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翼的缇骑卷着黔地的尘土走了,毕节卫紧绷的弦却没松下半分。青阳书院后山僻静的讲经堂里,化名包文永的朱允炆坐在窗下。面前是学子们交上来的课业,墨迹未干,讲的是《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窗外,一队操练完毕的卫所兵士正列队走过石板路,沉重的皮靴踏出整齐划一的闷响,铠甲鳞片的摩擦声刮得人耳膜发痒。
朱允炆握着紫毫笔的手几不可察地一抖,一滴浓墨滴落在“困于心,衡于虑”的“虑”字旁,迅速洇开一小团刺目的黑斑。他盯着那墨渍,呼吸有瞬间的凝滞。罗翼那双细长阴鸷的眼睛,仿佛穿透了毕节卫的城墙,又落回他身上,带着北镇抚司特有的、毒蛇吐信般的审视。他闭上眼,喉结滚动了一下,再睁开时,眼底那丝惊惶已沉入深潭,只余下惯常的平静。他提笔,就着那团墨渍,沉稳地添了几笔,墨团化作山石一角,旁边又勾勒出一株虬劲的孤松。山石孤松,压在“困于心”三字之上,倒显出几分突兀的苍劲。他搁下笔,指尖冰凉,只有他自己知道,方才那一瞬,冷汗几乎要透出中衣。
禄国公府西暖阁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气。刘青斜倚在铺了软缎垫子的贵妃榻上,府里常走动的那位老郎中,刚收回搭在她腕上的三根枯瘦手指,花白的眉毛下,一双阅尽世情的眼睛带着温和的笑意,看向一旁的周必贤。
“恭喜国公爷,贺喜夫人。”老郎中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夫人这是喜脉,滑而有力,当有两月了。”
暖阁里静了一瞬。侍奉在旁的几个丫头脸上刚绽出惊喜,立刻又收敛了神色,只垂手站着,眼观鼻鼻观心。周必贤负手立在榻前,闻言,身形似乎定住了。他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刘青尚平坦的小腹上,那目光沉得如同千钧的墨锭,里面翻涌着欣喜,他走到榻边坐下,握住刘青微凉的手,那手在他宽厚的掌心里轻轻回握了一下,传递着无声的安稳。
“有劳先生。”周必贤的声音低沉平缓,“夫人身体素来单薄,此番还需先生多费心调理。安胎的方子,务求稳妥。”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此事,暂不宜外传。府内一应伺候,皆按旧例,不得张扬。”
老郎中何等通透,立刻躬身:“国公爷放心,老朽省得。夫人脉象平稳,只需静养,辅以温补。方子老朽这就去斟酌,必求万全。” 他收拾好药箱,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暖阁里只剩下夫妻二人,“这孩子来得…不是顶安稳的时候。”刘青的声音很轻,目光却清亮地望着他,“可来了,就是天意。夫君,咱们护得住他。”
周必贤紧了紧她的手,另一只手覆上她的小腹,动作笨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守护意味:“嗯。护得住。” 三个字,沉甸甸地砸在寂静的暖阁里。
国公府后院管事杨朝栋的婚事,成了毕节卫暮春时节最鲜亮的一抹颜色。日子就定在苗家最盛大的“跳花”节。杨朝栋已近不惑,常年的劳心劳力在他眉宇间刻下风霜的印痕,鬓角也见了星星点点的白。阿萝,刘瑜当年的贴身大丫头,如今也是三十许人,眉眼温婉依旧,眼角却也有了细密的纹路。两人都是府里的老人,一个掌着外院庶务,一个管着内宅女眷的针线衣裳,十几年风雨同舟的情分,早已不是主仆二字能道尽。
刘瑜和奢香夫人亲自操持。刘瑜看着铜镜前由着喜娘梳头的阿萝,镜中人穿着簇新的苗家盛装,红底彩绣的百鸟衣,沉甸甸的银项圈压着领口,映得她脸颊微红,眼角眉梢却带着新嫁娘少有的、历经世事的平和与羞涩交织的复杂神采。
“一转眼,当年跟着我陪着我的那个小丫头,也要嫁人了。”刘瑜拿起梳妆台上的银梳,替她抿了抿鬓角,声音有些感慨,“朝栋是个靠得住的,把你交给他,我和奢香妹子都放心。”
奢香夫人正亲手将一对赤金镶绿松石的耳坠给阿萝戴上,闻言笑道:“可不是?咱们家阿萝,配他杨朝栋,是那老小子高攀了!若非老侯爷又执意不肯,阿萝早该有个正经名分,何至于蹉跎至今。”
阿萝眼圈微红,对着镜中的刘瑜和奢香深深一福:“夫人和奢香夫人的恩德,阿萝…阿萝这辈子都记在心里。” 声音有些哽咽。
“大喜的日子,不说这些。”刘瑜扶起她,拍了拍她的手背,“往后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她转头对奢香道:“外头怕是快开始了,我们也该过去了。”
跳花坡选在毕节卫城西郊一片开阔的缓坡上。正值暮春,山坡上开满了粉白淡紫的杜鹃,远远望去,像泼翻了胭脂盒。坡顶中央早已竖起了高高的花树(花杆),缠绕着五彩的布条和新鲜的松枝。坡下人头攒动,鼎沸的人声混着笙歌铜鼓,隔几里地都能听见。苗家、彝家、布依、仡佬…各族的男女老少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色彩斑斓,银饰叮当,汇聚成一片欢腾的海洋。
杨朝栋今日也脱下了管事的灰布长衫,换上了一身崭新的靛蓝苗家男子盛装,头上缠着厚重的青布包头,插着象征吉庆的锦鸡翎。他身材高大,虽已不复少年挺拔,但眉宇间那份沉稳干练,配上这身装束,倒显出几分别样的精神与庄重。他身边簇拥着周三牛、周水生等一干老兄弟,都是当年从七星卫一路厮杀出来的,如今也大多在卫所里有了职位,此刻都笑着打趣他。
“老杨,今日可算把你这个老大难给嫁出去了!不对,是娶进来!”周三牛嗓门最大,拍着杨朝栋的肩膀,震得他肩头的银饰哗啦作响。
周水生稳重些,笑着递过一碗米酒:“朝栋哥,喝了这碗酒,待会儿背新娘子踩刀梯,腿脚可要稳当些!莫要丢了我们兄弟的脸!”
杨朝栋黝黑的脸上难得地泛着红光,接过酒碗,环视一圈这些生死与共的老伙计,喉咙有些发堵:“兄弟们的情分,老杨记一辈子!” 仰头将辛辣的米酒一饮而尽,引来一片叫好声。
震天的铜鼓声和悠扬的芦笙调猛地拔高,坡顶的人群如潮水般向两边分开。一队盛装的苗家少女簇拥着新娘子阿萝,踏着鼓点,袅袅娜娜地向坡顶走来。阿萝顶着红盖头,身上银饰随着步伐发出悦耳的碰撞声,在阳光下闪着炫目的光。坡上坡下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和口哨声。
苗家婚礼的重头戏——“踩刀梯”开始了。三十六把雪亮的长刀,刀刃向上,刀柄深深插入土中,排成陡峭的阶梯,一直通向坡顶的花树之下。阳光照在锋利的刀刃上,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杨朝栋深吸一口气,在震耳欲聋的鼓点和族人高亢的“呜嗬”助威声中,稳稳地踏上第一级刀梯。冰冷的刀刃隔着厚实的牛皮靴底传来坚硬的触感。他背微微弓起,让阿萝能稳稳伏在他背上。一步,两步…他走得极稳,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刀柄与刀柄之间的空隙处,避开那闪着寒光的刃口。鼓点越来越急,笙声越来越嘹亮,人群的呐喊几乎要掀翻山坡。杨朝栋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后背的肌肉绷紧,但他的脚步没有丝毫迟疑,每一步落下都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沉稳力量。当他终于背着阿萝稳稳踏上坡顶的平台,四周的欢呼声达到了顶点!
主婚的是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苗家阿公。他用古老的苗语高声念诵着祈福的祝词,声音苍劲悠远,在山坡上回荡。杨朝栋和阿萝并肩跪在花树下,接过阿公递来的牛角杯,里面盛满了清冽的米酒。两人手腕相交,在震天的鼓乐和无数双祝福的目光中,饮下了这碗合卺酒。酒液滚烫,从喉咙一直烧到心底。杨朝栋侧头,看着红盖头边缘阿萝微微颤抖的下颌,这个在血火和庶务中沉浮了半生的汉子,眼底第一次涌上如此清晰而温暖的水光。
盛宴随即铺开。巨大的篝火在坡顶燃起,火焰舔舐着夜色,烤全羊、腊肉、各色山珍野味在火堆上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焦香。大坛的米酒被拍开泥封,清冽的酒香混着食物的香气,弥漫在欢乐的空气里。各族男女围着篝火踏歌起舞,银饰碰撞,裙裾飞扬,歌声、笑声、劝酒声、划拳声,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仿佛要将这黔西北的群山都点燃。
周必贤和刘青坐在主位席上,刘青手边放着一杯温水,小口抿着。周必贤端着酒碗,与前来敬酒的土司头领、卫所将领应酬着,眼神却不时关切地扫过刘青。奢香夫人容光焕发,正与几位彝家头人的夫人高声谈笑,爽朗的笑声极具穿透力。刘瑜坐在稍侧的位置,含笑看着场中热闹,只是偶尔抬手拢一拢鬓角时,指尖会不经意地拂过几缕新添的银丝。岁月无声,在这喧天的喜乐里,悄然刻下痕迹。
周必畅坐在女眷席中,手里无意识地捻着一朵刚摘下的杜鹃花。她今日也穿了身水红的裙子,衬得肌肤胜雪,眉目如画。场中的热闹似乎离她有些远。她的目光时不时飘向坡下灯火阑珊处,那是青阳书院的方向。隔着喧嚣的笙鼓和鼎沸的人声,那一片山坡显得格外寂静幽暗。她想起那个青衫落拓的身影,想起他执笔时清隽的侧脸,想起回廊下那不经意的一瞥…心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酸又软。手里那朵娇艳的杜鹃,不知不觉被她捻碎了,粉色的汁液染红了指尖。
“畅姑娘,想什么呢?魂都飞了?”旁边一位相熟的彝家姑娘笑着推了她一下,递过来一碗甜米酒,“来,喝酒!跳花节,就是要高兴!”
周必畅回过神,勉强笑了笑,接过酒碗,仰头喝了一大口。甜腻的酒液滑入喉咙,却压不住心底那份莫名的烦乱和空落。场中,一对对年轻的苗家男女正手拉手跳着欢快的“踩堂舞”,火光映着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和含情脉脉的眼波。周必畅看着,心头那点烦乱像藤蔓一样悄悄滋长缠绕。她的终身呢?包先生…他那样的人,会看得上自己这样在边地长大的土司女儿吗?阿爹阿娘…又会怎么想?纷乱的念头搅得她心绪不宁,手里的酒碗空了又满,辛辣的滋味直冲脑门。
青阳书院后山,那间独属于“包文永”的小院,此刻如同被喧嚣世界遗忘的孤岛。院墙隔绝了跳花坡上震天的声浪,只余下模糊遥远的嗡鸣,像隔着厚重的棉被。窗纸上映着孤灯一盏。
朱允炆——包文永,独坐灯下。案头摊着一卷《南华经》,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远处隐隐传来的笙鼓声、欢笑声,像细小的针,一下下刺着他紧绷的神经。这尘世的烟火,这平凡的喜乐,离他那么近,又那么远。他曾经是这天下最尊贵的人,坐拥四海,生杀予夺。如今,却只能在这西南边陲的一隅,顶着一个虚假的名字,听着别人的喧嚣,咀嚼着自己无处安放的过往和看不见未来的余生。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蚀骨的孤独,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一丝尖锐的痛楚,才勉强压住心底翻涌的悲凉。
“先生?”门外传来一个清朗的童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是周廷玉。小家伙大概是嫌前头太吵,溜回了书院。
包文永深吸一口气,迅速松开拳头,脸上已换上了惯常的温和。他起身打开门,周廷玉抱着个小布包站在门外,小脸上带着点兴奋跑过来的红晕。
“先生,前头好热闹!杨管事背新娘子踩刀梯,好高好高!” 他比划着,眼睛亮晶晶的,“阿娘说太吵了,让我回来找先生。”
包文永侧身让他进来,摸了摸他的头:“嗯。那廷玉就在先生这里,可好?”
“好!”周廷玉用力点头,献宝似的打开布包,“先生你看,这是跳花坡上阿婆给我的米糕!可甜了!我给你留了一块!” 布包里是一块压得有点变形的白色米糕,散发着清甜的米香。
包文永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和那块朴素的米糕,心头那冰封的角落,似乎被一丝微不可察的暖流浸润。他接过米糕,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软糯香甜的味道在舌尖化开。“嗯,很甜。谢谢廷玉。” 他在孩子身边坐下,拿起那卷《南华经》,“来,先生接着给你讲‘庖丁解牛’…”
孩子的注意力很快被故事吸引,小脑袋凑在灯下,听得入神。包文永的声音平稳而清晰,讲述着那游刃有余的技艺和顺应天道的道理。然而,他的目光却越过书卷,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远处的笙歌笑语,如同隔世的潮汐,拍打着这方孤寂的院落。这偷来的平静,这借来的身份,这深藏的惊惶与无望,如同黑暗中蛰伏的兽,随时可能将这片刻的温情撕得粉碎。苗岭的春夜,深得看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