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试点的那场“风雨”最终平息,公平采购平台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逐渐步入正轨,订单量和用户满意度稳步提升。
这场风波,如同一场淬火,让叶凡和他所推动的改革,在基层实践的熔炉中变得更加坚韧。
风波过后,叶凡迎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专班的工作依旧繁忙,但更多是常规性的推进、评估和优化。这种平静,让他有机会暂时从具体事务中抽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政策储备。
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国内外先进的营商环境理念和案例上,阅读大量关于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政府治理影响的着作和报告。
他组织研究组的同事,就“数字经济下的监管创新”、“如何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等前瞻性课题进行研讨。他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破除已有的“壁垒”,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主动“构筑”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这种转变,让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观察点上,得以望远。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一项意想不到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上。
一天,省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亲自来到专班办公室,与叶凡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但意义非凡的谈话。
“叶凡同志,你在研究室和专班的工作,省委是充分肯定的。”组织部的领导开门见山,语气温和而郑重,“尤其是在推动《规定》落地、应对复杂局面方面,展现出了很强的政治定力、专业能力和担当精神。”
叶凡谦逊地回应:“这都是组织培养和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嗯,”领导点点头,话锋一转,“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经组织研究,决定让你参加下一期的‘中青年干部全球化视野与领导力提升专题研讨班’。”
“研讨班?”叶凡有些意外。这个班他知道,规格很高,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相关部委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具备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后备干部,名额极其有限,通常只有各省最被看好的厅局级后备人选才有机会参加。而他,目前还只是处长。
“是的。”领导肯定地说,“这个班为期三个月,其中一个月在国内顶尖高校进行理论研修,另外两个月,将赴欧美发达国家,实地考察其政府治理、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体系。组织上希望你能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回来以后能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
叶凡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培训,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省委重点培养的干部序列,他的舞台,将不再局限于本省,而是被放置在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锤炼和考察。
“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叶凡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表态。
消息很快在很小的范围内传开。王明主任从省政府那边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和更深层次的期许:“叶凡,好样的!这一步很关键,出去好好学,好好看,省委对你寄予厚望!”研究室的同事、专班的伙伴们也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站在即将奔赴更广阔天地的门槛上,叶凡的心情却异常复杂。有兴奋,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深知,这次机会,是对他过去几年在“象牙塔”内奋力攀爬、尤其是在改革一线勇于作为的肯定。但这也意味着,组织对他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未来的道路,将被赋予更重的分量。
离开前夕,他独自一人再次漫步在护城河边。夕阳依旧,河水长流,与当年和唐若雪在此分别时的景象并无二致,但他的心境已然不同。
当年是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是前路的迷茫。而今,他虽然身处更复杂、更考验人的权力场,内心却比那时更加坚定和清晰。他依然相信法治和公平的价值,只是他选择了用另一种更具现实力量的方式去追寻。唐若雪像一座遥远的灯塔,而他自己,则是在暗礁密布的水域中,努力开辟航道的船。
他拿出手机,点开那个许久未曾拨打的号码,编辑了一条短信:
“若雪,我即将赴国外学习数月。一切安好,勿念。希望你一切都好。”
他没有期待回复,这只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份交代。
发送完毕,他收起手机,望向远方水天相接之处。
“望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这次远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将是一次灵魂的叩问和视野的重塑。他不知道归来时,自己又将如何看待这座熟悉的“象牙塔”,以及塔内塔外的世界。
但他知道,无论走多远,这片他为之奋斗、也塑造了他的土地,将永远是他力量的源泉和使命的归处。
他转身,步伐沉稳地走向来路,走向那个等待着他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