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谈心的温暖还在“绿韵微光”中心流淌,团队凝聚力愈发坚实,孩子们在分享与沟通中愈发自信。陈曦四人渐渐发现,应对岁月变化的最好方式,不仅是接纳与沟通,更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知勇于尝试,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中,让公益之路始终焕发着热血与活力。这份“心态年轻”,不是刻意模仿孩童的天真,而是在岁月沉淀中,依然保留对热爱的执着、对创新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忱。
向孩子学习:重拾纯粹的热爱与好奇
“孩子们身上有最纯粹的生命力,是我们最好的‘心态老师’。”陈曦常常这样感慨。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四人开始主动放下成年人的固有思维,向孩子们学习那份不被世俗束缚的好奇与热爱。
乐乐对竹编的痴迷,让林砚舟重新找回了对非遗技艺的纯粹热爱。有一次,乐乐突发奇想,想用竹丝编织出“会发光的幸福树”,于是抱着竹编架蹲在庭院里,对着阳光反复摆弄竹丝,尝试不同的编织角度。林砚舟原本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但看着乐乐专注又执着的眼神,他决定放下“不可能”的执念,陪着乐乐一起尝试。他们查阅资料、请教工匠,甚至尝试在竹编中融入LEd灯串,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做出了一盏“竹编发光幸福树”。当乐乐看到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兴奋地跳起来时,林砚舟突然明白:“所谓心态年轻,就是永远不失去对‘奇思妙想’的包容与尝试的勇气。”从那以后,他常常主动向孩子们“请教”创意,甚至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成为非遗教学的“小老师”。
朵朵的“无厘头”快乐,治愈了沈亦舟的“记录疲劳”。朵朵喜欢在拍摄时突然做鬼脸,或者把剪纸贴纸贴在沈亦舟的相机上,用稚嫩的声音说:“沈叔叔,这样拍出来会更好看!”一开始,沈亦舟觉得这会影响拍摄效果,但久而久之,他发现这些“意外”反而让照片更具生命力。有一次,他跟着朵朵的脚步,用孩子的视角拍摄——趴在地上拍蚂蚁爬过竹编架,仰头拍剪纸挂件在风中摇晃,甚至故意让照片出现轻微的模糊感,结果拍出的“童趣视角”系列照片,在网上引发了大量共鸣。“孩子们教会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偶尔‘随心所欲’,反而能发现不一样的美好。”沈亦舟说。他开始在拍摄中加入更多创意,比如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在镜头前自由发挥,记录下最真实、最鲜活的瞬间。
小宇的“不放弃”,给了苏医生面对挑战的勇气。小宇在康复训练中,哪怕一次次失败,也会咬着牙重新尝试。有一次,他练习用羌绣绣出完整的太阳花,连续绣坏了五块布片,手指被针扎破了也不放弃,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坚持。苏医生看着他倔强的样子,想起自己在专业上遇到瓶颈时的退缩,不禁感到惭愧。她主动向小宇“取经”:“你为什么每次失败了都不气馁呀?”小宇眨着眼睛说:“因为我想绣出最好看的太阳花,送给苏医生。而且,失败了再试一次,总会成功的呀。”这句话点醒了苏医生,她开始主动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习智能康复设备的编程操作,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康复训练游戏,甚至报名参加了儿童心理学进阶课程。“心态年轻,就是永远保持对成长的渴望,像孩子一样,不怕失败,勇于尝试。”苏医生感慨道。
陈曦则在孩子们的“简单快乐”中,学会了卸下压力。孩子们的快乐很简单——一根竹丝、一张彩纸、一次成功的编织,都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有一次,陈曦因为海外合作项目遇到挫折,心情低落,乐乐拿着自己编的迷你竹编挂件,递到她面前:“陈姐姐,这个送给你,看到它就会开心啦。”看着乐乐纯粹的笑容,陈曦突然觉得,那些压力和烦恼,在孩子们的快乐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从那以后,她常常在工作间隙,加入孩子们的游戏,和他们一起做手工、唱儿歌,甚至跟着他们一起在草地上奔跑。“和孩子们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所有的疲惫都能被治愈。”陈曦说。这种“沉浸式”陪伴,不仅让她的心态更加年轻,也让她更能理解孩子们的需求,在工作中做出更贴合孩子的决策。
保持热爱:在创新中焕发团队活力
心态的年轻,不仅体现在接纳与学习,更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与创新中。陈曦四人决定,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用年轻的思维和创意,为公益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发起了“非遗年轻化计划”,将传统非遗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打造更受年轻人喜欢的公益产品。林砚舟带领孩子们,将竹编、羌绣、剪纸与盲盒、潮玩、文创饰品结合,推出了“非遗盲盒”系列——每个盲盒里都有一个迷你非遗手作,搭配一张孩子们的创作故事卡片;沈亦舟则拍摄了“非遗变装”短视频,让孩子们穿着“非遗童韵”服饰,搭配潮流音乐,在镜头前展示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视频上线后,迅速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关注;陈曦对接年轻设计师,将孩子们的非遗作品图案,设计成手机壳、帆布袋、卫衣等潮流单品,在电商平台开设“非遗潮玩店”,销量一路飙升,所得收益全部用于中心的设施升级。
团队的工作方式也变得更加“年轻化”。他们不再局限于线下会议,而是建立了线上沟通群,平时有什么创意想法,随时在群里分享;每周五的谈心会,增加了“创意 brainstorm”环节,大家畅所欲言,哪怕是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会被认真记录和讨论;他们还引入了“游戏化工作法”,将项目拆解为一个个“任务关卡”,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在团队内部颁发“非遗守护之星”“创意先锋”等趣味勋章,让工作变得更有乐趣和动力。
苏医生则将“年轻心态”融入康复训练中。她发现孩子们对游戏充满兴趣,于是将康复训练与非遗游戏结合,设计了“竹编穿线闯关”“羌绣拼图挑战”“剪纸障碍赛”等趣味训练项目。比如,在“竹编穿线闯关”中,孩子们需要按照指定纹路,将竹丝穿过对应的孔洞,完成关卡就能获得非遗图案贴纸作为奖励;在“羌绣拼图挑战”中,孩子们需要将打乱的羌绣图案拼完整,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专注力。这些游戏化的训练方式,让孩子们不再觉得康复训练是一种负担,反而主动要求“再玩一次”,康复效果也大幅提升。
共同成长:心态年轻,岁月不老
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中,陈曦四人不仅保持了年轻的心态,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他们不再被年龄、身份、经验所束缚,而是以更开放、更包容、更勇敢的姿态,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一切。
陈曦变得更加勇敢果断,不再因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在推进“非遗国际化”项目时,她大胆提出“让孩子们走出国门,开展非遗交流”的想法,虽然遭到部分人的质疑,但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带着孩子们前往国外参加非遗展会。当孩子们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竹编、羌绣、剪纸作品,用稚嫩的声音介绍非遗文化时,陈曦热泪盈眶。“心态年轻,就是永远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
苏医生变得更加乐观开朗,不再因工作压力而焦虑抑郁。她学会了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比如在康复训练间隙,和孩子们一起唱《非遗童声》,或者带着他们给糯米和黑豹制作非遗挂件。她的心态变化,也影响了身边的家长和同事,大家都说:“苏医生越来越有活力了,和她在一起,我们也变得更开心了。”
林砚舟变得更加敢于创新,不再墨守成规。他将年轻人喜欢的国潮元素、科技元素融入非遗教学,推出了“非遗+AI”课程——让孩子们用AI软件设计非遗图案,再用传统技艺制作出来;还开设了“非遗直播课”,让孩子们在镜头前,向网友展示非遗制作过程,传授简单的非遗技巧。这些创新尝试,不仅让非遗教学更具吸引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上非遗文化。
沈亦舟变得更加善于发现美好,不再因“记录疲劳”而抱怨。他开始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拍摄中的每一个瞬间,哪怕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创作失败,在他眼中都是成长的珍贵印记。他拍摄的“共同成长”系列照片,记录了自己与孩子们一起尝试、一起失败、一起成功的瞬间,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转发和点赞。“心态年轻,就是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
如今的“绿韵微光”中心,处处洋溢着年轻的活力与温暖。陈曦四人带着年轻的心态,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尝试、一起成长;孩子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热爱生活。糯米和黑豹依旧陪伴在大家身边,戴着孩子们制作的非遗挂件,在庭院里奔跑嬉戏;“幸福树”上挂满了新的非遗作品,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共同成长的故事。
夕阳西下,陈曦四人与孩子们围坐在庭院里,一起唱着《非遗童声》,歌声悠扬而温暖。“其实,不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而是我们与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长。”陈曦感慨道。苏医生点头:“心态年轻,岁月就无法老去;保持热爱,公益之路就永远充满活力。”林砚舟补充:“未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一起,尝试更多新鲜事物,让非遗文化焕发更多光彩。”沈亦舟举起相机,定格下这温馨的一幕,镜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年轻而灿烂的笑容。
共同成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心态年轻,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坚守。陈曦四人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岁月会带来新的挑战与变化,但只要保持这份年轻的心态,与孩子们一起热爱、一起尝试、一起成长,就能让公益之路永远充满阳光与活力,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共同成长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热爱与坚守中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