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国庆双节同至,“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被红灯笼、中国结装点得暖意融融。陈曦、苏医生、林砚舟、沈亦舟早早就带着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忙碌起来,非遗工坊里摆满了月饼馅料、彩纸、竹编材料,还有孩子们期盼已久的新玩具。这个假期,他们要陪着孩子们过一个“非遗味+团圆味”的双节,让欢声笑语冲淡孩子们的孤单,让温暖与爱意萦绕在每个角落。
非遗手作:把思念与祝福编进节日里
节日的清晨,非遗工坊就热闹起来。孩子们围坐在长桌旁,在老师、志愿者的陪伴下,动手制作节日专属的非遗手作,把对团圆的期盼藏进一针一线、一编一剪中。
竹编区里,林砚舟带着孩子们制作“中秋团圆挂饰”。他提前准备了小巧的竹编圆环,教孩子们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竹丝,在圆环上编织月亮、兔子、桂花等中秋元素。乐乐专注地捏着竹丝,按照林砚舟教的方法,一点点编织兔子的耳朵,虽然动作有些慢,但每一步都格外认真。“乐乐,你看,兔子的眼睛可以用黑色竹丝点缀一下,会更可爱。”林砚舟在一旁轻声指导。乐乐点点头,小心翼翼地穿入黑色竹丝,完成后,他举起挂饰,对着沈亦舟的镜头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小宇则在竹编圆环上编织了一朵羌绣风格的太阳花,他说:“太阳花代表开心,我想把它送给苏医生。”
剪纸区里,孩子们正忙着制作“国庆福字”和“中秋玉兔”。陈曦手把手地教朵朵用安全剪刀裁剪福字,朵朵的小手握着剪刀,慢慢沿着模板轮廓移动,虽然剪得不够规整,但每一笔都充满童趣。“朵朵,你看,我们给福字加上花边会更好看。”陈曦帮朵朵修剪边缘,朵朵看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拍手叫好。志愿者们还带来了可粘贴的亮片和彩绳,孩子们把亮片贴在玉兔身上,用彩绳系在福字下方,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节日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羌绣区里,孩子们在绣布上绣制中秋元素。安安绣了一个圆圆的月亮,她选用了淡黄色的丝线,一针一线地勾勒出月亮的轮廓,虽然针法不够熟练,但色彩搭配格外和谐。志愿者阿姨帮她在月亮周围绣上几朵小小的桂花,安安看着绣布上的作品,小声说:“月亮真好看,像妈妈买的月饼。”
中午时分,孩子们的手作摆满了整个展示架:竹编团圆挂饰、剪纸福字、羌绣月亮,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的节日祝福。陈曦把这些手作挂在庭院的“幸福树”上,五颜六色的挂饰随风摇曳,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非遗韵味。
共享团圆:月饼里藏着爱的味道
下午,大家一起动手做月饼,体验团圆的甜蜜。食堂里,长桌上摆满了糯米粉、豆沙馅、莲蓉馅、蛋黄等食材,志愿者们提前把面团揉好,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方便孩子们操作。
苏医生带着孩子们洗手、戴手套,耐心地教他们包月饼。“先把面团搓圆,然后用手掌压成薄片,把馅料放在中间,慢慢把面团向上推,包住馅料,最后放进模具里压成型就好啦。”苏医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虽然动作有些笨拙,有的把馅料露了出来,有的把面团捏得不成形,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乐乐最喜欢豆沙馅,他小心翼翼地把豆沙馅放在面团中间,双手慢慢包裹,可是馅料总是从指缝中挤出来。志愿者阿姨帮他把多余的馅料去掉,教他轻轻按压面团,终于成功包住了馅料。当他把面团放进模具,压出带有兔子图案的月饼时,开心得跳了起来:“我做好月饼啦!要给妈妈留一个。”
小宇的动作比较慢,但他格外认真。他选择了莲蓉蛋黄馅,一点点把面团包裹住馅料,然后用模具压出圆形的月饼。“小宇,你做的月饼真规整,一定很好吃。”苏医生笑着称赞。小宇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继续专注地做着第二个月饼。
朵朵则对模具充满了兴趣,她尝试了兔子、月亮、花朵等多种模具,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月饼。她还在月饼表面撒上了一些彩色的糖针,让月饼看起来更加漂亮。“朵朵,你的月饼真有创意,像一件小礼物。”陈曦说道。朵朵抱着自己做的月饼,舍不得放下。
月饼放进烤箱后,香味很快弥漫了整个中心。孩子们围在烤箱旁,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热乎乎的月饼出炉时,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真好吃!”“甜甜的,像糖果一样。”孩子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果汁和水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做的月饼,聊着节日的趣事,画面温馨而美好。
欢乐互动:游戏中收获双倍快乐
吃完月饼,庭院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适合特殊儿童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增进彼此的友谊。
“非遗知识小问答”游戏中,主持人提出关于竹编、羌绣、剪纸的简单问题,孩子们举手回答。“竹编的基本纹路有哪些?”“太阳花是哪种非遗技艺里的常见图案?”孩子们积极举手,有的虽然回答不够完整,但都得到了志愿者们的鼓励和小奖品。乐乐答对了“竹编有十字纹、人字纹”的问题,获得了一个竹编小挂件,他紧紧握在手里,脸上满是自豪。
“同心协力运月饼”游戏中,孩子们两人一组,用小托盘运送“月饼”(道具),从起点运到终点,中途不能掉落。乐乐和小宇一组,他们小心翼翼地托着托盘,慢慢向前走,虽然走得很慢,但配合得十分默契,顺利完成了任务。朵朵和志愿者阿姨一组,她紧紧跟在阿姨身后,眼睛紧紧盯着托盘里的“月饼”,生怕掉落。当他们成功到达终点时,朵朵开心地拥抱了志愿者阿姨。
“节日猜灯谜”游戏中,灯笼下挂着一张张灯谜卡片,谜题都与节日和非遗相关。“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打一动物)”“身体有圆也有方,常在铅笔盒里装,要是写错一个字,它会马上来帮忙(打一文具)”。孩子们在家长和志愿者的帮助下,认真思考着谜底,有的孩子很快就猜出了答案,兴奋地跑去兑换奖品。
游戏结束后,孩子们拿着获得的小奖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沈亦舟拿着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记录下孩子们欢乐的瞬间。“这些笑容是节日里最珍贵的礼物。”沈亦舟感慨道。
温情时刻:爱意蔓延在每个角落
傍晚,天色渐暗,庭院里点亮了灯笼和彩灯,温馨的氛围愈发浓厚。孩子们穿着“非遗童韵”系列服饰,拿着自己制作的非遗手作,围坐在庭院里,听老师讲中秋和国庆的故事。
陈曦给孩子们讲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苏医生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国庆节的意义。“我们今天过中秋,是为了纪念团圆;过国庆,是为了庆祝我们的祖国妈妈生日快乐。”陈曦说道,“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像今天一样,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成长,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虽然有些内容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知道,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有很多人爱着他们。安安突然站起来,对着大家说:“我喜欢今天,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做月饼、玩游戏。”她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们纷纷点头,表达着自己的喜爱。
家长们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心中满是感动。乐乐的妈妈红着眼眶说:“以前过节,孩子总是孤零零的,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从来到这个中心,他变得越来越开朗,今天还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分享月饼,真的非常感谢老师们和志愿者们的付出。”
小宇的妈妈紧紧握着苏医生的手:“谢谢你们为孩子们准备了这么有意义的节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团圆的温暖。看到孩子这么开心,我们做家长的也放心了。”
节日的最后,大家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但愿人长久》。孩子们的歌声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回荡在庭院里,与灯笼的光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这个双节,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丰盛的宴席,却有着最纯粹的快乐和最真挚的爱意。陈曦四人看着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陪伴是最好的礼物,这些甜蜜的日常,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回忆。未来,他们会继续陪伴着孩子们,度过每一个节日,分享每一份快乐,让爱意永远萦绕在孩子们身边,让他们在温暖与关爱中,自信、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