牵头设计了一套更为精细化的改革成效与资源分配挂钩的正向激励方案,报请省委省政府审议。
这些举措,不再仅仅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而是试图在体制内部引入更强大的市场和社会驱动力,让改革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求。
工作的推进虽然依旧会遇到阻力,但叶凡处理起来更加从容不迫,往往能从更宏观的层面找到破解之道,举重若轻。
他的能力与贡献,得到了自上而下更广泛的认可。在专班工作接近尾声,即将回归政策研究室之际,一份意料之中却又分量千钧的任命文件下达:
经省委研究决定,任命:叶凡同志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正处级!
短短数年时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科员,到执掌一方的正处级领导干部,叶凡的晋升速度,在论资排辈的机关里,堪称奇迹。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省委对改革路线和实干型年轻干部的鲜明用人导向。
消息传出,祝贺的电话、短信络绎不绝。曾经的领导、同事,甚至一些之前有过龃龉的部门负责人,都纷纷表达“祝贺”与“敬佩”。叶凡周旋其间,谦逊而得体,但内心深处,一种历经艰辛终于攀上重要平台的踏实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被指点行间距、需要小心翼翼观察他人眼色的新人。他已经成为这座“象牙塔”内,具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物”。他用自己的努力、智慧,甚至是一次次的冒险和坚持,为自己铺就了这块坚实的 “基石”。
研究室为他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欢迎会。主任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他的成绩,同事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坐在副主任的办公室里,视野更加开阔,窗外是省委大院的全景。他抚摸着宽大厚重的办公桌,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初入省政府时的懵懂,想起了撰写第一份讲话稿时的青涩,想起了调研时那几个农民的眼神,想起了唐若雪决绝离去的背影,想起了在专班挑灯夜战、应对明枪暗箭的日夜……
所有的这一切,痛苦与荣耀,迷茫与坚定,似乎都融汇成了脚下这块名为“正处”的基石。它沉甸甸的,承载着过往,也托举着未来。
然而,在这志得意满的时刻,一丝若有若无的空虚感,却像狡猾的蛇,悄然钻入他的心底。
他达到了一个曾经仰望的高度,但这就是终点吗?显然不是。那么,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是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还是……他最初选择这条路时,内心深处那份朦胧的、关于“法治天下”、“守护公正”的纯粹理想?
那个理想,如今似乎变得有些遥远和模糊。他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推动政策落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这个庞大的体系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他依然在追求“公平”与“效率”,但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路径,已经与他法学院时代的想象相去甚远。
他拿出手机,下意识地翻看。那条“欢迎回来”的匿名短信依旧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他没有回复,也没有去求证。他知道,有些界限,一旦跨过,就难以回头。他和唐若雪,如同两条曾经交汇又分离的河流,各自奔涌,或许永无再汇之期。
他将手机锁进抽屉,深吸一口气,将杂念驱散。
无论内心还有多少未解的困惑,脚下的路已然铺就。他不能停歇,只能沿着这条用“基石”垫高的道路,继续向上攀登。
他按响呼叫铃,对进来的新任秘书(由研究室综合处一位年轻干练的科长担任)平静地交代:“请把近期的重点课题和领导批示件送过来。”
新的角色,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更复杂的局面和更隐秘的挑战。正处级的“基石”之上,他能建造起怎样的殿堂?是坚守初心、造福一方的丰碑,还是迷失于权力、最终倾覆的危楼?
此刻,尚无答案。
他唯一能确定的是,攀登,永无止境。而“象牙塔”内的风景,随着高度的提升,必将呈现出更加复杂、也更加诱人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