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咬牙,挣扎着想起身,可绳子绑得太紧,他根本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阎应元。
“我是大清的摄政王,你快放了我,大清的八旗不会放过你的!”
阎应元冷笑,嘴角勾起一抹弧度,眼神里满是嘲讽。
他想起当年扬州十日,清军在扬州屠城,八十万百姓死在刀下,有的老人被砍断了手,有的孩子被挑在枪尖上;
想起济南屠城,清军把百姓的尸体堆在城墙上;想起无数百姓被清军逼得家破人亡,逃到山里,靠啃树皮为生。
“多尔衮?”
阎应元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刺骨的寒意:“你以为大清还有机会?马信的骑兵已经快到北京了,你的援军,来不了了。”
他转身对身边的亲兵说:“把他押下去,好好看着,别让他死了。”
“陛下要亲自在南京处置他,让他给那些死在清军手里的百姓谢罪。”
亲兵应下,推着囚车往南京的方向走去,车轮碾过地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
多尔衮躺在囚车里,看着济南的城墙越来越远,城墙上的清军旗帜慢慢变小,心里涌起一股绝望,彻底淹没了他。
他知道,大清的江山,彻底完了。
远处的黄河边,寒风还在呼啸,卷起地上的黄沙,打在人的脸上生疼。
可夏军士兵的欢呼声,却盖过了风声,盖过了黄河的浪声,从济南城下传到远方。
他们举着刀,喊着“大夏万岁”,声音震得天地都在颤。
马信在德州接到捷报时,正率领骑兵追着清军的残兵打,他勒住马,举起捷报,大喊:“济南已破,擒多尔衮!”
骑兵们欢呼起来,马刀举得高高的,阳光照在刀身上,闪着耀眼的光。
刘国轩在济宁的后勤营里,接到消息后,立刻让人把粮草装车,对着士兵们喊:“快!把粮草送到济南,咱们的大军还要北上!”
南京养心殿,郑森手里捏着阎应元送来的捷报。
捷报上“济南已破,擒多尔衮”六个字,他来来回回看了三遍。
心里压了许久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嘴角露出久违的笑容。
陈永华掀帘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份卷宗。
他躬身行礼,声音沉稳:“陛下,多尔衮已被押至南京,现关押在锦衣卫大牢。”
“锦衣卫审了他几次,他仍嘴硬,说自己是大清摄政王,让您放了他,否则大清军队会踏平南京。”
郑森放下捷报,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多尔衮作恶多端,扬州十日,他下令‘十日不封刀’,八十万百姓惨死。”
“这样的人,怎能让他痛快死去?”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传朕旨意,由你亲自监斩。”
“凌迟一百刀,在午门广场行刑,让南京百姓都来看看,残害百姓、对抗大夏的下场。”
陈永华躬身应下:“臣遵旨。”
“臣这就让人把多尔衮的罪行写成告示,贴遍南京城,让百姓都知其恶行。”
三日后,南京午门广场挤满了百姓。
人流从广场门口排到朱雀大街,足有几万人。
有的百姓手里攥着鸡蛋,有的揣着烂菜叶,还有的抱着石头。
人人都想亲眼看着多尔衮伏法。
辰时三刻,锦衣卫士兵押着多尔衮走出大牢。
他穿着破烂的囚服,头发散乱地贴在脸上。
往日摄政王的威风全无,只剩满脸恐惧。
百姓们看到他,瞬间沸腾起来。
鸡蛋、烂菜叶、石头像雨点一样砸向他。
有的百姓情绪激动,想冲上去动手,被锦衣卫士兵拦住。
一个中年汉子站在人群前排,红着眼大喊:“多尔衮!你这个刽子手!还我爹娘的命!”
他的父母在扬州十日里被清军杀害,今日终于等到报仇的时刻。
郑森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广场上群情激愤的百姓。
他转头对身边的张家玉说:“你看,百姓都记着多尔衮的罪行。”
“只是朕有一事不解,以前总听人说八旗兵人高马大,能以一敌十。”
“可眼前的多尔衮,身高不足六尺,和普通百姓没两样。”
“那些夸大的谣言,到底是谁传出来的?”
张家玉叹了口气,从袖子里掏出一份奏折。
他双手递向郑森:“陛下,这些谣言都是辽东将领传的。”
“臣查了前明卷宗,崇祯年间,吴三桂、祖大寿这些辽东将领,多次向朝廷奏报。”
“说清军‘人高马大,骁勇善战’,还称清军有‘百万之众’,其实都是夸大其词。”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让朝廷重视辽东,给他们拨更多军饷、派更多兵。”
“一旦清军被消灭,他们就没法从朝廷骗军饷了。”
“所以每次出关打清军,他们都故意率先跑路,就是不想让清军覆灭。”
郑森恍然大悟,想起穿越前看过的历史。
崇祯当年信任辽东将领,不断拨款,正是被这些虚假奏报误导。
这些将领哪里是抗清,分明是把清军当“摇钱树”。
“这些蛀虫,比清军更可恨!”
郑森攥紧拳头,指节泛白。
“传朕旨意,让冯厚敦把辽东武勋家族的罪行写成告示,贴遍全国。”
“让百姓都知道,当年大明灭亡,不只是清军强大,更是这些蛀虫在背后捅刀子!”
冯厚敦接到旨意,立刻行动。
他让人整理辽东武勋的罪行:吴三桂贪墨军饷、临阵脱逃;祖大寿私通清军、隐瞒军情。
写成通俗易懂的告示,贴在南京的茶馆、市集、驿站。
他还组织宣讲,让在辽东战乱中失亲的百姓亲自讲述经历。
一个名叫王老汉的老农,在宣讲时抹着眼泪说:“我儿子当年在吴三桂的军队里当兵。”
“就因为没给军官送礼,被派去当炮灰,死在清军刀下。”
“可吴三桂拿着朝廷的军饷,在山海关盖大宅子、娶小妾!”
“这样的人,和汉奸有什么两样!”
百姓们听了,个个气得咬牙切齿。
有的当场表示,愿意支持朝廷恢复原有税率。
让朝廷有更多钱支持北伐,把清军和这些蛀虫一起消灭。
冯厚敦见百姓情绪高涨,站上广场的高台。
他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广场:“百姓们,当年大明百姓受苦,是因为有这些蛀虫。”
“现在咱们大夏北伐,就是要把这些蛀虫和清军一起灭了!”
“陛下之前减免三年赋税,是知道百姓日子不好过。”
“现在北伐需要粮草、军饷,是时候恢复原有税率了。”
“你们愿意支持朝廷吗?”
“愿意!我们愿意!”
百姓们齐声大喊,声音震耳欲聋。
一个老农从怀里掏出一袋粮食,走到冯厚敦面前。
“大人,这是我家今年收的粮食,我愿意捐给北伐军。”
“我儿子就在阎将军的队伍里,我盼着他早点把清军赶出去,回家团圆。”
其他百姓见状,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银子。
有的甚至摘下头上的银簪、手上的银镯,塞进募捐的箱子里。
郑森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幕。
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民心所向,就是北伐必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