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哈尔滨,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
这些天,跟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之后,又整理成严谨的资料,准备开启自己的爱国行动……
陈卫东站在军用机场的跑道旁,手里紧握着那个装有他心血报告的公文包。
一架墨绿色的运-5运输机引擎轰鸣,螺旋桨卷起阵阵旋风。
“卫东,这边!”一位穿着军装的工作人员朝他招手,“飞机马上起飞,直飞京都西郊机场。”
陈卫东深吸一口气,快步登机。
机舱内空间狭小,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
他在简易座椅上坐下,系好安全带。
“第一次坐军机?”旁边一位年长的军官笑着问。
“是的,首长。”陈卫东恭敬地回答。
“不用紧张。孙副校长特意交代要照顾好你!听说你这次进京,是要做一件大事?”
陈卫东轻轻拍了拍公文包:“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
飞机起飞后,透过舷窗,广袤的东北大地在脚下铺展。
陈卫东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北京……
他反复在心中推敲着报告中的每一个细节——红外夜视技术的可行性路径、战地医疗物资的快速供应方案、战术通讯设备的改进思路。
这些都是他结合未来数十年的知识积累,精心为这个时代量身打造的方案!
“小伙子,看你一直没放松,在想什么?”旁边的军官关切地问。
“在想如何让我们的战士在夜间也能看得见,在想如何让受伤的战友能更快得到救治。”陈卫东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军官肃然起敬:“好!就冲你这句话,这趟飞行值了!”
三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
一辆军牌吉普车早已等候在跑道旁。
“陈卫东同志吗?我是总参接待处的小王,请跟我来。”
车子直接驶入市区,最终停在总参招待所。
安排好住宿后,小王说:“明天上午八点,在二号楼会议室有个论证会,请务必准时参加。”
这一夜,陈卫东几乎未眠!
他在房间里反复踱步,设想着可能遇到的各种质疑,准备着应对之策……
第二天一早,他准时出现在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前已经坐了七八个人,有穿着军装的,也有穿着中山装、戴着厚厚眼镜的学者。
主持会议的是一位肩扛将星的中年军官:“各位,今天这个会议很重要!这位是来自哈工大的陈卫东同志,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应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建议。下面请陈卫东同志做汇报。”
陈卫东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开始陈述……
为了避免一些难以解释的原由,他避开艰深的专业术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指当前我军装备存在的短板。
当他讲到夜视装备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打断了他:“年轻人,我是搞光学研究的钱为民!”
“你说要发展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可知道红外变像管的光电转化效率有多低?知道透镜镀膜的工艺要求有多高?”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卫东身上。
陈卫东不慌不忙地走到黑板前:“钱老问得好。这正是我要重点说明的。”他拿起粉笔,快速画出光路图。
“我们可以采用级联式第一代红外变像管,虽然单级增益有限,但多级串联后足以满足基本需求。至于透镜……”
他在图上标注着,“我们可以利用长春光机所现有的光学玻璃库存,通过非球面设计来简化透镜组,减少镜片数量,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透光率。”
钱老眯着眼睛,仔细端详着黑板上的示意图:“继续说。”
“关于电源问题,”陈卫东转向另一个方向,“我建议采用硅晶体管稳压电路,替代现有的锗晶体管,这样能显着提高电源效率,减小体积!”
另一位专家质疑道:“硅晶体管成本太高,量产难度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集中力量攻关!这不仅是为了夜视仪,更是为了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陈卫东的回答铿锵有力。
会议从早上一直开到下午。
陈卫东不仅回答了关于红外夜视的疑问,还详细阐述了战地医疗和战术通讯的改进方案。
当谈到战地急救时,他动情地说:“我们在白河公社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药材加工点,能够生产高效的止血粉!”
“如果能够得到更多支持,我们还能生产防疟药膏、简易担架等物资!一旦发生战事,前线的战士在流血,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主持会议的将军深深地看着他:“小陈同志,你的这些方案,预计需要多少时间能够见到成效?”
“如果资源调配顺利,三个月内可以出样机,半年内可以实现小批量生产!”陈卫东的回答毫不犹豫。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位威严的将军环视四周:“各位专家,还有什么意见?”
钱老缓缓站起身,走到陈卫东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我搞了一辈子光学,今天算是开眼了!小陈同志的思路,既大胆又务实,我支持!”
有了钱老的表态,其他专家也纷纷表示支持。
将军当即拍板:“好!我宣布,成立专项协调组,陈卫东同志担任技术总顾问,全权负责相关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
会议结束后,陈卫东来不及休息,立即赶往京都火车站,登上了开往金陵的火车。
硬卧车厢里,他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心中既有初战告捷的兴奋,更有对沈清如的思念……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那枚小盒子,里面装着一支他在哈尔滨买的派克钢笔,专门请人刻了名字准备送给沈清如。
火车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在第二天下午抵达金陵站。
陈卫东提着简单的行李,风尘仆仆地赶往金陵大学。
在古朴的校园里,他按照信上的地址找到了女生宿舍楼。
请宿管阿姨帮忙传话后,他紧张地等在楼下。
不一会儿,沈清如从楼梯上跑下来,看到站在暮色中的陈卫东,她愣住了,随即眼中涌出惊喜的泪花。
“卫东!你怎么来了?为啥不提前告诉我……”她快步跑过来,声音有些颤抖。
陈卫东看着她清瘦了些的脸庞,心疼地说:“来南京出差,顺便看看你。”
两人在校园里漫步,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陈卫东详细讲述了这段时间的经历,包括进京献策的整个过程……
沈清如安静地听着,竟然时不时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问题。
当听到陈卫东肩负的重任时,看着他疲惫的模样,她紧紧握住了他的手,眼里满是心疼……
“清如,”陈卫东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我选择的这条路,可能会很危险,也可能会很艰难。你……”
沈清如轻轻按住他的嘴唇,摇了摇头:“不用说了。从认识你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你不是普通人!你在做很重要的事,我会永远支持你。”
夕阳余晖下,她的眼眸清澈而坚定。
陈卫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口袋里取出那个小盒子:“送给你的,我专门定制的,喜欢吗?”
沈清如打开盒子,看到那支精致的钢笔,眼眶又湿润了:“喜欢!你送的我都喜欢!谢谢你,卫东。”
“这支笔,希望它能记录下你的才华,也能记录下我们的未来。它替我陪着你,你想我了,我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
沈清如抬起头,月光洒在她清秀的面容上。
她踮起脚尖,在陈卫东脸颊上轻轻一吻:“我会用这支笔,帮你收集所有需要的资料!我在金陵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很多外文期刊,已经开始整理了。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就直接发电报给我!”
陈卫东感动地将她拥入怀中……
在月光如水的金陵大学校园里,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清如,等我这次任务完成,我就过来看你……”
“不用承诺什么,”沈清如靠在他胸前,轻声说,“只要你平安,只要你记得,在金陵永远有个人在等你,在支持你,就够了!不论何时,我都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