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元年冬的冀州,雪下得没有章法,像上天撕碎的棉絮,裹着刺骨的寒风砸下来。官道被搅成一片泥泞,马蹄踩上去 “咕叽” 作响,泥浆溅到裤腿上,转瞬就冻成硬邦邦的冰壳。李倓裹着件浆洗得发白发硬的褐布袄,领口和袖口都磨出了毛边 —— 这是他从赵州流民老张头手里换的,老张头冻死前,攥着他的手说 “这袄子能挡寒,你带着它,多杀几个叛军”。
衣襟内侧贴着胸口的地方,藏着块边缘卷刃的玄甲碎片。铁片巴掌大,是两年前嘉山之战时,他替郭子仪挡叛军箭矢留下的,箭头凿出的凹痕里,还嵌着深褐色的血锈,那是玄甲队弟兄的血。他时不时会摸一摸,冰冷的铁片贴着温热的胸口,像在提醒他,那些没能活着看到太平的人,还在等着一个交代。
“赵大哥,慢些走!前面黑松林里有冰壳,滑得很!” 向导王三柱从后面赶上来,货担压得他腰弯成了弓。货担两头的盐巴袋结了层白霜,袋口用粗麻绳扎得紧紧的 —— 这是他冒着被叛军抓去砍头的风险,从博陵偷偷运过来的,义军缺盐,就像打仗缺刀,连煮野菜都没滋味。
王三柱原是冀州城郊的货郎,去年叛军洗劫李家庄时,他亲眼看着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被叛军的火弓射穿了胸膛,母子俩倒在烧塌的屋檐下,连句遗言都没留下。他从柴火堆里爬出来,头发被烧掉大半,从此就靠着走街串巷的熟路,帮义军运盐巴、递消息,货担里总藏着半块妻子绣的鸳鸯帕,磨得边角都起了毛。
“三柱,你歇会儿,我牵着马。” 李倓放慢脚步,接过他手里的货担绳。黄骠马似乎察觉到主人的心思,打了个响鼻,温顺地蹭了蹭他的胳膊。这匹马是他在范阳城外缴获的,原主人是史思明的贴身护卫,被他斩杀时,马挣脱缰绳跟着他走了,大概是嫌叛军的鞭子太狠,倒愿意跟个粗衣汉子。
王三柱靠在路边的枯树上,掏出怀里的冻硬的麦饼,掰了半块递给李倓:“赵大哥,垫垫肚子。这饼是前儿个流民队的王二柱给的,掺了不少糠,却比树皮顶饿。” 李倓接过饼,咬了一口,粗糙的糠皮剌得喉咙发疼,却还是慢慢嚼着 —— 在这乱世,能有块掺糠的饼,已是难得的奢侈。
他抬头望向远处,雪幕里隐约能看见几座荒坟。坟头没立碑,只用几块破砖垒着,最高的那座前,插着根削尖的木棍,上面挂着块褪色的蓝布,像是哪家妇人的头巾。半个月前从赵州出发时,他见过更惨的景象:衡水城外的草堆里,三个冻饿而死的孩子蜷缩着,最小的那个手里还攥着半根没啃完的草根,手指冻得发紫发黑;武强渡口的冰面上,一个老妇抱着死去的孙儿跪了整整一夜,天亮时,祖孙俩冻成了一块儿冰雕,掰开时,孩子的小手还紧紧抓着老妇的衣襟。
“赵大哥,前面就是破庙了。” 王三柱指着黑松林深处,“只是您可得多留个心眼 —— 那三伙义军这几日快把刀架到对方脖子上了。昨儿个我送针线去,见着流民队的娃子蹲在庙后啃树皮,哭得撕心裂肺,王二柱蹲在旁边抹眼泪,手里攥着块发霉的粟米饼,却舍不得给孩子吃。”
李倓点头,握紧了腰间的横刀。刀是玄甲队的制式刀,他磨了三年,刀刃依旧锋利,刀鞘用旧布缠了三层,是怕反光引来叛军的注意。穿过黑松林时,风里传来兵刃相击的脆响,还夹杂着粗哑的怒骂,像一头被困在寒冬里的野兽,在绝望地嘶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