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里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嗡鸣和键盘敲击声。陆辰屿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浩瀚的操作日志里,如同一个数字侦探,在亿万行记录中搜寻着那个隐藏的幽灵。安全团队提供了几个可疑的时间段,他需要从中找出与异常数据访问痕迹相匹配的内部操作。
这不是他擅长的创造性编码,而是极其枯燥、需要极致耐心的排查工作。每一行日志都代表着某个成员在特定时间对系统资源的调用,他必须逐一核对权限、操作内容、源Ip地址,与安全团队提供的异常痕迹进行时空关联。
时间在屏幕右下角无声地流逝。窗外,深城的霓虹逐渐黯淡,黎明前的黑暗笼罩下来。陆辰屿的眼睛因为长时间聚焦而干涩发痛,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咖啡杯在旁边已经空了又满,满了又空。
凌晨三点左右,他的私人手机屏幕再次微弱亮起。是实时画布的低电量提示。他本不欲理会,但指尖却像有自己的意识,点开了程序。
共享画布上,林知意没有睡觉。她画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旁边是一个趴在桌上、头顶飘着“ZZZ”符号的小人。画风一如既往的简单可爱,旁边附言:
“陪着你。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我当你的‘后台进程’。”
“后台进程”。一个只有他们能懂的,带着技术浪漫的词。她不说“我等你”,而是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她就在那里,安静地运行着,不需要占用他前台的注意力资源,但随时准备提供支持。
一股细微的暖流划过心间,驱散了些许深夜的寒意与孤独。他没有回复,甚至没有像往常那样画个符号,只是将手机屏幕亮度调暗,放在一旁,让那幅小小的画作在余光中成为一个沉默的陪伴。
他知道,在千里之外,有一个人醒着,与他共同经历着这个漫长的、无声的夜晚。
排查工作进展缓慢。可疑时间段内的操作记录浩如烟海,而且那个“内鬼”显然极其谨慎,操作痕迹被巧妙地混杂在大量正常的日常工作中,如同水滴汇入大海。
就在陆辰屿感到一丝烦躁,准备起身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林知意画的那杯咖啡。咖啡杯上,她随手画了几道代表热气的弯曲上升的线条。
他的动作猛地顿住。
那些线条……
一种模糊的关联感在他脑中闪过。他重新坐回椅子,快速调出了另一份日志——不是操作日志,而是系统性能监控日志,里面记录了各个时间段服务器cpU、内存、网络流量的负载情况。
他将性能日志与操作日志进行时间轴叠加比对。
一个极其细微的、之前被忽略的异常模式浮现出来:在几次异常数据访问发生的前后几分钟内,系统网络流量会出现一个非常短暂、幅度极小的、不正常的峰值,随后迅速恢复正常。这个峰值混在正常的业务流量波动中,几乎无法察觉,就像咖啡杯上那缕微弱的热气。
但此刻,在陆辰屿高度专注的审视下,它变得清晰起来。
这个流量峰值,与任何已知的合法操作都无法对应!它像是在进行某种极快速、小规模的数据传输后,为了掩盖痕迹而故意制造的背景噪音!
这不是操作层面的线索,这是网络行为层面的蛛丝马迹!
找到了突破口!
陆辰屿精神大振,所有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他立刻沿着这个新发现的方向深挖,重点分析那些出现异常流量峰值的时间点附近,所有涉及网络请求的操作记录。
范围被迅速缩小。
最终,他的目光锁定在一条看似普通的日志记录上。记录显示,在某个异常流量峰值出现前的十几秒,一个属于项目组内部、拥有较高级别数据读取权限的账号,曾执行过一个“批量导出项目文档(非敏感类)”的操作。这个操作本身符合其工作职责,导出的文档类型也确实属于非密级。
但问题在于时机,以及这个操作之后紧随而来的、那个无法解释的微小流量峰值。
太巧合了。
陆辰屿眼神冰冷,将这条日志记录连同其前后关联的所有数据,以及性能日志中的异常流量标记,一并打包,加密发送给了安全团队负责人。他没有写下任何主观判断,只提供了客观的数据关联。
做完这一切,窗外已经透出了晨曦的微光。他靠在椅背上,感觉身体像被掏空,但大脑却因为找到了关键线索而异常清醒。
他拿起私人手机,在共享画布上,在那杯咖啡旁边,画下了一个微小的、代表着“信号已捕捉”的雷达图标 ,旁边是一个百分比加载到99%的进度条。
他知道,当她醒来,会看到这个。
几乎就在他发送完数据包的同时,工作手机震动起来。是安全团队负责人打来的。
“辰屿,数据收到了。”对方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和凝重,“你提供的线索非常关键。我们初步交叉验证,高度怀疑目标账号……现在需要你配合,进行下一步的……”
对方的声音压低,说出了后续的行动计划。
陆辰屿听着,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那个被他锁定的账号Id上,瞳孔微微收缩。竟然……是他?
一场真正的、面对面的交锋,即将开始。而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更是一个必须参与“抓捕”行动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