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丰盛的午饭,吃得林家上上下下每个人都肚儿圆圆,脸上挂着满足的油光。
吃完饭,男人们坐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乘凉。
林建国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林卫东和林卫疆兄弟俩则剔着牙,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队里的农活。
林卫家坐在小板凳上,听着哥哥们说话,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
厨房里,王秀英则拉着大儿媳妇李红霞,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小声地说着话。
“红霞啊,锅里还剩下不少红烧兔肉和卤兔子,你等会儿用个碗装上,给铁蛋和妞妞留着晚上吃。”
王秀英把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递给儿媳妇。
“哎,知道了,娘。”
李红霞应着,手上麻利地把剩菜拨进碗里。她心里明白,婆婆这是疼孙子孙女。
王秀英看着儿媳妇那副温顺贤惠的样子,心里头也是熨帖的。
她顿了顿,又从墙角那个装红薯的大麻袋里,解开口子。
“你瞅瞅,这红薯,都是卫家从外面弄回来的,品相比咱们队里分的那些口粮红薯,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王秀英抓起一个红薯,在手里掂了掂。
“个大,皮光溜,一瞅就知道是好地里长出来的好东西。”
“是呢,三弟就是有本事。”李红霞由衷地赞道。
“你娘家那边……日子也不好过吧?”
王秀英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李红霞正在刷锅的手,微微一顿。
她的眼圈,一下子就有点红了。
她娘家在邻村,家里兄弟姐妹多,爹娘又老实,只会埋头种地,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
这年景不好,地里收成差,她有好几个月没敢回娘家了,就怕回去看见爹娘那愁苦的脸,自个儿心里难受,又帮不上什么忙。
“嗯。”
李红霞从鼻子里应了一声,声音有点闷。
王秀英看着她这副样子,心里叹了口气。
她拍了拍儿媳妇的肩膀,从旁边拿过一个半旧的布口袋。
“去,装上二十斤红薯。”
李红霞一下子就愣住了,抬起头,不敢相信地看着婆婆:
“娘,这……这使不得!这都是卫家辛辛苦苦弄回来的,是咱家救命的口粮,我哪能往娘家拿……”
“有啥使不得的!”王秀英眼睛一瞪,把布口袋硬塞到她手里。
“你嫁到我们老林家,就是我们老林家的人。可你爹娘,也是你爹娘。咱们家现在日子稍微缓过来了点,就不能看着亲家在那边挨饿。”
她顿了顿,声音又缓和了下来,拉着儿媳妇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
“红霞啊,我知道你是个好媳妇,凡事都向着咱们家。但娘也是从儿媳妇熬过来的,晓得女人家心里头那点惦记。你娘家好,你在婆家这腰杆子,也能挺得更直一些。”
“再说了,这东西,是卫家拿回来的。卫家是啥人?是你亲小叔子。
你也是这个家的人,拿点东西去帮衬一下自个儿的爹娘,天经地义,谁也说不出个‘不’字来!”
婆婆这番话,说得又硬气,又暖心。
李红霞听得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她嫁到林家这么多年,婆婆虽然有时候嘴上厉害,但心里头是真把她当自家人疼的。
尤其是在这种粮食比命都金贵的年头,能主动让她拿粮食回娘家,这份情谊,比金子都重。
“娘……”李红霞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能一个劲儿地抹眼泪。
“哭啥!多大点事儿!”王秀英给她擦了擦眼泪。
“快去装!装得满满的!让你爹娘也尝尝,我儿子弄回来的好东西!也让你们村里人看看,我们老林家,不是那等小气扒拉的人家!”
在婆婆的催促下,李红霞擦干眼泪,拿了一口袋红薯。
她换了身干净的衣裳,走到院子里,对着正在说话的男人们说道:
“爹,卫东,我……我回趟娘家。”
林建国正抽着烟,闻言点了点头:“去吧,路上慢点。天黑前赶回来。”
林卫东也站起身,从墙角拿起扁担:“东西沉,我送你一程。”
“不用,我自己能行。”
李红霞连忙摆手,脸上带着几分羞涩和感激。
看着妻子提着东西往外走,林卫东这个不爱说话的庄稼汉子,也难得地柔声叮嘱了一句:
“跟岳父岳母说,家里都好,别惦记。”
“哎!”
李红霞应了一声,提着那沉甸甸的布口袋,走出了院门。
她走在村里的土路上,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了几分。
路上碰见几个正在树底下纳鞋底、说闲话的婆娘。
“哟,这不是建东家的吗?这是要去哪儿啊?”一个长舌妇扬声问道。
“回趟娘家。”
李红霞笑着回答,特意把手里的东西往上提了提。
那几个婆娘的眼睛,一下子就黏在了她手里的东西上。
那口袋,鼓鼓囊囊的,一看就沉。
“哎哟喂,红霞,你这是发财了?提这么多好东西回娘家?”
另一个婆娘酸溜溜地说道,“你婆婆舍得让你拿?”
“我婆婆让我拿的。”
李红霞的腰杆挺得笔直,脸上带着自豪的笑。
这话一出,那几个婆娘都愣住了,面面相觑。
王秀英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会过日子,说白了就是有点“抠”。啥时候变得这么大方了?
“红霞,你可真是嫁对人了,摊上这么好的婆家!”
一时间,羡慕和夸赞的声音,不绝于耳。
李红霞听着这些话,心里头比吃了蜜还甜。
她知道,从今天起,不光是她在娘家面前有了面子,整个林家在村里头的名声,也更响亮了。
她娘家在邻村李家屯,走路过去得半个多时辰。
等她提着东西,满头大汗地走到自家那熟悉的破旧院门口时,她娘正坐在门槛上,就着光线,缝补着一件满是补丁的旧衣裳。
“娘!”李红霞喊了一声。
她娘抬起头,看见是闺女,先是一愣,随即赶紧站起身,脸上又是惊喜又是心疼:
“红霞?你咋回来了?也不提前捎个信儿!”
她看见闺女手里提着的东西,更是吓了一跳。
“你这孩子,这是干啥?从哪儿弄来这么多东西?”
“是……是婆婆让我拿回来的。”
李红霞把东西放在地上,拉着娘的手,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她娘听完,也是红了眼圈,拉着闺女的手,不住地念叨:
“你婆家,是好人呐……真是好人呐……”
李红霞的爹和两个弟弟也从屋里闻声出来了。
当他们看到那满满一口袋红薯时,眼睛都直了。
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东西,那就是救命的粮!
李红霞的爹,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搓着手,半天不知道说啥好,最后只是对着闺女重重地点了点头:
“闺女,替我……替我谢谢你公婆,谢谢你三叔子。这份情,我们李家记下了!”
李红霞在娘家没多待,说了会儿话,就执意要走。
她娘非要留她吃饭,她死活不肯。
她知道,娘家这点口粮,都是算计着吃的,她不能再给娘家添负担。
从娘家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
李红霞走在回去的路上,心里头暖洋洋的,充满了感激。
她感激自己的小叔子林卫家。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这一切。
他不仅让婆家吃上了肉,也让她这个当儿媳妇的,能在娘家面前挺直腰杆。
她更感激自己的婆婆王秀英。
婆婆那番话,那份体谅,让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在林家的付出,都值了。
回到家时,晚饭已经做好了。
饭桌上,虽然没有了中午的奢华,但白面馒头配着红薯粥,还有一盘中午剩下的兔肉,依然吃得一家人有滋有味。
吃完饭,李红霞主动抢着把所有的碗筷都收拾了,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着,不让婆婆插手。
等她收拾完,走进堂屋,看见婆婆王秀英正坐在煤油灯下,借着光,给她儿子铁蛋缝补着一件破了洞的褂子。
灯光下,婆婆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像刀刻一样。
李红霞走上前,从婆婆手里拿过针线。
“娘,我来吧。您眼睛不好,别费神了。”
王秀英也没跟她争,把衣服递给她,笑着说:“人老了,不中用了。”
婆媳俩,就这么静静地坐在灯下。
李红霞飞针走线,王秀英则在一旁看着,偶尔说两句话。
“你娘家那边,都还好吧?”
“都好,娘。我爹娘让我给您和爹问好,说……谢谢您。”
“谢啥,都是应该的。”
王秀英摆了摆手,“一家人,就得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娘,您说得对。”
李红霞抬起头,看着婆婆,眼神里满是真诚。
“以前,是我不懂事,有时候还跟您怄气。现在我明白了,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好。”
王秀英看着灯光下儿媳妇那张诚恳的脸,心里也是一阵温暖。
她拍了拍李红霞的手:“傻孩子,说这些干啥。过日子嘛,锅碗瓢盆,哪有不磕碰的。只要心在一块儿,比啥都强。”
这一刻,婆媳之间那点若有若无的隔阂,彻底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