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后面的内容,让会议室内刚刚松懈的气氛瞬间重新冻结。海外团队根据漏洞的特征和触发条件分析,初步判断这并非编码疏忽导致的偶然错误,而极有可能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巧妙嵌入的“后门”,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在特定条件下窃取核心算法数据或干扰模型训练。
人为的。恶意的。
这两个词像冰冷的钢针,刺入陆辰屿的神经。技术挑战他无所畏惧,但涉及到意图不轨的“人”,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不再是单纯的逻辑博弈,而是掺杂了动机、伪装和潜在风险的复杂迷局。
后续的几天,整个项目组都笼罩在一种高度警惕和压抑的氛围中。安全团队介入,开始进行内部审查和痕迹分析。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问询,包括陆辰屿。他需要反复陈述漏洞发现和修复的过程,解释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的逻辑。
在这种环境下,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周身散发的冷意几乎能凝结空气。与林知意的每日通话,也因为这沉重的心事而变得更加简短。他无法向她透露项目涉密的具体问题,只能含糊地说“遇到一些麻烦”、“需要处理一些内部事务”。
林知意敏锐地察觉到了他语气中不同寻常的压抑和疲惫。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兴致勃勃地分享日常琐事,而是变得更加安静,更多地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她会在视频里看着他紧锁的眉头,轻声说:“如果很累的话,就不用勉强说话,我看着你就好。”
她的体贴像温润的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他干涸焦灼的心田。但他内心的壁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固。那个潜在的“内鬼”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让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看似毫无关联的她,都产生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过度敏感的防御机制。
他甚至开始不自觉地在与她的对话中,加入一些极其隐晦的“测试”。比如,他会突然提及某个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的、关于程序功能的细节,观察她的反应是否自然;或者,在讨论某个技术概念时,使用一些他自创的、未被公开的术语,试探她是否会流露出不该有的“理解”。
这种基于不信任的试探,让他内心充满了自我厌恶,但他控制不住。理性告诉他,林知意与这一切毫无关联,她是他系统里唯一被标记为“安全”的变量。但情感上,那种因未知威胁而产生的广泛性焦虑,正悄然侵蚀着他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
这天深夜,内部审查暂时没有突破性进展,陆辰屿身心俱疲地回到公寓。他习惯性地点开实时画布,这几乎成了他唯一能获得片刻安宁的仪式。
画布上,林知意画了一幅简单的画:两棵并排生长的树,根系在泥土下紧紧缠绕在一起,枝叶在风雨中相互依偎。旁边写着一行字:
“信任不是没有风雨,而是知道根系紧紧相连。”
没有多余的安慰,没有追问他的烦恼,只是这样一幅画,这样一句话。
陆辰屿看着那紧紧缠绕的根系,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他所有那些隐晦的、连自己都唾弃的试探,在她这幅直指核心的画面前,显得如此卑劣和可笑。
她什么都不知道,却又仿佛什么都知道了。
她感知到了他的不安,他的猜疑,他没有说出口的挣扎。她没有指责,没有委屈,只是用她最擅长的方式,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我在这里,我们的连接,根植于更深处,不会被表面的风雨动摇。
这一刻,所有因外部威胁而建立起的过度防御,在她这幅充满生命力和信任的画作前,土崩瓦解。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感觉眼眶有些发烫。他一直在用复杂的算法去计算风险,评估信任,却忘了最根本的一点——真正的信任,从来不是基于完美的逻辑证明,而是源于内心深处一种无需言说的、坚定的选择。
他选择相信她。毫无保留地。
他抬起手,指尖在共享画布上停留良久。最终,他没有画任何符号,也没有写任何文字。他只是调出了画布的图层工具,在他那边,默默地将那两棵树的“根系”图层,加深了颜色,让它们的连接显得更加牢固、更加密不可分。
这是一个无声的回应,一个只有他们能懂的承诺。
做完这一切,他感觉胸腔里那股盘踞多日的滞涩与沉重,似乎被一股温暖而清澈的力量缓缓冲刷、涤荡。他依然要面对外部的危机和复杂的人心,但他的内心,因为这份被重新确认和加固的信任,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
他关掉画布,重新打开工作电脑。眼神恢复了以往的锐利与冷静,但这一次,少了那份因猜疑而产生的内耗与焦躁。他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
就在这时,他的工作手机响起,是安全团队负责人的直接号码。他立刻接起。
“辰屿,审查有初步进展。”对方的声音严肃,“我们追踪到一些异常的数据访问痕迹,来源……指向项目组内部的一个权限账号。目前还在锁定具体身份,需要你提供一些关键时间点的操作日志进行交叉比对。”
怀疑被证实了。内鬼,就在身边。
陆辰屿眼神一凛,目光扫过电脑屏幕上团队成员的联系列表,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头像,此刻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明白。需要哪段时间的日志?我立刻整理。”他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握着手机的手指,却微微收紧。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终于进入了最核心的攻防阶段。而他,必须守护住他倾注心血的项目,以及……那份刚刚在风雨中被洗礼得更加珍贵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