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守护”公益升级方案落地后,“绿韵微光”中心的氛围愈发从容温暖。孩子们在分年龄段非遗课程中找到适配的成长节奏,团队也在心理健康支持计划中缓解了职业倦怠。陈曦四人意识到,应对岁月变化不仅需要自我调整,更需要彼此的支撑与理解。于是,一场“定期谈心”约定悄然形成——每周五傍晚,非遗工坊的竹编架被暂时移到角落,摆上温热的花茶与点心,四人围坐在一起,卸下一周的疲惫,分享内心的想法、困惑与期许,让沟通成为团队凝聚力的“黏合剂”。
第一次谈心:解锁“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一次谈心时,空气中还带着些许拘谨。陈曦率先打破沉默,捧着温热的菊花茶笑道:“以前总忙着对接资源、推进项目,很少有时间和大家好好聊聊。今天咱们不谈工作,只说心里话。”
苏医生轻轻搅动着杯子里的蜂蜜,犹豫了片刻开口:“其实我最近一直很愧疚。”她低头看着桌面,声音有些低沉,“小宇的康复瓶颈期,我曾怀疑过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想过要不要申请调岗,怕耽误孩子。但后来和大家一起调整心态,才明白康复不仅是技术,更是陪伴与坚持。”这番话让陈曦三人有些意外,平日里自信从容的苏医生,竟然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
林砚舟放下手中的点心,轻声回应:“我能理解这种感受。”他坦言,之前引入复杂非遗技艺被家长反对时,曾觉得自己的坚持毫无意义,甚至想过“敷衍教学”。“但看到孩子们在创意混搭课程中露出的笑容,我才明白,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谢谢你们当时没有否定我的想法,反而支持我尝试新方向。”
沈亦舟则挠了挠头,露出难得的腼腆:“我之前陷入‘记录疲劳’时,特别怕大家觉得我不专业。”他说自己曾对着相机发呆一整天,甚至偷偷删除了很多“不够完美”的素材。“直到陈曦说‘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我才敢尝试拍摄那些‘不完美瞬间’。现在想来,当时真该早点和大家沟通,而不是自己钻牛角尖。”
陈曦听完三人的分享,眼眶有些湿润:“其实我也有很多压力没说出口。”她谈起海外合作项目碰壁时,曾被合作方质疑“公益作秀”,那段时间每天都失眠,甚至开始怀疑项目的意义。“但看到你们一直坚守在中心,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又觉得不能放弃。以后咱们有任何想法,都要及时说出来,一起面对。”
那晚的谈心,没有指责与说教,只有倾听与理解。四人第一次看到彼此坚强外表下的脆弱,也更加明白,团队不是单枪匹马的战斗,而是互相支撑的港湾。
常态化谈心:成为“解压阀”与“灵感库”
随着谈心成为常态,每周五傍晚的非遗工坊,成了四人最放松的角落。大家不再拘谨,话题也从个人困惑延伸到工作思路、生活点滴,甚至是对未来的畅想。
一次谈心时,苏医生分享了自己的新发现:“最近我发现,很多孩子在非遗创作时,会不自觉地流露真实情绪。乐乐编织速度变快时,说明他很开心;小宇绣错针法却不急躁时,说明他心态更平和了。”她提议将“非遗创作情绪观察”纳入康复评估体系,通过孩子们的作品细节,更精准地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
陈曦立刻表示支持:“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可以和林砚舟合作,整理出不同情绪对应的创作特征,比如竹编纹路的疏密、羌绣色彩的选择,这样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林砚舟也补充道:“我可以在教学中记录这些细节,每周和苏医生同步数据。”沈亦舟则说:“我可以拍摄孩子们创作时的微表情,配合你们的观察。”一场谈心,催生了“非遗+心理评估”的创新思路。
还有一次,林砚舟吐槽:“现在的非遗材料虽然充足,但种类有些单一,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慢慢减少了。”沈亦舟立刻接话:“我上次拍摄时,看到有孩子用树叶、石头装饰作品,效果特别好。”陈曦提议:“我们可以发起‘自然非遗’活动,让孩子们走进户外,收集自然材料融入创作。”苏医生则补充:“户外活动还能锻炼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一举两得。”四个看似无关的想法,在谈心中碰撞出火花,最终形成了一场兼具非遗教学与康复训练的特色活动。
谈心也成了团队的“解压阀”。陈曦偶尔会抱怨对接公益捐赠时遇到的奇葩要求,三人会一起帮她出谋划策,吐槽完后又满血复活;苏医生会分享家长们的暖心反馈,让大家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林砚舟会说起孩子们的创意脑洞,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沈亦舟则会分享拍摄时的趣事,比如糯米抢镜、朵朵偷偷在他相机上贴剪纸贴纸。
延伸谈心:连接孩子与家长的桥梁
四人的定期谈心,还延伸出了“亲子谈心会”与“儿童分享会”。他们意识到,不仅团队需要沟通,孩子们与家长之间、孩子们彼此之间,也需要一个表达想法的平台。
每月一次的“亲子谈心会”上,家长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照顾特殊儿童的辛酸与喜悦。乐乐妈妈红着眼眶说:“以前总担心乐乐无法融入社会,现在看到他自信地分享竹编作品,我终于放心了。”小宇妈妈则感慨:“谢谢苏医生和老师们的耐心,让我学会了接纳孩子的节奏,不再焦虑。”家长们互相安慰、彼此鼓励,原本孤立无援的育儿之路,变得有人陪伴。
而“儿童分享会”则成了孩子们的快乐源泉。他们围坐成一圈,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喜欢的游戏,甚至是小烦恼。朵朵说:“我喜欢和糯米一起玩,它不会笑我唱歌跑调。”小宇说:“我希望自己的羌绣能绣得更快,这样就能送给更多人。”乐乐则小声说:“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上非遗课。”孩子们的话语虽然稚嫩,却让陈曦四人更精准地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也让孩子们学会了表达与倾听。
在一次“儿童分享会”上,有孩子提议:“我们想给糯米和黑豹做新的非遗挂件。”这个想法立刻得到其他孩子的响应。陈曦四人顺势组织了一场“忠犬新礼”创作活动,孩子们用自然材料和非遗技艺,为两只狗狗制作了树叶竹编挂件、石头剪纸贴画,糯米和黑豹戴上后,成了中心里最靓的“毛孩子”。
谈心的力量:让团队更凝聚,让成长更从容
定期谈心就像一颗种子,在“绿韵微光”中心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团队内部的沟通越来越顺畅,遇到问题时不再各自为政,而是第一时间坐下来商量,效率大幅提升;四人的关系也愈发亲密,从工作伙伴变成了彼此信赖的朋友,在公益路上互相扶持,不再孤单。
孩子们在分享会中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懂得了尊重他人的差异;家长们通过亲子谈心会,缓解了育儿焦虑,掌握了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周五傍晚的非遗工坊,依旧飘着花茶的清香。陈曦四人围坐在一起,聊着最近的工作进展,分享着孩子们的成长趣事。“上周乐乐在学校的非遗分享会上,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陈曦笑着说。“小宇的手部康复有了新突破,已经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羌绣针法了。”苏医生脸上满是欣慰。“朵朵的剪纸作品被选入了全国少儿非遗展。”林砚舟语气中带着骄傲。“我拍摄的‘成长真实记录’系列,吸引了更多企业捐赠。”沈亦舟补充道。
没有激烈的争论,没有沉重的压力,只有轻松的交流与真诚的分享。他们知道,未来的公益之路依旧会有挑战,但只要保持这份沟通与默契,就能从容应对一切。定期谈心不仅是分享想法的方式,更是凝聚爱心与力量的纽带,让“绿韵微光”的温暖不断传递,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理解与陪伴中,从容成长,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沟通与守护中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