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效率的执着,亦是需要警觉的枷锁;真正的从容,源于对当下全然的投入,而非对结果的急切抓取。
“启航计划”的整合方案顺利推进,与赵峰的协作也出乎意料地顺畅。昭阳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奇妙的节奏:运用“番茄工作法”保持专注,通过有效沟通化解分歧,午间静坐 replenish能量,一切都显得那么高效、有序。她清晰地完成一项项任务,看着待办清单上的事项被逐一划去,一种扎实的、令人安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她甚至开始享受这种状态,享受大脑清晰、行动有力、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她下意识地追求更快、更顺、更完美地处理每一件事,仿佛在攀登一座名为“效率”的高峰,乐此不疲。
然而,修行赋予她的敏锐觉察力,像一位沉默的哨兵,在此刻拉响了警报。
她注意到,当某个环节出现意外延迟,或是一次沟通未能立刻达成共识时,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便会悄然升起。她发现自己开始无意识地计算时间,评估每一刻的“产出价值”,甚至在短暂的休息时,脑海里也会盘旋着未完成的事项。
这种感觉……如此熟悉。
就像她曾经沉迷于职场晋升、业绩指标时那样,只不过现在追逐的对象,从外在的认可和物质回报,变成了内在的“高效”与“有序”。她仿佛换了一个赛道,却依然在奔跑,依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策着。
她记起了佛法中关于“执取”的教导。执取,即对外境或内心状态的紧抓不放,是痛苦之源。她此刻,不正是对“高效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产生了执取吗?她再次被自己创造的另一种形式的“成就”所捆绑。
这个发现让她心头一震。原来,修行路上的陷阱如此细微,连“精进”和“效率”都可能成为新的执着对象。
意识到这一点,她没有自责,只是清晰地看见了它。
第二天,她做了一个决定——主动放慢节奏。
她不再严格掐算每一个“番茄钟”,允许自己在某些任务上花更多时间深思熟虑。当思路遇到瓶颈时,她不再强迫自己必须立刻突破,而是起身离开工位,去窗边看看楼下的车流,或者只是单纯地发一会儿呆。她甚至故意将一些不那么紧急的任务安排在工作日的后期,打破那种“必须今日事今日毕”的紧绷感。
起初,这种“慢下来”让她感到些许不适,仿佛在浪费生命。但她坚持着,只是去体会这种“慢”,这种“不追求”。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工作过程本身的体验上——敲击键盘时指尖的触感,阅读资料时思维的流动,与人交流时语言的温度——而不是急切地眺望那个“完成”的结果。
她尝试理解“无为而为”的深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强求,不粘着于成果,只是顺应事物的因缘,尽己所能,然后安然接受一切自然呈现的状态。如同园丁浇水施肥,但不过度干预植物的生长节奏。
奇妙的是,当她放下对“高效”的紧抓后,一种更深的平静和清晰度反而降临了。
她发现自己不再被时间追赶,思考反而更加深入和周全。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浮现出来,一些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涌现。与同事的交流也少了那份潜藏的急切,多了真诚的倾听和耐心的等待。
一周后,她惊讶地发现,虽然主观上没有刻意追求速度,但工作的整体推进并未延迟,甚至因为减少了因焦虑而产生的内耗和返工,整体效率反而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工作不再是一场需要不断赢取奖章的比赛,而是一条可以欣赏沿途风景的河流。
昭阳合上电脑,结束一天的工作,心中了无挂碍:执效率如握沙,愈紧愈失;舍功利之心,反得从容自在。
成功规避了“效率陷阱”,昭阳对修行的细微处有了更深的敬畏。她意识到,正念的练习需要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最平常、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比如,即将到来的午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