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题为《破除“隐形壁垒”,激发“市场活力”》的内参,如同叶凡预期的那样,在报送魏省长后,并未被束之高阁,而是迅速在省里最高决策层的小范围内引发了关注和讨论。其引发的“波澜”,比之前那份关于“利益藩篱”的宏观报告,更加具体、也更加汹涌。
最初的迹象,依旧是来自叶凡那日渐灵敏的“信息网络”。
发改委的孙副科长再次打来电话,这一次,他的语气不再是试探或抱怨,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讨好的谨慎:“叶处长,您那份内参,真是……真是振聋发聩啊!我们委里领导组织了专题学习,认为问题找得非常准,对我们下一步改进工作很有启发!” 这话听起来是赞扬,但叶凡听出了其中的惶恐——发改委作为经济宏观管理部门,内参中点到的“准入难”、“融资贵”等诸多问题,都与它脱不开干系。
紧接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信厅,甚至银保监局的相关处室负责人,都通过各种方式,或直接或委婉地向叶凡或研究室的其他人表达了“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的态度。一种无形的压力,通过这些看似客气的沟通,清晰地传递过来。
然而,真正的“波澜”核心,始终在水面之下。叶凡通过一些非正式渠道隐约得知,魏省长在某个只有省委书记、省长等极少数核心领导参加的碰头会上,引用了内参中的部分内容和数据,用来佐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据说,会上有领导对报告中揭示的问题感到“震惊”,也有领导对内参中提出的“突破性”建议表示了“需要慎重研究”。
这意味着,他起草的这份内参,已经不再是研究室的一份普通研究报告,而是成为了省里最高层讨论改革议程的一个重要依据和辩论焦点。
这天下午,李秘书的电话再次到来,语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肃。
“叶处长,魏省长明天上午九点,在办公室见你。单独谈话。”
单独谈话!叶凡的心猛地一紧。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期末考试”。领导要当面听取他这位“执笔人”最真实的想法和最详尽的阐释。
第二天,叶凡提前十分钟来到魏省长办公室外间等候。李秘书示意他稍等,里面似乎还有人在汇报工作。几分钟后,办公室门打开,走出来的人让叶凡瞳孔微缩——是省财政厅的刘厅长。
刘厅长看到叶凡,脚步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难以形容的表情,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便匆匆离开了。
“叶处长,请进。”李秘书的声音将叶凡的思绪拉回。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走进那间宽大而朴素的办公室。魏省长正坐在办公桌后,桌上摊开的,正是他那份内参,上面已经用红笔画出了许多道道和问号。
“省长好。”
“坐。”魏省长抬起头,目光如炬,直接落在叶凡身上,没有任何寒暄,“你这份东西,写得很大胆。”
叶凡在魏省长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腰背挺直,双手放在膝上,迎接着那审视的目光。“是基于调研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
“案例都核实过了?”魏省长的手指敲打着报告上划红线的地方,“这家企业,两年拿不到产品认定?这家小厂,因为没走协会的‘推荐’就丢了订单?”
“都经过交叉核实,隐去了企业名称,但情况属实。”叶凡语气肯定。
“嗯。”魏省长不置可否,翻到建议部分,“‘非禁即入’、‘融资负面清单’、‘检查综合改革’……这些建议,步子都不小。你想过推行的阻力有多大吗?涉及的部门有多少?会不会引发新的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拷问。叶凡知道,自己不能退缩。
“省长,阻力肯定巨大,因为这触及了现有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他坦诚以告,
“但是,如果不推动这些改革,报告中提到的那些‘隐性壁垒’就无法根除,市场活力就难以真正激发。至于新问题,任何改革都是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新挑战中前进的。我们可以考虑设计过渡期和试点方案,控制风险,稳步推进。”
他顿了顿,补充道:“关键在于决心。如果省里下定决心要啃这块硬骨头,研究愿意承担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论证工作,为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
他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立足于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并主动请缨,展现了担当。
魏省长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办公室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滴答声。
良久,魏省长缓缓开口,语气深沉:“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是要得罪人,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叶凡,看到了更深远的地方,“你这份内参,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工作中不少平时被忽略、或者被刻意回避的问题。很好。”
他合上报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重新聚焦在叶凡脸上:“研究室的工作,就是要起到这种作用。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提出思路。这件事,还没完。你们要有准备,后续可能会有更具体的任务交给你们。”
“是!省长!我们随时准备着!”叶凡感到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知道,自己这次,真正赢得了最高决策者的认可和重视。
从魏省长办公室出来,叶凡走在省委大楼空旷的走廊里,脚步沉稳,内心却如同海啸过后的海面,激荡不已。
“波澜”已起,并且正在向更广阔的水域扩散。
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关乎一省经济发展未来的改革浪潮之中。前路是破旧立新的艰难,是触动利益的反弹,但也可能是开创一番新天地的历史机遇。
他抬头,望向走廊尽头那扇巨大的窗户,窗外阳光炽烈。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参与者,一个推动者。
而这汹涌的“波澜”,将把他带向何方,他无从知晓。
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