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开始系统学习茶道,于注水、出汤的细微动作中修炼专注与恭敬。当她将第一杯茶奉予外婆时,在三代人的静默中体悟到“平常心是道”的深意。
清心师姐“灯灯相续”的嘱托,如同在昭阳心田播下了一颗更为深远的种子。她深知,持灯者的修行,需在更细微处打磨,于更平凡事中见真章。恰在此时,母亲在禅茶上的精进,为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修行契机。她开始通过视频,跟随母亲远程、系统地学习茶道。
母亲寄来了一套基础茶具,素净的白瓷,线条简洁。昭阳没有急于冲泡,而是先花时间熟悉每一件器皿——茶壶的弧度,茶杯的薄厚,茶则的曲线,茶针的力度。她知道,唯有真正了解手中的工具,才能与之和谐共舞,而非粗暴使用。
学习从最简单的注水开始。母亲在视频那头示范、讲解:“水要沿着壶壁缓缓注入,水流要稳,要匀,像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心要跟着水流走,不能急,不能断。”
昭阳依言练习。起初,手会微颤,水流时粗时细,甚至溅出壶外。她并不气馁,只是观察着那份急躁,然后调整呼吸,放松肩膀,再次尝试。她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执壶的手腕上,感受水流的温度、速度和声音。当心完全沉入这个简单的动作时,周遭的杂念仿佛被这清澈的水流一并带走,心中只剩下一片明晰的寂静。注水,成了动中的禅修。
接着是温杯、置茶、醒茶、冲泡、出汤……每一个步骤,母亲都要求极尽专注与恭敬。拿起茶杯,要如同捧着一颗易碎的露珠;倾斜公道杯,要像对待一汪即将倾泻的月光。昭阳一丝不苟地练习着,她发现,当心足够恭敬、足够专注时,动作自然会变得优雅而精准,仿佛不是她在操控茶具,而是与茶具合为一体,共同完成一场宁静的仪式。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茶席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昭阳觉得自己的动作似乎有了一些沉稳的气象,她决定为外婆冲泡人生中第一杯正式的茶。
她请外婆在院中的老藤椅上坐下,自己则在小茶几前跪坐下来。她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开始行茶。
注水、温杯、置入母亲寄来的龙井……她的动作比平时更慢,更柔,带着一份近乎神圣的庄重。外婆安静地看着她,浑浊的眼睛里含着慈祥的笑意,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搭在膝上,仿佛也沉浸在这份宁静里。
当清亮的茶汤从公道杯缓缓注入品茗杯时,一股清幽的豆香随着热气袅袅升起,弥漫在祖孙二人之间。昭阳双手捧起那杯温度恰到好处的茶,起身,走到外婆面前,微微躬身,将茶杯恭敬地举至眉间,然后稳稳地递到外婆手中。
“外婆,您喝茶。”她的声音轻柔,带着由衷的敬意与爱。
外婆接过茶杯,没有立刻喝,而是先凑到鼻尖,深深嗅了一下那香气,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然后,她才小口啜饮,细细品味。
院子里安静极了,只有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阳光照着外婆银白的发丝,照着她端着茶杯的、布满老年斑的手,也照着昭阳虔诚而立的身影。这一刻,没有言语,只有茶香萦绕,只有温情流淌,只有三代人(母亲虽在远方,其精神却通过茶道在此汇聚)之间一种深沉而宁静的连接。
昭阳看着外婆安然品茶的样子,心中忽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眼眶微微发热。
她想起了禅宗那句着名的公案——“吃茶去”。也想起了母亲在茶课上反复强调的:“茶道,最终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原来,所谓的“道”,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境界,它就蕴含在这最平常的生活里——在一杯温暖奉上的茶水中,在恭敬递出的动作里,在亲人安然接受的笑意里,在此刻无言的陪伴与宁静里。
不需要刻意追求玄妙,不需要标榜奇特。只是在这平凡的午后,为养育自己的外婆,用心泡一杯茶,看着她喝下,感受那份经由茶汤传递的感恩与关爱,体会这其中蕴含的秩序、专注、恭敬与宁静——这便是“道”的体现,这便是修行。
她终于明白,最深的禅意不在别处,就在这最平常的人情物用之间。以一颗无所造作的平常心,安然对待每一个当下,道自然在其中显现。
茶道的学习让昭阳的心愈发沉静细腻。因出版事宜,她需要短暂返回那座阔别已久的城市。
当她再次走过曾经加班到深夜的写字楼,看到玻璃幕墙上反射出的、行色匆匆的熟悉身影,往日的焦虑已如云烟散尽。她以一种过客般的心境看着这一切,心中生出慈悲,却不再卷入分毫。这番“旧地重游”,将如何映照她内心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