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阳光透过老槐树繁茂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蝉鸣阵阵,却并不显得聒噪,反而为这方静谧的天地增添了几分生机。陈霄穿着一身宽松的棉麻练功服,闭目盘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呼吸悠长,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成就一劫阳神与人仙初期,是生命层次的飞跃,但这份力量并非一蹴而就就能完全掌控。它如同刚刚锻造出炉的神兵,锋芒毕露,却也需要细细打磨、温养,才能达到心意相通、如臂使指的完美状态。这段没有迫在眉睫大战的休养期,对陈霄而言,至关重要。
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阳神的进一步温养和探索上。一劫阳神,纯阳初成,但距离传说中的“阳神出游,朝游北海暮苍梧”、“化身千万”的境界,还相差甚远。每日子午二时,他便会神归识海,以意念引导那尊暖玉般的阳神小人,演练《洞玄真经》中记载的种种神魂秘术。
并非追求威力巨大的攻击法门,而是侧重于对阳神本源的淬炼和精细操控。例如“千丝念”,将神念分化成无数比发丝还细的触须,尝试同时感知院中每一片树叶的纹理、每一只蚂蚁的爬行轨迹,锻炼分心多用、洞察入微的能力。又如“镜心术”,映照自身,审视神魂中是否还有未曾察觉的细微瑕疵、执念残留,务求达到“琉璃心,无尘垢”的至纯之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天地能量的感知也越发敏锐。他能“听”到地底深处水脉流动的潺潺之音,能“看”到空气中各种能量粒子(灵气、煞气、五行精气)如彩带般飘荡、交织的瑰丽景象,甚至能隐约感应到脚下地球在宇宙中运行所牵引的宏大而隐晦的引力波纹。这种与天地愈发紧密的联系,让他对力量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消耗更小,威力却更大。
人仙之体,无垢无瑕,气血如龙。但如何将这具身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亦是学问。他不再进行高强度的对抗性训练,而是转向更内敛的打磨。每日清晨,他会打上一套看似缓慢柔和、实则蕴含天地至理的《先天导引术》,活动周身关节,引导气血如春水般滋润每一处细微之地。夜晚,则沐浴在星辉月华之下,运转《纯阳功》,吸纳太阴太阳之精,调和体内阴阳,使人仙之体更加圆融通透。
他也在熟悉这具身体带来的种种“神通”。比如,对自身肌肉、骨骼、内脏的掌控达到微观级别,可以轻易改变体型、收敛气息至近乎虚无。又比如,强大的生机使得寻常伤势几乎瞬间愈合,断肢重生虽还无法做到,但修复速度已远超常人想象。他需要熟悉这种恢复力,以便在未来战斗中做出最精准的判断。
力量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心境来驾驭。静坐之时,陈霄会反复回顾自己修行以来的点点滴滴。从国术的明劲、暗劲、化劲,到踏入先天,遭遇玄阴门,得知父亲血仇,一路征战,直至渡劫成就阳神人仙。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死考验……这一切经历,都是磨砺道心的资粮。
他审视自己对力量的渴望,对守护的执着,对敌人的杀意,对亲友的温情。让种种情绪如流水般划过心田,不滞留,不压抑,最终归于平静。成就阳神后,一种“上帝视角”般的超然感时常涌现,他警惕这种心态,时刻提醒自己,力量源于众生,亦当用于众生,不可迷失于力量本身。这种对内心的不断叩问和梳理,使得他的道心越发晶莹剔透,坚定如山,不为外物所动。
休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龙魂局和洪门送来的秘藏典籍。不仅有修炼功法、法术秘籍,更有许多关于上古神话、天地异变、星象占卜、乃至现代物理学、宇宙学的前沿论文。他试图从各个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寻找修行之路与科学原理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下一步的突破寻找方向。阳神强大的推演能力,使得他能够快速消化海量信息,并从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灵感。
这段“休养生息”的日子,看似平淡,实则每一天,陈霄都在发生着细微而深刻的变化。他的气息越发内敛,站在人群中,就如一个普通的邻家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