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工作室,苏晚星像是被打通了灵感的闸门。她把从故乡带回的速写本摊在桌上,月季花瓣的卷边、石臼的纹路、粗陶碗的釉色,还有外婆温柔的眉眼,都顺着画笔流淌在画纸上。陆时衍坐在一旁处理事务,偶尔抬头看她,只见她笔尖翻飞,连额角的碎发垂落都未曾察觉,眼里只剩对画面的专注。
短短一周,《外婆的庭院约定》的初稿就已成型。绘本里,小女孩跟着外婆学种月季、采桂花,石桌上的桂花糕冒着热气,竹椅旁的薄荷草随风轻摇,每一页都浸着岁月的清甜。可画到最后一页时,苏晚星却停住了笔。
按照剧情,这里该是长大后的女孩回到庭院,带着外婆的遗愿做好桂花糕,可她试了三版画面:一版是女孩独自坐在竹椅上,总觉得少了点暖意;一版是女孩对着外婆的照片微笑,又显得太过伤感;还有一版加入了麻雀环绕的场景,却又冲淡了核心的思念。她揉掉画纸,指尖捏着铅笔,难得地有些烦躁。
“卡壳了?”陆时衍端着温水走过来,看到桌上散落的废稿,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
苏晚星点点头,把脸埋进臂弯:“我想画出那种‘外婆不在,但约定还在,爱也还在’的感觉,可怎么画都不对。”
陆时衍没说话,转身走进卧室,片刻后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出来。他把信封放在苏晚星面前:“你看看这个。”
苏晚星疑惑地拆开信封,里面掉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外婆抱着小小的她,坐在庭院的石桌旁,两人手里都拿着一块桂花糕,笑得眉眼弯弯。阳光落在她们的发梢,月季花丛在身后开得正盛,甚至能看清外婆指尖沾着的一点面粉。
“这是……”苏晚星的声音哽咽了。这张照片是外婆去世后,她在旧衣柜的夹层里找到的,后来不小心弄丢了,没想到被陆时衍悄悄收好。
“你看这里。”陆时衍指着照片里的细节,“外婆的手搭在你的肩上,你们的目光落在同一块桂花糕上,那种默契和温暖,就是你要找的感觉。”他顿了顿,轻声说,“长大后的你,不是独自完成约定,而是带着外婆的爱和记忆在延续约定。”
苏晚星看着照片,心里豁然开朗。她重新拿起画笔,这一次,笔尖不再犹豫。画纸上,长大后的女孩坐在老竹椅上,石桌上摆着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旁边放着外婆当年用过的粗陶碗,碗里盛着薄荷茶。女孩的手边,放着那张老照片,照片被一个小小的木相框装着,相框旁插着一朵新鲜的月季花。
更巧妙的是,她在画面的角落加了一个细节:女孩的手腕上,戴着一串用桂花籽串成的手链,和照片里外婆手腕上的那串一模一样——那是小时候外婆教她做的,说戴着就能记住桂花糕的味道,记住彼此的约定。
背景里,夕阳依旧温暖,月季花丛开得比记忆里更盛,几只小麻雀落在石桌上,啄食着散落的糕屑,一切都像是时光从未走远。
“就是这个!”苏晚星放下画笔,眼里闪着泪光,“外婆的爱没有消失,它变成了照片、手链、庭院里的花,一直陪着我完成约定。”
陆时衍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你做到了。这一页,不仅是绘本的终章,也是你和外婆的约定最圆满的结局。”
苏晚星靠在他怀里,看着画纸上的画面,心里满是释然与温暖。她把照片重新放回信封,小心翼翼地收进抽屉,又在画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窗外的星星灯亮起,映着画纸上的庭院与笑容,也映着两人相视而笑的模样。
绘本初稿很快发给了出版社,编辑的回复几乎是秒回:“苏老师,最后一页太绝了!那种跨越时光的温暖,直接看哭了!这就是‘时光约定’系列最动人的内核!”
苏晚星拿着手机,转头看向陆时衍,两人相视一笑。她知道,这张照片不仅拯救了绘本的终章,更让她明白,那些被时光珍藏的记忆,那些未曾被辜负的约定,从来都不是负担,而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温暖的力量。
而她和陆时衍的故事,也像这绘本一样,在一个个被珍视的细节里,在一次次彼此的陪伴里,愈发温暖,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