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赞普傲慢的国书与高句丽蠢蠢欲动的军报,如同两把淬毒的匕首,狠狠地扎在了刚刚呈现中兴气象的大唐帝国心口。
消息传开,长安城刚刚因内政革新而升腾起的蓬勃朝气,瞬间被一层厚重的阴云笼罩。
市井坊间,茶余饭后,充满了忧虑的窃窃私语。
吐蕃铁骑的凶悍,高句丽人的反复无常,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两个宿敌似乎嗅到了大唐内部权力更迭、摄政王远征未归的气息,竟选择在同一时间发难,其勾结串联之势,已然昭然若揭!
朝堂之上,气氛更是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留守监国的晋王妃武媚娘端坐于珠帘之后,虽面色平静,但眸中凝聚的寒意,让整个太极殿的温度都仿佛下降了几分。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许多人低垂着头,眼神闪烁,心中各怀鬼胎。
“众卿都已看过吐蕃国书与安东军报,”武媚娘的声音清越地响起,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有何见解,尽可奏来。”
短暂的寂静后,一阵骚动响起。首先出列的,是几位素以“老成持重”着称的文官。
“王妃娘娘!”礼部尚书颤声奏道,“吐蕃、高句丽同时发难,来势汹汹。然,摄政王远征在外,大军受阻于陇山,国内新政初行,百废待兴,实不宜再启战端啊!
依老臣愚见,不若……不若暂忍一时之气,遣能言善辩之使臣,前往斡旋,许以些许金帛,平息干戈,方为上策……”
“臣附议!”另一位老臣急忙接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吐蕃所求,不过财货;高句丽所惧,无非兵威。
若能稍加抚慰,使其退兵,待摄政王殿下平定西陲,国内稳固,再作计较不迟。此时若两线开战,恐……恐国力不支啊!”
一时间,主和之声甚嚣尘上。这些官员,或出于对战争的恐惧,或源于旧士族对武媚娘主政的抵触心理,或单纯是怯懦保守,纷纷主张妥协退让,言语间将“国力”、“民生”挂在嘴边,却透着一种令人憋闷的绥靖气息。
珠帘之后,武媚娘静静听着,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冰冷弧度。她并未立即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武将班列。
几位将领面色愤慨,欲言又止,但似乎有所顾忌,目光不时瞥向珠帘,又看向文官集团,最终选择了沉默。显然,摄政王李贞不在,缺乏强有力的统帅,加之国内局势微妙,让军方也显得有些犹豫。
就在这时,鸿胪寺卿匆匆入殿,面色难看地禀报:“启禀娘娘,吐蕃、高句丽、契丹、奚族等四方使臣,已于殿外候旨,声称……声称要面呈国书,聆听天朝答复。”
“宣。”武媚娘淡淡吐出一个字。
片刻后,四名身着异族服饰的使臣,昂首阔步地走入大殿。
为首的吐蕃使臣悉囊,身材高大,面色倨傲,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后落在珠帘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高句丽使臣高舍鸡,则是一脸奸猾,眼神闪烁。
“吐蕃国使悉囊,奉我赞誉之命,特来询问大唐皇帝陛下及摄政王殿下,”悉囊操着生硬的汉语,声音洪亮,充满了挑衅。
“前次所提划界、岁币之事,考虑得如何了?若再拖延,我吐蕃雄兵数十万,恐不耐久等!”他甚至没有行礼!
高句丽使臣高舍鸡也阴阳怪气地接口道:“是啊,大唐乃天朝上国,想必不会吝啬些许财物,以保边境安宁吧?我高句丽亦盼与大唐永结盟好,只是这边境摩擦,还需天朝给个说法才是。”
这等嚣张跋扈、近乎最后通牒的言辞,顿时让主和派官员面如土色,而主战派将领则怒目而视,拳头紧握。
就在殿内气氛紧张到极点之时,珠帘之后,传来一声冰冷的嗤笑。
“呵。”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极致的轻蔑。
武媚娘缓缓站起身,珠帘晃动,她并未走出,但那股无形的威压已弥漫整个大殿。
“趁人之危,鼠目寸光;不知天命,夜郎自大!”她一字一顿,声音如同寒冰撞击,掷地有声,“尔等蛮夷,见我新皇初立,王爷远征,便以为我大唐可欺否?”
她猛地提高声调,语气凌厉如刀:“吐蕃!昔日松州之败,尔等可曾忘记?高句丽!前隋三征之耻,尔等可曾警醒?如今竟敢勾结串联,犯我疆界,讹诈天朝?谁给你们的胆子!”
悉囊被这突如其来的厉声呵斥震得一愣,随即恼羞成怒:“你……你一妇人,安敢……”
“住口!”武媚娘厉声打断,声震殿宇,“本宫乃大唐晋王妃,奉旨监国!尔等蛮使,见本宫不拜,口出狂言,是为大不敬!来人!”
殿前武士轰然应诺。
“将此二人,”武媚娘玉指一点吐蕃与高句丽使臣,“拿下!押入鸿胪寺狱,严加看管!其余使臣,逐出殿外,没有本宫旨意,不得擅离四方馆!”
“你敢!”悉囊和高舍鸡又惊又怒,试图挣扎,却被如狼似虎的侍卫当场扭住胳膊,拖了下去!殿内群臣目瞪口呆,谁也没想到武媚娘如此果决狠辣,竟直接扣押使臣!
“娘娘!不可啊!扣押使臣,形同宣战!”主和派官员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首。
“战?”武媚娘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全场,“他们既然想战,那便战!我大唐立国,靠的不是摇尾乞怜,而是赫赫兵威!今日若退一寸,明日他们便敢进一尺!唯有打疼他们,打怕他们,方能换来真正的太平!”
她走到御阶前悬挂的巨幅疆域图旁,拿起朱笔,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清晰地阐述她的战略:
“然,战,非匹夫之勇,需谋定而后动。吐蕃跳梁,乃心腹之患,当施以雷霆!高句丽、契丹之流,不过疥癣之疾,可施以羁縻!”
她的朱笔重重地点在陇右位置:“八百里加急,传令摄政王殿下!避开水患之地,绕道洮州,集结精锐,不必与吐蕃主力纠缠,直扑其青海湖大营!
焚其粮草,断其补给,击其必救!程务挺将军熟知吐蕃战法,可为前锋!”
笔锋一转,指向辽东:“传令安东都护府,坚壁清野,固守险要,不必浪战。
同时,命‘飞凤卫’启动潜伏高句丽之暗线,携重金,策反其内部对盖苏文不满之权臣,散布流言,使其内乱!
对契丹、奚族,开放边境五市,许以厚利,分化拉拢,使其不敢妄动!”
最后,她看向户部、工部官员:“全力保障西线军需!开通蜀中、山南道粮道,支援前线!工部加紧督造军械,不得有误!”
这一套“分化瓦解,重点打击”的组合拳,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既有雷霆万钧的正面打击,又有釜底抽薪的阴谋诡计,更有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将军事、外交、谍报手段运用得出神入化,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宏大的战略构想和其中蕴含的杀伐决断所震撼。
那些主和派官员,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反对的言辞在如此具体、强势的方案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诸位爱卿,还有异议吗?”武媚娘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等……谨遵娘娘懿旨!”以裴炎、刘祎之为首的支持者率先躬身应诺。武将们也纷纷出列,抱拳领命,士气大振。主和派见大势已去,只得喏喏称是。
战略既定,整个帝国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一道道盖着晋王妃印信的谕令,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前线和各地。
给李贞的密信中,武媚娘详细阐述了战略意图,并特别嘱咐:“勿贪攻城略地,重在歼灭其有生力量,摧毁其战争潜力。
勿伤寻常牧民,唯惩首恶。扬天朝威仪,亦需怀柔远人,战后方好治理。”其思虑之周详,令接到命令的李贞也暗自叹服。
战争的进程,几乎完全按照武媚娘的剧本上演。
西线,李贞接到命令后,果断放弃被洪水阻隔的原有路线,采纳了武媚娘建议的洮州小道,率精骑昼夜兼程,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吐蕃青海湖大营侧后。
程务挺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唐军铁骑如天降神兵,冲入毫无防备的吐蕃大营,纵火焚粮,斩杀无数。吐蕃军大乱,赞普仓皇西逃,其前线攻势顷刻瓦解。
东线,安东都护府严格执行固守策略,同时,武媚娘派出的密使携带重金,成功策反了盖苏文的政敌——高句丽权臣渊净土。
渊净土发动政变,高句丽陷入内乱,盖苏文自顾不暇,袭扰边境的计划彻底破产。契丹、奚族见大唐反应如此强硬迅速,内部又生变乱,立刻收起爪牙,转而向唐朝示好。
短短数月,形势逆转!
捷报传回,长安沸腾!先前的主和派官员哑口无言,民间对武媚娘的赞誉达到了顶点,“巾帼不让须眉”、“女中尧舜”的称颂之声不绝于耳。
武媚娘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她再次展现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
她下令,释放被扣押的吐蕃、高句丽使臣,但要求他们带回最后通牒:吐蕃赞普、高句丽国王,必须亲自或派遣王室核心成员,赴长安谢罪!同时,向周边诸藩发出诏书,令其遣使朝贡。
这一次,再无人敢怠慢。吐蕃派出了大论(宰相)携重礼前来请罪,高句丽国王也派王子入朝谢恩,契丹、奚族、新罗、百济乃至更远的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携带奇珍异宝,云集长安。
这一日,太极殿举行了盛大的受降和朝贡仪式。武媚娘与摄政王李贞并坐于御阶之上,接受万国使臣的朝拜。
各国使臣匍匐在地,山呼万岁,态度恭谨至极。当吐蕃大论和高句丽王子战战兢兢地呈上请罪国书时,武媚娘高坐其上,目光平静地扫过他们,并未多言,只是微微颔首。
然而,那目光中蕴含的无上威严和冰冷,却让这些昔日嚣张的使者如坠冰窟,浑身颤抖,冷汗浸透了华服。
“大唐皇帝陛下万岁!摄政王殿下千岁!王妃娘娘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响彻云霄。
这一刻,大唐的国威,武媚娘的个人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她以一场干净利落的反击,震慑了四方,真正做到了“威加海内”!
退朝后,李贞看着身旁光芒四射、接受万国来朝的武媚娘,心中百感交集。有欣慰,有自豪,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和清晰的认知。
他深知,这场辉煌的胜利,从战略谋划到具体执行,几乎完全依赖于武媚娘的智慧和决断。
自己这个摄政王,更多是象征和执行力。
李贞拍了拍武媚娘的手,语气复杂却真诚:“媚娘,辛苦了。有你在,我……和这大唐江山,方可无忧。”
他心中已暗自决定,今后朝政大事,尽可托付于她,自己则更专注于熟悉的军事领域和经济发展,这或许是更好的分工。
武媚娘微微一笑,并未多言,但眉宇间的自信与威严,已无需多言。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荣耀与权力巅峰之上,一丝隐秘的变化悄然发生。
连日来的操劳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武媚娘时常感到疲惫和不适。起初她并未在意,只以为是劳累所致。
直到一日,她在批阅奏章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险些昏倒。侍立一旁的苏慧娘大惊失色,连忙唤来太医。
太医仔细诊脉后,脸上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反复确认数次,最终跪倒在地,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惶恐:
“恭喜娘娘!贺喜娘娘!娘娘……这是……这是喜脉啊!您已有一个多月的身孕了!”
刹那间,整个两仪殿偏殿,陷入了一片死寂。苏慧娘和周围的心腹宫女宦官先是一愣,随即狂喜之色涌上脸庞,纷纷跪地道贺。
而武媚娘本人,在最初的错愕之后,缓缓抬手,轻轻抚上自己依旧平坦的小腹,脸上浮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神情。
有瞬间的茫然,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但更多的,是深不见底的、如同暴风雨来临前海面般的平静。
在这个权力达到顶点的时刻,一个突如其来的生命,悄然降临。
她抬起头,目光穿过殿门,望向远方,无人能窥见她此刻心中翻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