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的危机如同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头,在95号院内激起了层层涟漪。贾张氏的哭闹、易中海的调解、邻居们的议论……这一切,都被林向阳通过阎埠贵这个“信息终端”,清晰地捕捉到。
但他按捺住了立刻行动的冲动。直接介入贾家的内部事务,风险太高,收益不明,与他“观察者”的定位严重不符。他需要一种更间接、更不着痕迹的方式,来施加自己的影响。
他的目光,越过四合院的院墙,投向了事件的源头——轧钢厂。
贾东旭是在工作中受的伤,这说明工厂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如果能从源头上推动一些微小的改变,或许能避免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至少,能引起一些重视。
而他的父亲林大山,在军管会物资部门工作,虽然不直接管理工厂生产,但与轧钢厂这样的重点单位,难免会有工作上的接触。这,就是一个绝佳的渠道。
这天晚上,林大山从单位回来,脸色有些疲惫。吃饭的时候,林向阳状似无意地问道:
“爹,您今天看起来挺累的,单位事多?”
“嗯,”林大山扒了口饭,“下午去了趟轧钢厂,协调一批钢材的调拨。唉,他们那边最近也不太消停。”
林向阳心中一动,知道机会来了。他放下筷子,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担忧:“是因为……工伤的事吗?我听说南锣鼓巷那边有个青年,在轧钢厂把手伤了,好像还挺严重的?”
林大山有些意外地看了儿子一眼:“你也听说了?消息挺灵通啊。是有这么回事,一个叫贾东旭的学徒工,操作不当,伤了手。厂里正在处理呢。”
“哦,”林向阳点了点头,用一种少年人特有的、带着点后怕的语气说道,“操作机器可真危险。我们学校老师也常说,安全第一。要是厂里能把规矩定得更死点,让大家都不敢马虎,是不是就能少出点这种事?听说他们厂子挺大的,人那么多,管起来肯定不容易。”
他的话,听起来完全是一个旁观者基于常识的感慨,带着点学生腔的理想化,没有任何指向性。
但听在林大山耳中,却引起了共鸣。他今天去轧钢厂,也确实感觉到厂里管理有些粗放,安全意识不够强。儿子这话,歪打正着,说到了点子上。
“是啊,”林大山叹了口气,“安全是大事。光靠嘴上说说不行,得有严格的制度,还得让每个人都记在心里。这次出事,估计厂里也得好好整顿一下了。”
父子俩的对话就此打住,没有再深入。
然而,这颗关于“安全生产”和“规范操作”的种子,已经悄无声息地种在了林大山的心里。
几天后,林大山再次因公前往轧钢厂。在与厂里一位负责生产的干部交谈时,话题不可避免地又绕到了最近的工伤事件上。
那位干部正为这事头疼,抱怨工人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
林大山听着,忽然想起了儿子那天晚上说的话,便看似随意地接了一句:“工人同志们的觉悟要提高,但咱们厂里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也得跟上啊。安全这事儿,光靠觉悟不行,得靠严格的制度和反复的培训,形成习惯才行。就像我们搞物资调配,每一道手续都得清清楚楚,差一点都不行,不然就容易出纰漏。”
他这话,是以一个兄弟单位干部的身份,从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建议,合情合理,又不显得指手画脚。
那位轧钢厂的干部听了,微微一怔,随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林同志你说得对!是该好好抓一抓制度落实和培训了!回头我就跟车间主任们开会强调这个事!”
这次交谈,只是无数工作交流中不起眼的一次。林大山说完也就忘了,他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充当了儿子传递信息的媒介。
然而,就是这股来自外部、看似随意的声音,与轧钢厂内部因贾东旭事件而产生的检讨和压力汇合在了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久之后,轧钢厂各个车间,都接到了一份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的通知,并要求各车间组织一次集中的安全培训,尤其针对新入职的学徒工和操作关键设备的工人,必须反复强调操作规程和违规后果。
这次培训,或许无法完全杜绝未来的所有事故,但它像一记警钟,在不少工人心中敲响。一些原本马虎大意的操作习惯,得到了纠正;一些潜在的风险,被提前发现和排除。
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那个隐藏在幕后的推动者林向阳,此刻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仿佛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他没有改变贾东旭受伤的事实,也没有阻止贾张氏的吵闹。但他通过父亲,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在事件的源头,激起了一圈微弱的涟漪。
这圈涟漪,或许无法立刻改变贾家的困境,也无法扭转某些人固有的性格。但它确确实实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带来了一丝积极的影响。
它让安全生产的意识,在轧钢厂得到了一次强化。
它可能在未来,避免其他家庭遭遇类似的悲剧。
这就是林向阳选择的“引导”方式——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矛盾和人物,而是通过影响环境、制度和观念,来间接地达成自己的目的。
无声,却有力。
隐蔽,却深远。
他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实践。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而接下来,他将把目光转回那个小小的四合院,寻找下一个,能够投下“石子”的合适节点。他知道,在那个充满张力的舞台上,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