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民及其同伙被扭送公社法办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彻底驱散了笼罩在宋家和白石屯上空的阴霾。屯里人对宋卫国更是敬佩有加,不仅因为他铲除了祸害,更因他分发熊肉的义举,让不少人家尝到了难得的荤腥,感念他的恩情。
家中氛围也为之一松。连续几日,宋家新院里都洋溢着久违的、纯粹的欢声笑语。李素娟眉宇间的忧色尽散,变着法子给家人做好吃的,连带着对海礁、海岩这两个义子,也愈发疼爱,视如己出。七个女儿仿佛挣脱了无形的束缚,变得更加活泼开朗,院子里时常回荡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和追逐嬉闹的声音。
这天清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宋卫国看着在院子里晨练的海礁、海岩,又看了看围着李素娟叽叽喳喳讨论着今天要去河边挖野菜的女儿们,心中一动,提出了一个全家人都雀跃不已的建议:“今天天气好,咱们全家进山一趟如何?不去深险的地方,就在近山转转,采点山菜、蘑菇,也让海礁海岩认认这些能吃的宝贝,顺便看看能不能给咱家的餐桌添道野味。”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响应。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更像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春游。
“太好了!进山玩咯!”清浅第一个跳起来欢呼。
疏影眼中也闪着光,立刻开始盘算要带哪些筐子、布袋。
梦蝶、映雪兴奋地拍手,已经开始想象躺在草地上看白云的情景。
嫣然和知画虽然不太懂,但看姐姐们高兴,也咧着小嘴笑。
怀瑾(七丫)则一本正经地跑去检查她的小背篓,又拉着海岩的手:“岩哥哥,我知道哪里的婆婆丁(蒲公英)最嫩!”
连小怀瑜也似乎听懂了,在母亲怀里兴奋地挥舞着小手,咿呀不停。
李素娟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也笑着点头:“好,咱们全家都去!就当踏青了。”她立刻张罗起来,准备更多的干粮、饮水,还有野餐用的旧布单。
于是,一支规模不小的“家庭采山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宋卫国自然是领队和护卫,背着枪,腰挎猎刀,目光敏锐地扫视着前方。李素娟抱着小怀瑜,走在队伍中间。海礁和海岩一左一右,如同两个尽职的副手,不仅背着最大的筐,还时刻留意着弟弟妹妹们的安全。七个女儿则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提着各自的小筐小篮,叽叽喳喳,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他们没有深入危险的黑瞎子沟,而是选择了一片向阳、林木不算太密的缓坡。这里视野相对开阔,即使有猛兽也容易发现,而且盛产各种春季的山野菜和早期生长的蘑菇。
一进入山林,宋卫国便开始了他的现场教学。
“看,这是刺老芽,顶着紫红色的芽苞,最是鲜嫩,掰下来焯水凉拌或者炒鸡蛋都极好。”
“这是蕨菜,蜷曲得像个小拳头,这个时候采正好,再长老了就柴了。”
“那是小根蒜,挖出来根部像个小蒜头,味道冲,但提味。”
“还有荠菜、蒲公英……这些都认准了,只采认识的,不认识的绝对不碰。”
他讲解得细致,海礁和海岩听得认真,连七个女儿也竖着小耳朵听,不时指着某棵植物发问。李素娟也笑着补充一些她知道的、关于这些山菜的民间吃法或偏方。气氛融洽而温馨,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
孩子们很快投入到快乐的采摘中。疏影和清浅手脚麻利,专挑肥嫩的刺老芽和蕨菜。梦蝶和映雪对挖小根蒜产生了浓厚兴趣,蹲在地上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掘。嫣然和知画则跟在姐姐们后面,负责将采好的菜放进篮子里,虽然偶尔会帮倒忙,但那份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怀瑾(七丫)果然兑现承诺,拉着海岩找到了一片长势极好的蒲公英,两人合作,很快就采了一大把。海礁则更留意四周,不时提醒跑远的妹妹注意脚下,或者帮李素娟抱一会儿有些沉的小怀瑜。
宋卫国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幸福。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家人相伴,其乐融融,靠山吃山,取之有道。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依旧不时观察四周,但眼神中多了几分柔和。
收获颇丰,大大小小的筐篮很快就装满了各种翠绿鲜嫩的山野菜。看看日头近午,李素娟找了一处平坦干燥、靠近溪流的草地,铺开布单,准备野餐。
就在大家围坐在一起,准备享用带来的干粮和煮鸡蛋时,负责警戒的宋卫国耳朵微微一动,听到侧后方传来一阵轻微的、不同于家人嬉闹的窸窣声。他不动声色地站起身,对李素娟道:“你们先吃,我去旁边看看,顺便看看能不能弄点新鲜的肉食加餐。”
他示意海礁和海岩留下保护家人,自己则拿起步枪,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悄无声息地摸去。
没走多远,在一片灌木丛后,他看到了一小群正在低头觅食的野兔。大概有五六只,体型肥硕,毛色光亮。这真是送上门的佳肴!
宋卫国没有开枪,枪声会惊吓到家人。他悄无声息地取下背上的弹弓——这是他教海礁海岩时自己也随身带着的,又捡了几颗圆润的石子。
屏息,瞄准,发射!
“嗖!”“嗖!”
两声轻微的破空声几乎同时响起!
两只正在啃食草根的肥硕野兔应声倒地,四肢抽搐了几下便不动了。其余的野兔受惊,瞬间窜入草丛消失不见。
宋卫国上前提起两只沉甸甸的野兔,满意地点点头。这弹弓的准头,他从未落下。
当他提着战利品回到野餐地时,自然又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欢呼。孩子们看着肥嫩的野兔,仿佛已经闻到了晚上红烧兔肉的香味,对接下来的野餐更加期待了。
野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溪水潺潺,鸟鸣啾啾,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食物,说着笑着。海礁和海岩逐渐放下了最初的拘谨,完全融入了这个大家庭,给妹妹们讲着海上的趣事。宋卫国和李素娟看着孩子们,相视而笑,眼中满是满足。
休息过后,下午的采集继续。除了山野菜,宋卫国也开始教他们辨认一些常见的、可食用的蘑菇,如榛蘑、松树伞等,反复强调必须百分之百确定才能采摘。
就在采集接近尾声时,细心的疏影在一棵老柞树下,发现了几朵刚冒头不久、伞盖呈深棕色、带着独特浓郁香气的蘑菇。
“爸,你看这个,是您说的那种……‘趟子蘑’吗?”疏影不太确定地问。
宋卫国过去一看,眼中露出惊喜:“没错!就是趟子蘑!这东西味道极其鲜美,比肉还香,可遇不可求!疏影,你立了一功!”他又仔细在周围寻找,果然又发现了不少,虽然都还很小,但预示着这片区域是趟子蘑的生长地,过些日子再来,必有更大收获。
这个发现让全家人都很高兴,仿佛找到了山林的又一个秘密宝藏。
夕阳西下,宋家“采山队”满载而归。每个人的筐篮里都装满了绿色的希望和收获的喜悦。两只肥兔和那几朵珍贵的趟子蘑,更是为今天的出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到家,院子里飘起了炊烟。李素娟忙着清洗山野菜,准备晚饭。疏影清浅帮着打下手。海礁海岩负责处理野兔。梦蝶映雪带着小的们在院子里整理今天采摘的成果,按照种类分门别类。小怀瑜坐在摇篮里,咿咿呀呀地看着哥哥姐姐们忙碌。
宋卫国站在堂屋门口,看着这充满生机与烟火气的一幕,心中宁静而充实。最大的威胁已经清除,家庭和睦,儿女绕膝,义子得力,山林与海洋的馈赠源源不断。他知道,未来的日子或许仍有风雨,但只要家人同心,便没有过不去的坎。山林的篇章翻过了充满斗争的一页,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收获的新章。而他,将继续作为这个家的支柱,引领着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