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在土墱城的城楼上打着旋儿,卷起的黄土细细密密地粘在城砖缝隙里,让这座西北小城看上去宛如一块被岁月细细磨旧的赭石。李倓勒住缰绳的刹那,胯下的枣红马打了个响鼻,蹄子在夯实的土路上有节奏地刨了刨 —— 自好畤县启程,已悠悠走了四日,队伍里多了数百流民,行进速度虽慢了些,却比来时多了几分鲜活生气,流民中的工匠正忙着帮亲卫修补破损的甲胄。
“殿下,前面就是土墱城了。” 陈忠策马从前方折返,声音里带着几分轻快,“城门口有朔方军驻守,看旗帜,应该是郭将军的人。”
李倓抬眼望去,土墱城的城门大开着,门两侧整整齐齐列着两队玄甲士兵,甲胄在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寒光,手中的长枪斜斜指向地面,枪尖映出的影子排列得整齐划一。士兵们身姿挺拔,连风吹动衣甲的弧度都近乎一致,一看便知是久经战阵的精锐 —— 这便是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比他此前见过的任何一支队伍都更显纪律。
队伍缓缓靠近城门,李倓才看清城门下立着的那道身影。那人穿着一身厚重的玄色锁子甲,甲片边缘虽有磨损,却擦得锃亮,腰间系着条乌玉带,手里握着一把铜柄长刀,刀鞘上的缠绳已有些发白。他约莫五十岁年纪,鬓角染着霜色,面容刚毅,下巴上的短须修剪得整齐,目光扫过队伍时,带着军人特有的锐利,却又不失温和 —— 正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
“太子殿下驾到 ——” 城门处的士兵高声唱喏,声音穿透风沙,在城内外回荡。
李亨的仪仗从队伍中段赶上来,他掀开马车帘,刚要下车,郭子仪已快步上前,在马车前躬身行礼:“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恭迎太子殿下!臣已在此等候三日,盼殿下久矣!”
李亨连忙扶他起身,语气带着几分亲近:“郭将军不必多礼。孤北上途中多赖将军援手,好畤县之围,若非将军派光弼驰援,孤与倓儿怕是难脱险境。”
郭子仪起身时,目光恰好落在随李亨身后下马的李倓身上。他此前只从李光弼口中听过这位建宁王 —— 说他箭伤未愈仍率军冲阵,说他劝太子收容流民,说他与光弼论兵时提出 “绢帛换马” 之策。此刻见李倓穿着一身银甲,左臂的伤口虽已结痂,却仍能看出包扎的痕迹,身形挺拔,眼神清亮,没有寻常皇子的骄矜之气,倒像个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年轻将领。
“这位便是建宁王殿下吧?” 郭子仪主动上前,对着李倓躬身行礼,动作规整,带着对宗室的敬重,却又不失将领的沉稳,“臣郭子仪,见过殿下。”
李倓没想到郭子仪会特意向自己行礼,忙快步上前,双手稳稳扶住他的胳膊,力道虽不大却透着坚定,将他扶了起来:“郭将军快请起!将军乃国之柱石,安史之乱以来,将军率朔方军东征西讨,护得西北半壁江山,倓不过是做了些分内之事,怎敢受将军如此大礼?”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周围士兵耳中。郭子仪心中微讶——他见过的宗室子弟不少,有的对武将颐指气使,有的故作谦逊却难掩疏离,像李倓这般真心实意将“国之柱石”挂在嘴边,又主动扶他起身的,还是第一个。他抬眼看向李倓,见对方眼神坦诚,没有半分作伪,心中对这位年轻王爷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殿下过誉了。” 郭子仪直起身,语气里多了几分真切的温和,“护国安民,本就是臣的职责。倒是殿下,好畤县一战,以数百亲卫抵挡叛军五百之众,还能安抚流民,这份胆识与仁心,臣深感佩服。”
李倓笑了笑,没有接话,而是侧身让开,指向身后的流民队伍:“将军谬赞。这些流民多是河西一带逃来的,其中不少是工匠、农夫,若是带到灵武,或能帮上些忙。”
郭子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流民们虽衣衫褴褛,却个个面色平静,没有寻常难民的惶恐 —— 有的工匠正帮亲卫检修马车轮轴,有的农夫则在清点随身携带的种子,显然已得到妥善安置。他心中愈发认可:“殿下有心了。灵武一带因战乱缺人少粮,这些工匠和农夫,正是灵武急需的。”
说话间,李豫也策马赶来,见过郭子仪后,笑着对李倓道:“三弟与郭将军倒是投缘,刚见面就聊起流民的事了。”
郭子仪闻言笑道:“广平王殿下过奖了。建宁王殿下眼光独到,能从流民中识得可用之才,这份见识,非寻常人可及。”
众人说说笑笑间,郭子仪引着李亨、李豫、李倓往城内走。土墱城不大,街道却收拾得干净,两侧的房屋多是土坯墙,屋顶盖着茅草,偶尔能看到几家开门的铺子,里面摆着些简单的农具。街上的百姓见了他们,先是有些惶恐,待看到郭子仪在旁,便渐渐放下心来,有胆大的还站在门口拱手行礼,嘴里说着 “欢迎殿下”。
“土墱城是朔方军的粮道中转站,” 郭子仪一边走一边介绍,“臣已让人把城内最好的宅院收拾出来,给殿下们歇息。另外,臣还备了些粟米和肉干,让弟兄们和流民都能吃顿饱饭。”
李亨点了点头,赞许道:“将军思虑周全,孤代众人致谢。”
一行人走到宅院前,那是座两进的院子,院墙是用砖石砌的,比周围的房屋更显坚固。院内已打扫干净,正屋的门窗敞开着,里面摆着几张胡床和一张案几,案几上放着一卷地图,旁边堆着几本成册的粮册。
“殿下们先歇息片刻,” 郭子仪对李亨和李豫道,“臣想与建宁王殿下聊聊灵武的情况,不知殿下是否方便?”
李亨慨然应允:“倓儿,你便随郭将军去,好好听将军教诲。”
李倓跟着郭子仪走进西厢房,房内只摆着一张案几和两把胡凳,案几上燃着一根蜡烛,烛火跳动着,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郭子仪先给李倓倒了杯热茶,茶汤是用晒干的野菊花沏的,带着几分清苦,却能解乏。
“殿下,” 郭子仪端起自己的茶杯,语气沉了下来,“臣今日请殿下来,是想如实告知殿下灵武的现状 —— 不是什么好消息。”
李倓握着茶杯,指尖感受到温热的触感,他点了点头:“将军但说无妨,倓愿听实情。”
“灵武如今有朔方军三万余人,” 郭子仪缓缓开口,目光落在案几上的粮册上,“可粮草只够支撑一个月。去年河西遭了旱灾,粮田减产大半,今年叛军又劫掠了几处粮仓,朔方军的存粮本就不多,如今还要供养太子殿下的队伍和数百流民,粮草消耗更快。”
他顿了顿,拿起一本粮册递给李倓:“殿下看,这是上月的粮草消耗记录 —— 士兵每日两升粟米,战马每日半斗草料,若是再找不到新的粮源,下月怕是要减半供应。”
李倓接过粮册,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的字迹工整,记录着每日的出库数量:“将军可有筹粮之策?譬如向邻近州县征调,抑或与部落交易?”
“邻近州县或为叛军所控,或自顾不暇,” 郭子仪摇头,语气中透着无奈,“至于部落,河西回纥部落尚有存粮,然其索要绢帛铁器,朔方军绢帛已尽,铁器须留制兵械,实无物可易。”
李倓沉默了 —— 他想起之前与李光弼聊起的 “绢帛换马”,本以为只是缺马,没想到连粮草都如此紧缺。灵武是北上的最终目的地,若是连粮草都撑不住,别说兴复大唐,恐怕连立足都难。
“将军可有向蜀地的上皇求援?” 李倓抬头问道。
郭子仪苦笑一声:“臣早已派人参奏,可蜀地路途遥远,消息一来一回至少要两个月,就算上皇同意调粮,等粮到灵武,怕是早已断粮。更何况,如今蜀地的粮草也不充裕,能不能调出来,还是未知数。”